首页 理论教育 魂绕石钟山

魂绕石钟山

时间:2022-1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父亲对石钟山感情特深。讨袁总司令部就设在石钟山上,7月12日正式举兵起义。父亲常登石钟山,诗作涉此不少。学校设在石钟山上的寺庙里。尤其令人难忘的是石钟山上还有许多珍贵的石碑碑文和石刻题词,这记载着历史,凝聚着文化,彰显着石钟山丰富的文化内涵。下午,游石钟山,览湖口城街;晚上,亲朋旧友,欢见畅谈;次日上午,登石钟山矶头,

心系鄱湖水 魂绕石钟山

石钟山,一直是我思念中故乡湖口的情景之凝聚与标志。

湖口、南昌、武汉,是我人生最难忘的地方。

为什么第一个讲湖口?因为有件事对我刺激太深。那是1990年左右,我参加国内一次重要的大型的前沿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我同一位外籍华裔学者交谈,从交谈中我知道他在大陆出生,甚至拿了硕士学位才出了国。我顺带问了一句:“您是什么地方的人?”按我国习惯,谁都知道,这是问老家或祖籍是什么地方。他想了想,友好而严肃地讲了那个国家的名称。我一下懵了:“我国哪有这个省、市?哪有这个自治区、旗、盟?”但我很快体会过来了。当时,我很有感触:“我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又不是地下冒出来的,也不是石头中蹦出来的。即使是石头中蹦出来的孙悟空,他在闹了天宫,当了齐天大圣后,还口口声声讲:‘俺老孙是花果山水帘洞人氏!’饮水应该思源,数典不能忘祖!”从那以后,故乡湖口就列为我第一个不能忘记的地方。我对别人一讲到湖口,就会讲到你读过苏轼的《石钟山记》吧,这篇文章一开始就写道:“《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下就是湖口。这篇文章是写他及其长子苏迈到湖口,考察石钟山为什么取名为“石钟”,批驳了唐代李渤考察的结论。

我5岁时全家逃难。逃难前,我清楚地记得,父亲把全家召集在一起,激动地讲:“我们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绝不做亡国奴!我们全家逃难,离开石钟山!如果日本鬼子追上了我们,我们全家自杀,投河,一个也不准活!”逃难中,父亲告诉我:“你要读书!我教你读书。”第一本书是《唐诗三百首》,第一首诗是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父亲讲:“看见了月亮,看见了月光,就要想到月光照耀下的石钟山下的乡亲,他们正在遭受日本鬼子的蹂躏,当牛做马。你绝不能忘记!”父亲对石钟山感情特深。尤其是1913年,奉孙中山先生之命,他倾其家产,作为军饷,协助李烈钧在湖口组织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李烈钧为总司令,他是总司令的秘书长。讨袁总司令部就设在石钟山上,7月12日正式举兵起义。起义虽失败,但影响深远,功载史册。

父亲常登石钟山,诗作涉此不少。特别是在1934年至1935年,作有两诗。一名《登下石钟山》:“太平天国一城存,每值登临把酒论。地划江湖成要隘,岩分上下作屏藩。微风鼓浪添诗料,绝壁凌霄断客魂。欲与山灵共晨夕,新营池馆女墙根。”他对最后一句话还做了一个注释:“余于山麓筑守玄亭,凿浴砚池,名其庐曰面城居。”面城就是面对城德门的城墙,女墙就是此城墙的女墙。城墙、面城居今均不复在。但浴砚池我永难忘。可能是我在4岁左右,因独自在这个小池边戏水,滑入池中,大哭不已,抢救出来后,因当时该处只有女孩的衣服,我坚持不穿,家人强为更换。逃难之前,我能清楚记忆的就是两件事:父亲逃难前的大义讲话,我滑入池中的尴尬情景。父亲还有一诗,名为《再登下石钟山感苏记为赋一律》:“莫漫嗤人简陋多,强词可奈长公何?鸿泥仅向湖边印,鸠杖从无洞里过。釜覆磬悬形宛在,水撞石搏意全讹。文章信美仍疏漏,夜半扁舟误老坡。”这是批判苏轼《石钟山记》论点的,石钟名之来不是苏轼文中讲的,不是水撞石搏而发出的“如乐作焉”的原因,而是山似釜覆磬悬的形如大钟的原因。我在父亲手下念书时,他也讲了此文此诗。他认为苏轼与长子苏迈的一夜扁舟,虽有目见耳闻,却是同苏轼诗句“应似飞鸿踏雪泥”所讲的一样,误作判断。

抗日胜利,1945年10月全家由黎川乘船返回湖口,住在城德岺现存的两层小洋楼中,从家门口到城德门旁的石钟山门口只要一分钟就足够了。1946年上半年到1947年上半年,我在现湖口中学(当时叫湖彭联中)念初二,这是当时县里的唯一一所中学。学校设在石钟山上的寺庙里。当时,全校学生不超过一百人,我这个班级大致有30多人。初二上,我班的教室在大雄宝殿,初二下迁到面对矶头的现在的船厅。那时,邻县都昌没有中学,到湖口上中学的都昌同学不少,都是男生,他们都住校。住校男同学住在大雄宝殿正对面用木板架的阁楼上,特别穷的同学用竹筒装菜,每周带一筒腌菜,几乎就是天天吃腌菜下饭。学校教学设备极差,物理化学只有少数演示性试验。课余,我与同学就会坐在矶头上,或站在矶头尖上,矶头上那时没有作为保护的栏杆,我们毫无惧意,极目长江,尽情聊天。至于山上的大小洞穴,都会去“探险”、“躲猫猫”,钻来钻去,印象极深。到了初三,学校(当时改称湖口县立初级中学)就搬到建在西门附近的新校舍去了,只几排平房。但我还是常常上石钟山玩。尤其令人难忘的是石钟山上还有许多珍贵的石碑碑文和石刻题词,这记载着历史,凝聚着文化,彰显着石钟山丰富的文化内涵。当时,我们用手轻轻地抚摸着这些珍贵的文物。

1950年春节过后,我离开家。直到1985年11月才返回湖口,中间几乎有36年。但是,我一直怀念湖口,恋想石钟山。1956年6月下旬,我从上海乘船返汉,第五次船过湖口时,天已黄昏,湖口已开始家家灯火通明,联想到我离家前,湖口哪有电灯?又想到前四次遥览湖口、石钟山之景,看到石钟山郁郁葱葱,看到湖口楼房不断耸起,外景不断进步,情难自禁,写了一首七绝:“泪喜钟山五度过,人民事业耀天河。楼房栉比松林茂,万户灯明不夜波。”在1969年8月上旬,我十四五岁的侄儿从北京来武汉玩,我带他与我六岁女儿乘轮渡渡江到汉口游览,看到大江奔腾,大桥凌空,想到孩子也长大了,遥望下游,不胜感慨,写下了《临江仙》词两首,其一是:“万笛千帆争疾驶,横空劲卧苍龙。大江东去势无穷。心神驰五老,魂梦绕双钟。爽气西来楼傲耸,钢花喜映晴空。鹦歌鹤舞赞歌中。浪下三吴去,心与九江同。”1973年中秋时,我满四十岁了,给哥哥寄了一首《水调歌头》词去,词的下阕开始就是“钟山下,黎水岸,是儿乡。”黎水指黎川县,抗日时期在黎川住了四年多。我常讲:“黎川是我的第二故乡。”

前面讲了,1950年后,第一次回到湖口是1985年11月。那时,我应邀参加九江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规划论证会议。会议上,遇见湖口县县长曹志平同志,他一再盛情相邀,5日下午驱车湖口,由梅家洲过渡至县城。36年了,儿时记忆,貌换颜新,全非畴昔,住在石钟山公园入口处的县招待所。下午,游石钟山,览湖口城街;晚上,亲朋旧友,欢见畅谈;次日上午,登石钟山矶头,参观县小工厂,大岺已平,三里街已非乡下。中午,离乡返汉。我特别记得,在石钟山上,在许多大大小小的石洞石穴中,我钻进穿出,曹县长惊讶地问:“你怎么这么熟?”我讲:“你不知道我初中二年级就是在石钟山上度过的?!”还有,5日晚上,县招待所的女服务员问我:“会不会讲湖口话?懂不懂湖口话?”我讲:“我不会讲湖口话了。如果你们讲湖口话,只要不太快,或者没有湖口土的词汇,那我完全听得懂;又快又有众多土词汇,那我就听不懂了!但仍旧听得十分亲切悦耳。”由湖口返校后,我填词《满江红·初回故里》,后修改了多次,在2008年出版《杨叔子槛外诗文选》前,又修改了一次,现录如下:“卅六华年,蒙邀约,重回乡邑。非梦幻,乡音亲切,往事历历:遐迩名山曾苦读,爽心秀岸留嬉迹;最爱是、夕照满城墙,霞波熠。梅洲远,双钟奕;湖浩瀚,江无极。喜城街貌换,最堪寻觅。入夜亲朋争话旧,侵晨林叶红如涤。浴朝阳、放眼立矶头,东流急。”

初回故里11年之后,到1997年6月9日,我特地从合肥乘车过江,故意经过湖口。那天大雨,我请司机慢慢开,有时停一下,让我看看湖口,问候故乡,先经三里街,全变了,不仅不是乡下,而且已成了县城的中心带了;再过“大岺”,到老城区,绕行良久,还到了石钟山下,仰望了山景,又多了许多新貌;再到码头,准备乘渡轮渡江到梅家洲。在等轮渡时,我对同行的余东升老师讲,湖口发展真快,11年又大变了!到九江,当天夜晚,我就写了一首短诗:“大雨滂沱过故乡,钟山秀丽岂能忘?!街宽三里惊非昔,缓驶凝看问候长。”

难以忘怀的是家乡的“石钟山诗词学会”及其“双钟分会”同我的联系,特别是张贱友同志的一片感情。在2006年1月10日,我应邀填了一首词送给他们,现抄录如下。《苏幕遮·赠石钟山诗词学会双钟分会》:“望孤山,观五老,云雾纷霏,湖水烟波渺。屹立矶头风景好,怪石峥嵘,一泻东流浩。  论诗词,和长少,结社群贤,笔走东坡俏。乐奏双钟音韵妙,纵在他乡,怀土心同照。”词中怀乡之情,或明或隐,或直接或间接,几乎句句都是围绕石钟山来倾诉的。

2008年12月上旬,离1997年路经湖口,又11年了,我再次回湖口,与学校有关部门几位负责人一起去的。这次感触很深。首先是“一桥飞架”鄱阳湖之口的两岸,何忧水隔,也不用等渡轮,湖口变通途了。在大桥之上好几处,我们留下了珍贵照片。穿越两个隧道,过了收费站,有关领导在欢迎我们。到宾馆,看到江泽民同志的“湖口县宾馆”题词,看到县城有一派现代化的气势,极为兴奋。在一个机关的会议室内,向县主要领导与有关干部做了一个有关科技发展回眸、趋势及若干问题的报告。而后,感谢县委、县政府向我赠送了一个特别的挂壁瓷画“清香誉人间”,巨梅矫姿繁花,我很激动,湖口的乡亲父老、湖口党政领导这么关怀我、激励我、期望我,我怎能忘记?我又到了湖口中学、湖口二中,师生鸣鞭放焰,吹号击鼓,夹道热烈欢迎我。我的母校湖口中学搬入了气势宏大的新校舍,湖口二中校舍也十分壮美;我又到了县里的大报告厅,不仅又受到学生列队热烈欢迎,而且乡亲父老踊跃拥观,我激动得只能向大家一再九十度弯腰鞠躬了。我结合我个人成长经历,汇报了一个青少年应如何立下大志,感谢祖国,感谢人民,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直面各种困难,不断总结经验,踏平坎坷成人成才,报效祖国,报答人民的过程。不断的掌声给了我极大鼓励。第二天,又拜访了“石钟山诗词学会”,座谈,讨论,又蒙学会赠诗,乡情浓浓,诗意密密。这次我没有时间登石钟山,我的同事去了,大加赞叹。尤其要提的是,我了解到湖口人民正在大绘新图,过去我父亲曾设想的“南北港口”等水利工程,不仅早已超额完成,而且建设了一大批过去几乎不敢设想的工程。回到学校,我又写了两首诗,一首是《七律·返乡感赋》:“儿时旧事不能忘,奋读钟山意味长。佛像慈严陪课业,矶头峻峭论文章。同甘寒暑情无限,对击乒乓乐未央。出处何由初志改,桑泥梓土竞芳香。”另一首是《七律·返乡感赋,次韵奉答石钟山诗词学会》:“年年梦绕石钟山,盛世归来倾盖欢。动地呼声催鼓号,奔空彩焰耀城关。难言肺腑情翻滚,唯向乡亲腰折弯。喜诵新诗恭赠答,清香愿共誉人间。”是的,我是年年梦绕石钟山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7月18日下午,我全家第一次回到湖口,在有关领导陪同下,用了短短3个小时,参观了新建的县博物馆,登临了面貌又新的石钟山,去看了城德岺我家住房,内容十分丰富。孩子们讲:“石钟山好美!湖口县城好气派!湖口县博物馆记载了我们家这么多事!老住房还保存得这么好!”我告诉孩子们,哪里是我读书的教室,哪里是我爱坐的地方,哪里是我的住房,哪里是我去买“粑”的地方,儿时至今,已远非甲子了!今日远非畴昔可比了!当时,湖口只有一所学生不足百名的初级中学,办在石钟山的寺庙里,今天湖口社会经济的发展,名列全省前茅了!我全家都感谢县博物馆记载与收藏了我父亲的有关事迹与资料,高度评价了他的革命活动。由于时间紧,我们来不及去看有关我的部分,但我应谢谢故乡对我这么关心与认可。“桑泥梓土竞芳香”,这是我的肺腑之言。我现在之所以任九江学院的名誉院长,之所以在湖口中学设立每年资助学生的“卫华奖助学基金”,之所以设法为湖口多做些事,也就是为了对故乡对我养育之恩、支持之德回报万一。7月18日下午回湖口看了后,全家上了庐山,一到庐山,我就写了一首诗,《七律·全家同回湖口游庐山》:“假期故里一家游,孙辈初来乐不休。登我钟山情脉脉,顾他湖水意悠悠。葱茏四百旋飞上,云雾三千瀑泻流。险异方彰天地美,年华五二毅辛酬。”“年华五二”是指我虽然生在湖口,在同文中学读了高一,但1959年才第一次登庐山,至今52年了。雷锋讲得好:“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我想,这也正是我的坚定信念。1949年5月23日南昌解放那天,我见到解放军同人民群众鱼水之情之景,就下了决心,跟着共产党、解放军走,永不动摇。到今年,解放63年了,扪心自问,我这个信念从没动摇,1950年1月26日入了团,1956年2月3日入了党,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自问无愧。当然,因能力所限,条件所制,我做得还不够,但我尽了心,尽了力,向党和人民可交一份及格的答卷。我“心系鄱湖水,魂绕石钟山”,这是我国优良传统“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应有之义,何况故乡对我之恩远非滴水而是涌泉,而我对家乡之回报更远非涌泉而是滴水。我只是“饮水思源”,我应如此做!只要我还活着,就应继续如此做!1997年我写过一组五绝诗,其二是:“问我何来世?偶然造化功。人生多贡献,社会得繁荣!”其三是:“历史五千年,何由得续延?浩然存正气,铁骨映忠坚。”其五是:“饮水要思源,功高也渺然。离群能活否?向上踩人肩。”其六是:“新叶催陈叶,自然法则严。精心扶后辈,方可谓知天。”就是这个意思!

明年,即2013年就是“二次革命”一百周年。当时,谁也没想到,一百年后,举行起义的湖口,起义司令部的石钟山,起了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正是有首诗所讲的,“先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祝愿而且相信我们石钟山下的湖口能胜利地向“全国百强县”挺进!

(原载《湖口报》,2012年第2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