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逢佳节倍思“亲”——端午节专笔
“今”天是端午节,“今”年是我国将清明、端午、中秋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第一年。“亲”,亲人是指四川地震灾区的人民。明天是这次大震4周之日。在端午,吃粽子,尝咸蛋,但心早已飞向灾区人民了。灾区人民在怎么过端午节?吃什么?想什么?感到什么?
谁能忘记那里发生的悲惨、壮烈、永撼心弦、感催泪下的场面。难忘如下一幕。当救援人员在废墟空隙中发现她时,用各种方法确证她已死。她死的姿势很特别:双膝跪着,双手撑地,支撑身体,上身向前匍匐。刚离开此处,救援队长恍有所悟,立即率队回头,来到原处,费劲地将手伸进了她身下的空间,细细搜索,惊喜发现,有一婴儿还活着。经过几番周折,救出了婴儿,仅三四个月大,裹在小被子里。由于母亲舍身庇护,婴儿丝毫未伤,安然熟睡。当随行医生解开被子,准备体检时,发现里面有部手机,机上留言:“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还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所有的人都落泪了!这是最无私的母爱!
何止于此!老师双臂紧紧趴在课桌上,咬着牙,弓着腰,痛苦地支撑着坠下的大水泥板。由于老师舍身忘我的保护,桌下的4名学生得救了。这是最伟大的师爱!还有,学生救学生,学生救老师,长者救幼者,幼者救长者,受灾群众义无反顾的自救、互救;还有,救援人员,特别是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迎着难以想象的困难,一个不抛弃,一个不放弃,与死亡搏斗,同时间赛跑,抢救生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到处充满着对生命的爱,奔流着对他人的爱,翻腾着对人民的爱!爱满盈灾区!爱流向灾区!到处都是感人的爱的故事!
是的,谁能忘记是端午节?特别是在荆楚大地上,谁能忘记屈原?从而谁又能忘记闻一多?他们心中充满了对人民的爱。闻一多在《人民的诗人——屈原》中,高度赞扬了屈原对人民的爱,人民对屈原的爱,屈原“哀生民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愿摇起而横奔兮,览民尤以自镇”。闻一多称赞屈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而郭沫若先生在《闻一多全集·序》中称赞闻一多也是“人民诗人的人”,序中写道:“假使屈原果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有充分条件称为人民诗人的人’,那么有了闻一多,有了闻一多的死,那‘唯一’两个字可以取消了。……闻一多毫无疑问是永生了。他真真是‘求仁得仁’……”屈原、闻一多,忠诚祖国,热爱人民,坚信光明,求仁得仁。
孔子在《论语》中所表达的他的最高境界是“仁”,而且明确指出,仁就是“爱人”。仁,两个人,人际关系。孔子又讲:“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正确对待自己;复礼,依照为历史所检验的正确的规章、制度、条例、观念等行事,即正确对待他人,这就是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仁”可以讲就是“和谐”。《论语》还深刻指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很清楚,作为一个高尚的人,其责任就是实现“仁”,就是“铁肩担道义”。“仁”、“任”,不但是中国的优良文化传统,也是人类应有的良知,还是当今世界的潮流。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全世界第一届高等教育大会”,会上所发表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很清楚,高素质集中表现为负责任。199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有关组织在布达佩斯召开了全世界科学家大会,会上集中强调的就是科学家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任。所以,我极为赞赏我校近几年来提出的“责任以行”这4个掷地有声的大字。“责任”好!“责任”关键!“责任”体现着精神追求、境界,又体现为行为准则、实践。这切中时弊,顺乎潮流,关乎根本。
作为中国人,特别是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国人,我们更应有高度责任心,要“仁以为己任”,要想到屈原,想到闻一多,想到我国多少志士仁人,为了人民,为了祖国,充满了对人民、对祖国的爱,“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奉献出自己的一切。通过年初的抗冰雪灾,通过反对“藏独”与反华势力对我国主办奥运的破坏,通过当今的抗震救灾,通过其中所涌现出的数不清的感人事迹,特别是“80后”与“90后”的感人事迹,我们可以断语:“80后”大有希望,“90后”大有希望,屈原、闻一多与我国志士仁人所力求的“仁”、“爱”、“和谐”的社会,一定能通过“80后”、“90后”、“00后”(包括那位在小被子中的“亲爱的宝贝”)与后来者的努力逐步得以实现!中华民族、中华民族精神是不可战胜的!
特赋一诗:“端阳专笔祭忠魂,爱国忧民万古芬。九死求仁终不悔,擎旗坚信有来人!”
(原载《华中科技大学周报》,2008年7月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