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时间:2022-1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而言,人文教育绝不是抽象的、说教的,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我们讲,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于做事,情感重于智力,正是体现了以“德”为首培养人的要旨。他告诫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要防止腐化堕落。李自成之所以能成气候,攻下北京,正如郭文所讲,在于任用了一批得力的文武干部,如李岩、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李牟等。政策之制定,多为恰当;政策之执行,多为得力。

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我清楚地记得,在1960年左右,陈毅元帅讲了一段令人深思的话,大意是: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飞机开得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很糟了。这段话极为深入浅出。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灾难。

做人要通过做事来体现,做事要通过做人来引导方向,提供动力,保证后果。方向一错,全盘皆误。因此,做人应先于做事,人性应重于灵性,情感应贵于智力。如今,家庭、学校最关心的往往是孩子的智力而非情感,是灵性而非人性,是做事而非做人。当我们高兴地看到小数学家、小物理学家、小画家、小音乐家等纷纷涌现时,就不能不忧虑地想到,把智力、灵性、做事放在首位,孩子长大后,将成为什么样的“家”?什么样的“材”?

《三字经》讲得对:“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幼而学,壮而行。”未成年时所接受的熏陶、教育,对人的一生起着极大作用,对人的素质有着奠基性影响。怎么教,就怎么学。“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古代中国,孟母教子,就是讲这点。未成年时期,特别是少儿时期,人生经历极短,生活磨炼很缺,理解能力又差,不懂得社会,不了解人际关系,根本不体悟人生,是一个不完全的人,因此后天的教育极为重要,核心是德育。

德育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亦即人文教育,应占有优先地位。特别是对未成年人而言,人文教育绝不是抽象的、说教的,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首先是学会“爱”,懂得“耻”。要从身边一件件小事做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讲,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做人先于做事,情感重于智力,正是体现了以“德”为首培养人的要旨。

(原载《人民日报》,2004年9月2日)

百年大计与“两个务必”——甲申年有感于干部队伍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必须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放在首位,这事关我们党的生死存亡,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百年大计。在当前的新形势下,继续发扬我党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今年,关注甲申,重温甲申,领会坚持“两个务必”,有着特殊深刻的意义。

今年是甲申年。60年前1944年的甲申,郭沫若同志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郭文),这是一篇著名的史论文章。360年前1644年的甲申,我国历史上有一场大喜剧大悲剧,即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率领起义军3月19日攻下北京,明朝倾覆,大顺王朝正式建立。但40天后,转眼烟云,李自成战败,仓皇逃出北京。郭文即为此而写,以儆来者。当年,起义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节节胜利,不到3天,攻下了北京。然而,起义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忘乎所以,享受繁荣,丧失警惕。对外,不顾强敌压境,毫无戒备之策;特别是对内,完全抛弃了“知民心”、“收民心”的传统,丧失了民心这个根本,导致基础崩溃,功败垂成。郭文强调:“这无论怎样也是值得我们回味的事。”

郭文当时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毛泽东同志以深邃的历史眼光与卓越的政治远见,将此文列为正在开展的整风运动的重要学习文献。同年4月12日,毛泽东在所作的《学习和时局》重要报告中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要叫同志们引以为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5月20日,他在另一个报告中又指出:“无论遇到任何有利形势与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的态度,千万不可以冲昏头脑,忘乎所以,重蹈李自成覆辙。”11月21日,他又以此意专门给郭写了信。显然,中国历史上的重大经验教训,有助于他睿智地思考。1949年3月5日,在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务必”,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兴衰的百年大计,是一个政权成败的历史总结。“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他告诫全党,要警惕糖衣炮弹的攻击,要防止腐化堕落。这“两个务必”同唐初名相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提出的“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两个要点,在实质上是一一相通的。3月23日,毛泽东同志从西柏坡去北京时,提出“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而且特别强调“人心向背”决定着谁胜谁败。毛泽东同志十分清醒,革命胜利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要同人民保持血肉关系,得民心者昌,失民心者亡。

今天,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路上,我们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同时,前进路上有曲折、艰险,潜伏着暗流、隐患,存在巨大的困难,出现了严峻的问题。十分值得注意的是党政干部的作风,一是能否看清形势,按客观规律办事,求真务实;二是能否正确对待自己,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今天,党风问题严重关系我们党的生死存亡,关系我们政权的兴衰成败。因此,关注甲申,重温甲申,以史为鉴,对加强党的建设、干部队伍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李自成之所以能成气候,攻下北京,正如郭文所讲,在于任用了一批得力的文武干部,如李岩、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李牟等。政策之制定,多为恰当;政策之执行,多为得力。而李自成之所以失败,走向崩溃,也正如郭文所讲,在于进入北京后,大权在手的重臣,贪图享乐,忙于杀人,士兵劫掠民财,甚至“为红颜”而使吴三桂“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而头脑清醒的李岩、李牟等都遭冷遇,甚至败出北京后即受诬杀。如此忘乎所以,贪图享乐,置大局于不顾;如此恣意妄为,丧失民心,其失败也则宜。我国史鉴史训十分丰富,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讲得很清楚:“凡昔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为什么如此?因为“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就是因为能艰苦奋斗,所以成功;也因为“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就是因为骄傲自大,所以失败。因此,毛泽东同志的“两个务必”,一个强调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才有可能居安思危,正确对待外界,认清形势,力求看到全局与长远,按规律办事;一个强调艰苦奋斗,才有可能戒奢以俭,防微杜渐,朝气蓬勃地对待自己,深晓任重道远,绝不堕落腐化。而且,“两个务必”又是彼此紧密相连的。只有坚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才有条件头脑清醒,扎实工作,才有可能艰苦朴素,团结奋斗;也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有基础立足实际,了解实情,才有可能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反之,如果居功自傲,自以为是,就会昏头昏脑,忘乎所以,就会纵情逸志,乃至腐化堕落。更重要的是,坚持“两个务必”的本质与核心,就是为了人民。我们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为人民谋利益,舍此而外,别无他利。忘记了这个根本,就不是共产党员。远者不论,江泽民同志2011年“七一”讲话就引用了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言,他告诫党员干部,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胡锦涛同志2003年“七一”讲话又引用了《孟子》中的名言,告诫全党,“乐民之所乐,民亦乐其乐;忧民之所忧,民亦忧其忧”。他们两人还都一再告诫全党,一定要保持“两个务必”。2002年12月6日,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尖锐告诫:“应该看到,这些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中被淡忘了,在少数人那里甚至被丢得差不多了。大量事实表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经得起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是一个很现实的考验。”

是的,干部队伍是极为关键的。毛泽东同志有句名言:“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我国自古以来,深知干部的重要。任人唯贤,任人唯才,德才兼备,一直是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唐初名相魏征曾指出:“设官之道,必在用贤;安人之术,莫如善政。”明代吕坤《呻吟录·治道》中一段名言:“变民风易,变士风难;变士风易,变仕风难;仕风变,天下治矣!”仕者,官也,当权者也。吕坤不仅是位哲学家,还官至刑部左、右侍郎。应该说,他能心系于民,关心民间疾苦,自挽诗云:“我亦轩冕徒,久浸民膏脂。”读此令人感动。人民是当权者的衣食父母。今天,我们更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002年党的十六大一闭幕,当即举行的政治局第一次会议就提出了:“高举旗帜,与时俱进。发扬民主,团结一致。艰苦奋斗,求真务实。清正廉洁,一心为民。”不久,党中央就强调要构建“为民、务实、清廉”的干部队伍。务实,就是求真务实,就是谦虚谨慎,居安思危,求客观规律之真,务客观规律之实;清廉,就是清正廉洁,戒奢以俭,不以权谋一己之利,不以位营一己之利;为民,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三者不可分割。不清不廉,图私谋利,怎么能为民?怎么能务实?清廉,是一块能否为民、能否务实的试金石。我参加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获得掌声最多最长最热烈之处,一是严惩腐败,二是两岸统一。这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向,历史必然,不可抗拒。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坚持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坚决惩治腐败,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会受到严重损害,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党就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我们强调为民,这体现我们党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怎样“为了”,怎样“相信”,怎样“依靠”,这是“以人为本”的要旨所在,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与归宿点。胡锦涛同志在2003年“七一”讲话中重申了我们党的历史唯物观:“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盛衰的根本因素。”我们的工作与作风,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5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离开西柏坡时讲:“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现在,我党正在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要在这场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优秀的答卷。今年还是红军开始长征的70周年,我们正在继续新的长征。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应记住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所作的语重心长的讲话,坚持“两个务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务百年大计,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与浩然正气,仰不愧天、俯不愧地、抚不愧心地绘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历史长卷!

(原载《党员生活》,2004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