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说文的文采

论说文的文采

时间:2022-1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按照中国传统做法,一切文学性的和非文学性的散体文章,也就是不押韵、不骈偶的文字,都纳入“散文”的范畴。朱自清先生认为,“论文、宣言等不用说也是散文,但是通常不算在文学之内”。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思维方式是至为独特的。《庄子》本文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展现出“召唤结构”的纵深层面。

按照中国传统做法,一切文学性的和非文学性的散体文章,也就是不押韵、不骈偶的文字,都纳入“散文”的范畴。朱自清先生认为,“论文宣言等不用说也是散文,但是通常不算在文学之内”。实际情况是,那些文采斑斓的抒情、叙事、写景文章,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岳阳楼记》、《荷塘月色》等等,自然都是散文;而雄辩滔滔的论说文字,比如韩愈的《师说》、《讳辨》,骆宾王的《讨武曌檄》,苏轼的《留侯论》,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都是典型的论说文字,今古散文范本都把它们纳入其中,并作为标准、典范来看待。这类散文的功力,不仅表现在识见高超、认识深刻、表达充分、说服力强方面;而且,以其格调高雅、形象生动、表现力强,见称于世。

这样说,有人会问了:一般思辨性散文,比较轻巧、灵便,有施展技巧、表现文采的余地;而学术论文要求结构严谨、局面开阔、学理深厚、逻辑紧严,也能达到这种境界吗?这里恐怕要说两句话:一句话,“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应该承认它们之间的差异性——学术论文由于文体限制,要达到那种活泼、通脱、轻松、随便的程度,确实难度很大。另一句话,难度大不等于不可能;不仅可能,而且必需。

一般散文也好,学术论文也好,都要面向社会,面对读者,都要让人喜欢读,读得进,读得懂,否则就只能束之高阁、悬置于“象牙之塔”了。正所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此其一;其二,既云思辨,即应该以现代意识为引领,对社会、历史、人生有敏锐的感悟和比较深刻的体验,体现主体性的思考,有发散型而不是封闭型的思维方式——在这些方面,学术论文与一般思辨型文字,要求是一致的;其三,一个带规律性的现象,凡是大师级的、水平特高的作手,他们的学术文章都明白晓畅,深入浅出,都能以简驭繁,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变佶屈为通畅;倒是一些半通不通、似懂非懂者,往往以艰深文简陋,拉“洋皮”作大旗;其四,中外古今,都不乏学术著作极富文采,甚至以文学手法出之的成功事例。

最典型的当数《庄子》。它既是先秦时期一部高深的哲学名著,同时,又是一本世所公认的泽流百世、传之无穷的散文精品。面对《庄子》这部具有世界性意义的文化元典,宛如置身一座光华四射的幽邈迷宫,玄妙的哲理,雄辩的逻辑,超凡的意境,奇姿壮采的语言,令人颠倒迷离,眼花缭乱,意荡神摇,流连忘返,不禁叹为观止。我们通常把哲思与诗性的完美融合,看作是文章的极致,《庄子》一书就达到了这种境界。作者通过离奇的形象、夸张的言辞、荒诞的情节,来编织五彩缤纷的言“道”画卷,里面散发着浓郁的诗性、诗情,闪烁着缜密的理性光彩,产生了常读常新的艺术感染力。

当代学者姚曼波说:“在《庄子》中,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紧密结合,水乳交融,相互补充,其契合之巧妙,如同演双簧戏的两个角色,在形象思维的一举手一投足背后,都清晰地透出了逻辑思维的理性声音。它真正是思想的文字和幻想的文字的和谐结合。”通过哲与诗的联姻,使文学的青春笑靥给冷峻、庄严的哲思老人插上飞翔的翅膀,带来欢愉、生机与美感,灌注想象力与激情;而穿透时空、阅尽沧桑的哲学慧眼,又能使文学倩女获取晨钟暮鼓般的启示,在美学价值之上平添一种巨大的心灵撞击力,引发人们把对世事的留连变成深沉的追寻,通过凝重而略带几许苍凉的反思与叩问,加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难怪清初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认定《庄子》为“天下第一奇书”,把它同《离骚》、《史记》、杜诗、《水浒传》、《西厢记》,并列为“六大才子书”;鲁迅、郭沫若、闻一多先生也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他那思想的超脱精微,文辞的清拔恣肆,实在是古今无两”;“读《庄子》,分不出哪是思想的美,哪是文字的美。那思想和文字、外形和本质的极端的调和,那种不可捉摸的浑圆的机体,便是文章家的极致”。

我们可以运用庄子及其著作这一个例,分析、研索一番学术著作而有文采的规律性认识。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的思维方式是至为独特的。学术界一般地把它概括为直觉思维。这里说的直觉,是指超越于一般感性和理性,采用非分析判断的、非逻辑推理的方法,通过感悟、借助诗性等途径,实现直接的本质理解和综合的整体判断,属于中国传统的一种整体认知方式。有的学者考虑到它的突破常规、冲决框范、不受时空限制,以想象、联想和逆向、侧向为基本特征,称之为“非逻辑思维”;也有的称之为“意象思维”,即用某种具体的形象来说明抽象的观念或原则,实现一种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飞跃。要之,庄子具有艺术家的气质,不注重外在客观性的知识,以及概念的分析、剖断;而看重实际生活的体悟、主体内在的感受。

与这种思维方式紧相联结的,是作者视线、视角的选取。每个人的眼睛,实际上都植根于自己的心灵。就是说,纯客观的认知与体验是不存在的。电影学中有“主观镜头”的说法,即拍摄电影时,常常选取影片中一个线索性人物,以其视线角度作为定位的基准点。如果把《庄子》一书作为一部电影来看,那么,作者庄子的视角,就形成了“主观镜头”。各个篇章的人物,孔子也好,老子也好,惠子也好,还有那些古代的圣帝贤王、当时的暴君昏上,百工居肆的能工巧匠,各个角落里的隐者畸人,他们的言行举止、角色定位,全都通过这个“主观镜头”来映现,各种事物的观察、情节的展开,也都以庄子的视线角度为基准,其间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运用召唤结构、模糊语言、对话类型、虚拟情境,也是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庄子》本文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展现出“召唤结构”的纵深层面。诗性的语言文字,其可解性本来就是多向度的,内涵与外延往往大于概念性的语言文字,便于读者在阅读中通过发挥想象力,予以充实、完备和具体化。避开论述性的语言和严密的逻辑推理形式,而采用一种不受逻辑与常识的约束、模糊混沌的言说方式,这有助于突破“言不尽意”的语言局限,收取“义生文外”的效果。

庄子为文,可说用尽了各种文学手段,最突出的是:

——取譬设喻,驱遣意象,描形拟态,摇曳生姿。清代宣颖有言:“庄子之文,长于譬喻。其玄映空明,解脱变化,有水月镜花之妙。且喻后出喻,喻中设喻,不啻峡云层起,海市幻生,从来无人及得。”比如,《齐物论》中通过子游与子綦对话,阐明对“人籁、地籁、天籁”的体道、悟道过程。应该说,这是一个十分高深难懂,更是难以表述得清楚的道理。可是,庄子通过取譬设喻的手法、形象逼真的描写,就使它变成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审美画面。

——运用夸张、浪漫的手法,通过抒情性想象与叙事性想象,营造虚拟的变幻莫测的艺术世界,表现了高超的写生技巧和营构境界的能力;特别是在运用形象生动、丰美诡异、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方面,可说是达到了极致。

——庄子文笔挥洒自如,善于把枯燥艰涩、深邃难解的理论,以浑浩畅达、奇趣盎然的语言出之。不要说并世诸子,即便是百代以下的文章家中,也罕有其匹,堪称一位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清·方东树语)

——庄子谈道,还惯常应用类似后代散文、骈文的铺陈、排比的方法:“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作为抒情天才、丹青妙手,庄子善于运用形象刻画、场面铺陈的手法,来阐明道义、展现情怀,在《庄子》一书中,所在多有:“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遥游》)“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欤)!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山林与(欤)!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去亦不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知北游》)飞扬的意象,诗意的语言,读来真是一种惬意的美的艺术享受。

早在七十多年前,鲁迅先生就曾明确地指出:“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用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先生告诉我们,要向中国古代遗产借鉴,要向外国优秀作品借鉴。这同样是一种学习,甚至是更有效的学习路径。借鉴的范围应该是广泛的,我们可以通过博览中外优秀典籍,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向传统的文化遗产学习、借鉴——

《古文观止》中有一篇众所熟知的短文:《春夜宴桃李园序》,通篇不到一百二十字。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作者李白以其清新隽雅的诗性语言,描述了他与诸弟春夜聚会于桃李芳园饮酒赋诗的情景。文章十分讲究章法,层次分明,句无虚设。一入手,作者就纵览宇宙,俯仰古今,抒写在空间广阔无垠、时间飞速流逝的背景下,人生有限,莫失片刻良机的怀抱。接着,次第点出会芳园、赏美景、叙天伦、伸雅怀、乐觞咏的设宴本衷。在神采飞扬、兴高采烈的气氛中,作者不忘美诸弟之高才,惭自家之庸拙,显现出古人豁达、谦抑的风致。精读全文,仿佛走进古人诗酒风流的聚会场所,饱享高雅的精神盛宴,感受潇洒出尘的幽怀逸趣,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进而领略作者对生命、对生活、对友情、对自然的珍爱,体会其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欣赏并学习那种以简驭繁、挥洒自如的高超的写作手法。

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翻译成白话:“世人都称孟尝君能够招贤纳士,贤士因为这个缘故归附他,而孟尝君终于依靠他们的力量,从虎豹一样凶残的秦国逃脱出来。唉!孟尝君只不过是一群鸡鸣狗盗的首领罢了,很难说得到了贤士!否则,拥有齐国强大的国力,只要得到一个贤士,成为天下霸主而制服秦国,还用得着鸡鸣狗盗之徒的力量吗?鸡鸣狗盗之徒出现在他的门庭上,这就是贤士不归附他的原因。”

作为一篇翻案性的论说文,它并没有冗长的引证、长篇的议论,仅用四句话八十八个字,就完成了立论、论证、结论的全过程。这里有两个高明的叙述策略:一是抬高士的标准,颠覆“孟尝君能得士”的传统看法;二是采取“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论证手法,无可辩驳地把孟尝君推到“鸡鸣狗盗”之徒的行列。结构严谨,用词简练,气势非凡,被历代文论家誉为“文短气长”的思辨性散文的典范。

苏洵有一篇《高帝论》,也很短。说汉高祖早已觉察到,吕后险悍多智,存有异心。所以早做防范准备。那么,为什么不在去世前先把吕后除掉呢?苏洵分析认为:“不去吕后,为惠帝计也。”惠帝即太子刘盈。吕后佐高祖定天下,久经征战,素为诸将所畏服。在“主少国危”的情势下,即使有人图谋不轨,有吕后在,也足以镇伏、控制。高祖当时面临着两难尴尬:客观上确实存在着吕氏家族凭借吕后权势兴风作浪的险情;而迫于形势,又不能断然剪除吕后。怎么办?他采取了利用与限制相结合的策略。对此,苏洵有一个精辟的比喻:“夫高帝之视吕后也,犹医者之视堇也,使其毒可以治病,而无至于杀人而已矣。”堇,俗称乌头,有毒。《三国演义》中华佗为关羽刮骨疗毒,那种毒即有乌头成分。而堇又是一种药材,可以用来治病,收以毒攻毒之效。在高祖眼中,吕后有如毒堇,既可利用其威慑作用,又须控制在不致动摇国本的限度内。比喻生动,论述有力,使人信服。

苏轼写过几十篇古代人物论文,其中仅两汉三国就有刘邦、范增、张良、贾谊、扬雄、晁错、霍光、曹操、诸葛亮九人,每篇的开头都不一样。《高帝论》从分析入手,说对奉行仁义的你要讲仁义,对注重功利的你就该晓以利害。张良深谙此中奥妙,通过向太子献计,使刘邦权衡利害,从而获得成功。《晁错论》先立论:“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名曰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范增论》以讲述事件经过开篇:“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贾谊论》劈头就下定语,“惜乎贾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说明“非汉文之不用生,生之不能用汉文也”。互不重复,篇篇精彩。

学习、借鉴外国的优秀思辨文字——

安徒生《光荣的荆棘路》:

从前有一个古老的故事,《光荣的荆棘路》:一个叫作布鲁德的猎人,得到了无上的光荣和尊严,但是他却长时期遇到极大的困难和冒着生命的危险。……故事和真事没有什么很大的分界线。不过故事在我们这个世界里经常有一个愉快的结尾,而真事常常在今生没有结果,只好等到永恒的未来。

世界的历史像一个幻灯。它在现代的黑暗背景上,放映出明朗的片子,说明那些造福人类的善人和天才的殉道者在怎样走着荆棘路。这些光耀的图片,把各个时代、各个国家都反映给我们看。每张片子只映几秒钟,但是它却代表整个的一生——充满了斗争和胜利的一生。我们现在来看看这些殉道者行列中的人吧——除非这个世界本身遭到灭亡,这个行列是永远没有穷尽的。

这类作品,外表看是实写,实际上,饱含象征的意蕴。这里还有一个典型范例——

美国女诗人狄金森的诗句:

要造就一片草原,

只需一株苜蓿草,

一只蜜蜂,

再加上白日梦。

这是诗,然而,确实又是一篇极为凝练简短,却又精彩异常的论述。

白日梦,指清醒意识支配下的深思和有理智有情感的思维活动。实际上说的是艺术创造。这类作品的特点是,在寻常的生活情境中,发掘出耐人寻味的思想内涵,言简意赅,富于哲理。

(201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