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八公山下吃豆腐

八公山下吃豆腐

时间:2022-1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午间,东道主在八公山区举行了豆腐宴,招待我们一行。八公山的豆腐,果然是“名下无虚”,不仅洁白细腻,清爽滑利,而且品种繁多,营养丰富。翌日,在寿县的八公山乡,我们又享用过有“三绝”之誉的奶汤、漂汤、鲜汤等多种花样的豆腐烧汤。原来,凤阳离八公山很近,那里也盛产豆腐。于今,八公山的豆腐已经漂洋过海,走向世界。

那年夏天,接到淮南市淮硖画院的一份专函,谈及该院定于第五届“中国豆腐文化节”期间举行书画作品展览,“旨在弘扬民族书画艺术,展示当代名家风采”,特邀我为这次书画展提供一份诗词、书法作品。

我与这家画院向无联系,也没有任何熟悉的同志;而且,我的字也缺乏功力。本拟婉言辞谢,但又考虑到,这样处理很没有礼貌,有负画院千里驰函的一片诚意,便认真地写了个条幅。至于内容,当然应该切近淮南这个特定环境。

我曾想到,淮南为我国大型能源基地,有“华东动力之乡”的盛誉;这里有距今约十亿年的古生物化石群;一千六百多年前,此间发生过著名的淝水之战;还有“橘逾淮而北为枳”和“淮南一叶落,天下便知秋”的故实;我也记起了曾被王国维击节称赏的白石词中“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的名句。——这些都可借来做些文章。但我还是选了豆腐这个主题。

本草纲目》记载:“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原来,早在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成为当时全国一处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汉高帝刘邦的孙子、淮南王刘安博雅好古,招揽四方宾客数千人,其中有许多文人、方士,相与探讨学术、方技,研求治国良策,著书立说,流传下来的有《内篇》二十一篇(即今《淮南子》)。同时,刘安还与左吴、李尚、苏非等八人在都城寿春的北山(今八公山)炼丹,以求长生不老之术。结果,仙丹没有炼成,却制作出了豆腐。从此,淮南的“八公山豆腐”便名满天下。

其实,丹结黄白之术,本属子虚乌有,服食成仙者绝无,而中毒致死的数不在少。倒是豆腐确有丰富营养,久食可以延年益寿。这也叫“歪打正着”。近年,为了扩大经济、文化交流,淮南市政府每年都在豆腐祖师爷刘安诞辰的9月15日举办一次豆腐文化节。届时开展多种经贸洽谈活动,也包括一些中外文化交流,想来书画展便是其中的一项内容。

因为索稿甚急,来不及自铸新词,我便采取了便捷做法,把明代号称“景泰十才子”之一的苏平的《咏豆腐》七律书写出来,寄了过去。诗云:“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缶浸来蟾有影,金刀剖去玉无瑕。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一扣淮南,二扣豆腐文化,倒也甚为贴切。

由于有了这么一段“夙缘”,八公山也就在我的胸臆中打了个情结,在“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惊魂之外,又多了个“豆腐西施”的雪肤冰肌的倩影,盼望着有朝一日能够一睹其迷人的姿色。

事有凑巧,前年秋末,因事道经淮南。接待中,当地主人说起了我曾以书法作品参展的事,因而倍感亲切,分外热情。他们首先安排我游览了黛色苍苍、钟灵毓秀的八公山,尔后又看了山下淮南王刘安的墓。我笑说,幻想着求仙升天,最后终须埋骨地上,事实真是铁面无情。于是,谈起了“淮南鸡犬”的典故:传说,刘安和他的家人服食了仙药之后,便都成仙得道,连家中的鸡、犬吃了剩下的仙药也随之而飞升。这在晋葛洪《神仙传》中也有过记载。所以,后来便有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成语。其实,完全都是误传的“虚言”。汉代著名学者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早已作出了有力的批驳。刘安,实际上是自杀而死,只活了五十七岁,哪里有什么“服食飞升,成仙得道”之事!至于宋代诗人晁之道的诗句:“一时鸡犬皆霄汉,独有刘安未得仙。”原属借题发挥,别有寄托,不过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罢了。

午间,东道主在八公山区举行了豆腐宴,招待我们一行。八公山的豆腐,果然是“名下无虚”,不仅洁白细腻,清爽滑利,而且品种繁多,营养丰富。仅在那天的筵席上,我们就品尝了采用烹、炸、煎、烩、炖、汆、烧、扒、炒、煨等烹调方法做出的近二十种豆腐佳肴。翌日,在寿县的八公山乡,我们又享用过有“三绝”之誉的奶汤、漂汤、鲜汤等多种花样的豆腐烧汤。

席上有一味“凤阳酿豆腐”,主人给我们讲了这道明代宫廷名菜的来历。原来,凤阳离八公山很近,那里也盛产豆腐。朱元璋的父亲就曾卖过豆腐,但出身寒微的这位皇爷,小时候却很难吃到。一天在讨饭中,他偶尔得到一块豆腐里夹上馅、经过油炸而成的酿豆腐,吃了觉得特别香。后来登上了九五之尊,他还总是记怀着这味食品。于是,便从家乡凤阳请来一位厨师,专门给他做这道色泽金黄,外脆里嫩,味道酸甜适口,鲜美异常的御用佳肴。这样,酿豆腐便成了明代的宫廷名菜。

后来,中原战乱,江淮一带的居民迁移到广东东江地区,成为“客家人”,又把做酿豆腐的技术带了过去,于是,“东江酿豆腐”便名噪一时,蜚声中外。

据说,上了菜谱的独具地方风味的豆腐名菜,至少也有上百种,有的记载说多达二三百种。像川菜中的“麻婆豆腐”、“崩山豆腐”,鲁菜中的“三美豆腐”、“九转豆腐”,闽菜中的“珍珠豆腐”、“卤豆腐”,湘菜中的“开口豆腐”、“包子豆腐”,粤菜中的“蚝油豆腐”,浙菜中的“三虾煎豆腐”,鄂菜中的“葵花豆腐”,京菜中的“朱砂豆腐”,等等,风味不同,各臻其妙,赢得八方食客的交口称赞。

于今,八公山的豆腐已经漂洋过海,走向世界。同名震寰宇的“四大发明”一样,成了尽人皆知的“中华一绝”,制作豆腐的技术传遍了亚、欧、非、美各大洲。日本人传说,中国豆腐是由鉴真和尚传入东瀛的,时在754年。日本豆腐业一直奉鉴真为师祖,至今,豆腐包装袋上还印有“唐代豆腐干淮南堂制”字样。1963年日本纪念鉴真大师逝世一千二百周年,到古都奈良唐招提寺参加盛会的,各行各业都有,其中豆腐制作业的人最多。中国四川的“麻婆豆腐”,风味独特,具有汁色红亮、麻辣嫩烫、肉末酥香的特色。日本人掌握了它的制作工艺之后,改为软罐头包装出口,深受东方及欧洲家庭的欢迎。

“走遍了南北东西,吃过无计其数的豆腐,为什么同是大豆做原料,八公山的豆腐却最为鲜美呢?”席间,我向东道主提出了这个问题。

他们的回答是,一凭人工,二靠自然。所谓“人工”,就是原料挑选严格,黄豆磨得精细、均匀,豆渣淘得干净。理学家朱熹有一首五言诗:“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似乎做豆腐比种豆子容易,可以坐获财利,其实并不尽然,这里面有很精到的技术。主人说的“二靠自然”,是指借助地利条件,得天独厚。自古以来,当地的人们就用这里的甘冽爽口的山泉做豆腐,做出的豆腐细如脂,白如玉,柔软细嫩,格外鲜香可口。

八公山一带有二十四名泉,其中以凤凰山下的珍珠泉为最。明代御史杨瞻有诗赞曰:“清清灵脉发,闪闪瑞光浮。尘垢难污洁,珍珠不断头。”数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没有变化。清池四周绕以石栏,内有珍珠般的泉脉汩汩涌出,水极清冽,无纤毫杂质,数米之下的硬币可以清晰地透视花纹。泉水通过一个石刻龙头滔滔滚滚地流出去。两千余年过去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996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