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奉献教育的爱国情怀

奉献教育的爱国情怀

时间:2022-1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国后,他在唐山交通大学任教,教授《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课程,并著有《机械原理》一书。32岁时晋升为副教授,一年后又晋升为教授,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为交大及全国其他高校铸造设备的教学提供了一门新型教材。根据学会的章程,学会理事不得超过70岁,他因年龄而离开理事会之前,积极推荐时任交大铸造教研室副主任的年轻老师张增泰进入全国铸造学会与上海市铸造学会的理事会。

沈嘉猷 奉献教育的爱国情怀

◎秦富生

沈嘉猷教授

沈嘉猷(1920—2001),江苏苏州人,铸造专业著名教授。194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制造系。1948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机械制造专业硕士学位。1950年学成回国,历任上海交通大学铸造教研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及工程研究所所长,全国铸造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上海市铸造学会理事长,《机械设计与研究》编委会副主任,全国铸造专业教材编委会委员。曾主持设计自动射芯机与震压两用电磁造型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研究的“铸钢件优质表面光洁度涂料”,1982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教成果三等奖。发表论文30余篇,著有《机械原理》、《铸造机械设计》、《造型材料测试技术》等。

回国投入新中国教育事业

沈嘉猷,生于评弹名家,父亲沈俭安在评弹界有“塔王”之称。受家庭文化的熏陶,他从小聪明玲珑、勤奋好学。1938年至1942年就读于清华大学,并取得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后,时逢抗战时期,曾在资源委员会中央机器厂任工程师;后又参加了交通部滇缅公路修筑工程,任工程师;抗战胜利后,曾在驳船装配厂任厂长、高级工程师。1946年底到1950年初,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攻读硕士学位。其间,在美国艾力士强默重机厂、联合摩托厂任工程师。

1950年,他和严东生、谢希德等一批海外留学人员响应中国政府的号召,放弃在美国不错的工作与优厚的待遇,漂洋过海,途经香港回到祖国,满怀激情,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

回国后,他在唐山交通大学任教,教授《机械零件》与《机械原理》课程,并著有《机械原理》一书。32岁时晋升为副教授,一年后又晋升为教授,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1952年,由于国家建设需要,交通大学开始招收铸造专业学生,学制为二年专修,专业教学工作由机械系金工教研室铸造组的老师担任。1954年,交大开始由金相热处理教研室负责人之一周惠久教授(后担任过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负责筹备铸造专业本科班的教学工作及组建铸造教研室,沈嘉猷被调入交通大学工作,负责筹备开设《铸造设备》课程。当时,这门课程国内还没有现成的教材,图书馆仅有苏联著名教授曲那耶夫主编的《造型机结构与设计》(俄文版)一书。他虽然精通英语,可是并未学过俄语,但凭借他的智慧与毅力,白天在校完成所担任的有关工作,晚上回家还继续工作,一边勤奋学习俄语,一边将俄文版的《造型机结构与设计》一书翻译成中文。在他的努力及其他有关同志的协助下,该铸造设备教材的中文版于1956年由机械工业出版社正式出版。为交大及全国其他高校铸造设备的教学提供了一门新型教材。他不愧为我校铸造设备课程教学的开拓者。

此后,他主要从事铸造设备课程的教学与铸造设备的研究设计。教材中的内容虽然都是苏联科学家编写的,但是,他在教学中并不满足照搬人家的成果,他一边教学,一边深入到国内有关工厂了解情况,了解工厂的需求。新中国建立初期,一穷二白,高等教育困难重重,高校教材要从苏联引进,工厂使用的机器多半也是从苏联引进或仿制的。当时,铸造工厂普遍大量采用的是苏式271震击式造型机(俗称乓乓机),这虽然使我国简陋不堪、操作十分原始的铸造厂机械化生产水平迅速提高了一大步,但是该机器的缺点十分突出,工作时强烈的机械撞击噪声给工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他出于对国家铸造事业的使命感和对于工人身体健康的关心,决心闯出自己的路,研究设计新型的铸造设备。他组织了1957届铸造专业学生利用电磁振动原理,在国内首先研究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电磁震击式造型机,使机器工作噪声明显降低;又组织了1959届学生成功地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射芯机,为铸造厂的制芯机械化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

在这期间,他还主持了上海弄堂老厂上海马铁厂的技术改造,为多家铸造厂的冲天炉进行了技术改造,采用新型的鼓风技术提高冲天炉的熔化效率,还为其他多家铸造工厂的改造与新建提方案、出主意,作出了令同行羡慕的成绩。

文革”中,他虽然受到不公正的批判冲击,但是他生性豁达,淡定以对。“文革”后期,他参加了教育改革实践及专业教学工作,带领年轻教师,与学生一起下工厂“开门办学”,为上海马铁厂、红雷铸造厂等设计了新型的铸造设备与机械化生产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恢复了沈嘉猷先生铸造教研室主任职务,他更加精神焕发,积极组织铸造专业教师开展科研与教学改革。1982年,他领衔的《铸钢件优质表面光洁度涂料》课题荣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他与林泽冰等老师一道,顺应了当时科技发展的新动向与新需求,特别是电测技术的迅速发展,开辟了铸造专业一门新型课程——铸造测试技术,并花费了许多心血,组织编写、审阅并正式出版了《铸造测试技术》这本教科书,该教材当即得到了全国多所高校的采用。1987年,他还与杨正山先生一起主编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造型材料测试技术》专业书籍。

他身为知名教授,在社会上、在铸造界都享有较高声誉,但他非常平易近人,又能帮助提携后辈。根据学会的章程,学会理事不得超过70岁,他因年龄而离开理事会之前,积极推荐时任交大铸造教研室副主任的年轻老师张增泰进入全国铸造学会与上海市铸造学会的理事会。

铸造教研室的同事们非常敬重他,铸造专业的交大历届校友,不管是听过他的课还是没有听过他的课,只要提到他,大家都敬意油生,也很愿意与他交朋友。1996年12月的一天,57届校友、上海理工大学贝彦良教授得知沈先生要赴国外定居,出差回沪还未来得及回家,拖着行李来给沈先生送行话别。沈先生在美国定居期间,曾有多位同行赴美出差期间还去看望他。

积极参与创立铸造学会

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担任了上海交大铸造教研室主任。由于他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成果突出,在国内铸造界享有较高的声誉,被同行美誉为“江南一只鼎”(沪语,意即“领军人物”)。为了促进我国铸造业同行的学术交流与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1962年,他和国内铸造界的一些专家在上海创立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即全国铸造学会),并连任三届常务理事与编译出版委员会主任职务至1988年届满。他还历任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1981年,他又创立了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这是改革开放初期较早建立的专业分会之一,理事会的成员集结了全市机电、造船、冶金机械、汽拖、机床、纺织机械、化工机械、轻工机械等系统以及高校、研究院所的权威人士,他任理事长至1996年。

上海市铸造学会召开年会,沈嘉猷(左3)主持会议,副市长阮崇武(左2)讲话

他退休后,仍积极活跃在铸造界。在他的领导下,20世纪80年代成为上海市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发展最兴旺、活动最频繁的10年。铸造学会的在册会员人数高达近千人。他多次组织有关专家,开展技术咨询活动;他积极与外商及台商联系来沪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经常召开全市性铸造学术交流会议,为本市铸造行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铸造行业的工作也因此更加得到政府领导的关心与重视,1984年上海市副市长阮崇武(曾在铸造界工作过)还接受邀请出席上海市铸造学会年会并作报告,有较大的影响。

热爱祖国的侨务事业

沈嘉猷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最早归国的海外学者之一。回国后,他将自己的聪明才智都献给了祖国的建设事业,取得了出色成就,在校内外、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早在20世纪50年代沈嘉猷就被推选为交通大学工会副主席,后连任数届直至退休。他于1981年加入“九三学社”,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够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与学校党委同心同德。他待人和蔼,热情,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并能团结大家。1986年,上海交大成立海外联谊会时,他被推举为第一届学校海外联谊会会长,后又连任一届。在任交大海外联谊会会长期间,他工作认真负责、充分发挥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积极开展海外联谊,联络感情,为“三引进”(智力、科技、资金)牵线搭桥,为学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曾被评为上海市侨联工作积极分子。

上海交大是一所百年老校,校内教职员工中,有海外亲友的多,海外老校友多。这些亲友、校友在海外的人际脉络十分广泛。沈嘉猷非常注重通过联谊会会员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以及考察、访问、探亲的机会,广泛联系校友,联谊会为他们召开欢送会,并托会员带上纪念品,以便赠送给海外亲友、校友,以此来联络海外亲友、校友的思乡情、爱国心以及怀念母校的心情。

随着祖国的改革开放,海外亲友、校友回国返校探亲、访问、交流、了解情况的人络绎不绝,海外联谊会都参与热情接待,把宣传寓于亲情、乡情、友情之中。在海外联谊会的牵线搭桥之下,其中不乏校友为交大的校园建设慷慨捐资,与交大进行教材、教学及学术方面的交流。笔者还记得,1988年底,沈嘉猷通过本校机械系一位老师的亲属关系,邀请到了任职于台湾台豪钢铁公司的吴质义先生来校学术交流,笔者曾参与组织本校及本市的同行出席了该交流会,交大包兆龙图书馆15楼会议室济济一堂,大家对该报告的内容耳目一新,感触颇深。这也是上海交大较早开展的两岸学术交流活动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