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德艺双馨的女教授

德艺双馨的女教授

时间:2022-1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孙璧媃品德高尚,德艺双馨,受到人们的尊敬。后来她被调入冶金系,成立了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教研室,她担任教研室主任。她也因为出色的教学工作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同时,在她的培养下也成长了一批讲课好的老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物理化学课也逐渐成为交大的特色课程了。

孙璧媃 德艺双馨的女教授

◎陈 哲

孙璧媃教授

孙璧媃(1918— ),北京人,上海交通大学著名物理化学教授,中共党员。1935年保送入燕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1939年毕业,1939至1940年在协和医学院进修学习,1950年在唐山交大从事化学教学,1955年调入上海交大,1962年升为教授,先后担任基础部化学教研室副主任、冶金学院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教研室主任等职。1979年任应用化学系主任。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著有《物理化学》,主持研究“铝合金牺牲阳极”获1980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曾担任上海市腐蚀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太阳能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部全国工科院校物理化学教学委员会委员。1960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曾任上海市妇女联合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第七届人民代表,1962年、1964年、1966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1979年、1983年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

孙璧媃出身于书香世家,其父早年留学日本,归国后在农商部从事农业品种改良工作。在父亲的熏陶和悉心教育下,她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1935年保送入燕京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学习期间一直得全额奖学金。1943年,孙璧媃与大学同窗严东生喜结连理,从北京迁往唐山工作。1950年,她被推荐到唐山交通大学从事化学方面的教学工作,并于1955年调入上海交大,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与上海交大化学教育工作结下不解之缘。无论在怎样艰苦的条件下,只要是学校的需要,她都挺身而出,不遗余力地发挥她的聪明才智,勇于开拓,而且成绩卓著。

孙璧媃品德高尚,德艺双馨,受到人们的尊敬。她为人谦和,乐观豁达,对工作始终充满极大热情,尽职尽责,在不利的条件下总能想出办法克服困难。她上课教书一丝不苟却又方式灵活,科学研究敢为人先,思路清晰,从事管理,思路开阔又能身先士卒。自20世纪50年代与交大化学系结缘到如今,她在交大化学系的历史转折关头,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在行政管理事务中,留下了许多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写出高水平的物理化学教材

1958年初,交大在“大跃进”、“大炼钢铁”的影响下,成立冶金系,学校要求为金相专业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以前增开物理化学课程。而在1952年院系调整时,交大原有的化学系与化工系已经分别并入了复旦大学与华东化工学院,从那以后,交大就再没有开过物理化学课程。由于冶金系与化学系所开设的课程内容不同,要在暑假为冶金系“单科独进”开出这门课,有很大的难度。为了让金相专业的学生在进入第三学年以前,先修好物理化学课程,孙璧媃不畏艰难,接受了开设“物理化学”课程的任务。在大学,她学的专业是“生物化学”,在化学教研室教的是“普通化学”,现在要独立开设“物理化学”课程,俗话说“隔行如隔山”,这对她当然困难重重,而且每周要上10多小时的课,大暑天要突击备课,十分辛苦,但她乐此不疲,终在1958年暑假,如期为当时的金相61班开出了物理化学课程。

后来她被调入冶金系,成立了物理化学与分析化学教研室,她担任教研室主任。她领导的物化教研室承担了全校各专业的物理化学开课任务,包括热加工类各专业、材料系青年教师班、工程物理系的某些专业以及当时电机系的绝缘专业等。当时由于国内条件所限,教材只有苏联译本,翻译质量较差,学生学起来相当吃力。为了让学生们学好这门大家称之为“头痛化学”的物理化学,她首先从编写教材开始,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组织并参与编写了深入浅出的物化教材,与之相配的有习题集、课堂讨论题、实验讲义、习题课与实验课指导书等,形成了一整套物理化学教学材料,为以后教学工作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这套教材也成为当时“国内第一套物理化学教材”。短短两三年间,在她与其他老师的共同努力下,经院系调整后一度中断了的物理化学教学,从无到有,初具规模。老交大人“务求实效、敢为人先”的精神,在孙璧媃身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孙璧媃为了教学的需要,迫切需要建设一个物理化学实验室。她作为教研室主任亲自参加了实验室的建设。她仔细审查购买设备的计划,巧妙地利用与别的实验室交叉使用一些可以通用的设备仪器,如电位计、电导仪等,既加快了实验室建设的进度,又节约了国家的资金,被同事们一致赞赏。

物理化学课颇具特色

孙璧媃教授上课的情景

孙璧媃所教的学生物理化学学得好,不仅得益于她编写的物理化学教材,而且得益于她的精心备课。有一次备课,仅仅为了证实教案中的一句话,她查了10多篇文章,花了约两个半天的时间。所以她讲课内容丰富翔实,授课方法新颖得当。她讲课时,100多人的大班,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全都听得聚精会神。为了提高学生对学习物理化学目的性的认识,她在讲课时特意指出:“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就是通过理论计算,解决化学反应能否发生的一门学问;动力学就是解决化学反应的速度以及机理问题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两句话完全概括了物理化学这门课程的要点,也是她对物理化学的真知灼见。课后,虽然安排了青年教师为学生辅导和答疑,她为了理解学生对她的讲课的反映,她常常主动排出时间参加辅导和答疑课,辅导学生解决难题。她曾经一个星期抽出3个晚上去一个班级为难懂的“活度问题”答疑。尽管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出于同一个范围,她还是不厌其烦地,几乎和这个班级的32名学生个别交谈过。她做到了“自己教得放心,学生学得开心”。

孙璧媃在教学过程中,还创造性地插入了课堂讨论环节,增加了小班的讨论课,这在当时的教师授课中是十分少见的。上课时,她准备了许多讨论题,在讨论课上提出来让大家自由发言,各抒己见。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物理化学课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也喜欢上了物理化学课,主动地去学习。此外,她编写的物理化学习题集,也成为学生们最有兴趣去做的习题集。通过这些教学环节,学生们多数都能学好物理化学课。她也因为出色的教学工作被评为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同时,在她的培养下也成长了一批讲课好的老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物理化学课也逐渐成为交大的特色课程了。

68届本科生中考研究生的人较多,物理化学是必考课。有些学生在这次研究生的考试中,这门课顺利通过,有的成绩优秀,他们都有感而发,“是孙老师的物化教得好”,有的学生回忆“自己从害怕学物理化学到喜欢上物理化学,是受到了孙老师启发教育的结果”。有些学生后来成为有成就的工程技术工作者,还不忘孙璧媃对他们的教育,经常来校看望她。有一次,上海冶金所招研究生考物理化学,只录取考生成绩的前3名,这前3名考生竟然都是交大的毕业生。时任上海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的林栋樑在大会上高兴地说:“交大果然名不虚传,老师物理化学教得好,学生学得好。”孙璧媃把学生最头痛的物理化学课程变成了学生喜欢学习的课程,不知花费了她多少精力,有多少创新。只能用一句话表达:“她用上了全副精力”。

1957年到1966年这9年间,孙璧媃始终没有脱离教学第一线,一直活跃在物化讲台上。她治学严谨,关爱学生的教学态度,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她教的学生中,如82届应用电化学硕士研究生张国栋(安徽工业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教授)、钱士元(加拿大国家研究院电化学领域专家)等人,在回忆起受教于孙老师的那段岁月时,无不感慨万千,说她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一直在影响和激励着他们。

一波三折再创佳绩

1966年“文革”开始,学校全部停课,教学工作一度陷入瘫痪,孙璧媃开设的物理化学课程不到10年,正是“枝繁叶茂”的时候就被中断了,她感到十分惋惜。“文革”的头几年,年轻的教师被拉出去“劳动改造”。1969年,她和9位年纪较大的教师被安排天天写检查,一向乐观豁达的她竟然“忙里偷闲”,在50岁时自学了游泳,但心里还是丢不下教学工作。

到70年代初,学校的情况有所好转,教师可以开展一些教学科研工作了。孙璧媃心想既然暂时不能给学生上课,她就开始准备做一些实用性较强的科研项目,在上海市内的一些工厂展开了调研。

1973年,学校恢复教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大学生”,孙璧媃终于又可以走上3尺讲台。但新的问题又来了,工农兵学员觉得物理化学中必须用到的微积分难学,“如读天书”。孙璧媃面对文化层次高低不同的学员,如何给他们上好课呢?他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难题。如果按照以往教本科生的办法教学,教学效果一定不会好,甚至难以进行下去。她为保证教学能够正常进行下去,让来到交大的工农兵学员尽可能学好这门课,在较短的时间内,她专门编写了一本“没有微积分的物理化学”教案,经过课堂讲授,她用深入浅出的讲解,把微积分的基本概念贯穿其中,使这门课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被学员们广为欢迎,他们求知欲望强,学得主动,这门课也学得不错。她的这种针对特殊对象的创造性教学工作,在向来以“要求严”著称的交大算是一个奇迹。当作者采访她说及此事时,她连连摇头却又会心一笑。

1977年,恢复高考以后,教研室恢复,孙璧媃带领教研室同事进行正常的教学工作。她不仅注意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建设的完善,更注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除了组织业务学习外,为了使教师汲取更多的养料,提高物理化学的教学质量,还特地组织教师们走出去向兄弟院系取经,向专家学习。她不辞辛劳,带领教研室老师到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旁听吴继铠、吴浩青等专家讲化学动力学、电化学和统计热力学等课程,年轻教师受益匪浅。

孙璧媃还积极组织并参与了物理化学教学调查。她当时担任教育部全国工科院校物理化学教学委员会委员,参加了全国工科院校物理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在多次出席物理化学研讨会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受到同行的赞誉和尊重。在教学方面,她主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师生之间营造出民主、平等、互动的和谐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在研究工作方面,她根据当时国际研究热点,力主加强光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坚定地提出,太阳能作为环保无污染的新能源之一,要受到物理化学工作者的充分重视,同时号召大家,加强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她能在科学研究工作停顿了10年,重新起步的时候,提出这样的具有国际前沿的研究方向,确实难能可贵,后来她领导的科学研究工作证明,她的这些建议是具有远见的。

为引进先进的物理化学理念,孙璧媃承担并组织教师们翻译了当时颇有影响的国外物理化学教科书——Daniels和Alberty合著的《物理化学》第五版(1980年修订本)。全书译稿由她主持校订后,由机械工业出版社于1984年9月出版。后来此教科书成为国内同行共同享有的共用教材,对全国大学的物理化学教学工作起到了领先作用。

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文革”中有一段时期,孙璧媃和教研室人员在奉贤参加农业劳动。1970年,孙璧媃从奉贤被调回学校参加单晶硅多晶硅的生产任务,具体负责三氯氢硅SiHCl3(生产多晶硅的原料)的精馏部分。她去901厂、吴泾砖瓦厂等有关车间参观学习后,学校车间开始了精馏塔的建造,其中,她负责制作精馏塔的筛板。这项工作要在直径约80mm的每块聚四氟乙烯板上,用钻床打230多个筛孔(直径1.8mm),孔间距4mm。这看上去很简单,但由于她平时不接触钻床,实际操作起来就不那么得心应手了,打多了手也就酸了。在这件工作中,她一丝不苟,给大家做出了榜样。经过她和大家的努力,近15000个筛孔打了出来,按时完成了70多块筛板的制作。虽然筛的质量并不那么完美,但挑选出的72块筛板安装到精馏塔中,经调试后效果很好,完全达到了要求。1971年,多晶硅投入生产时,她和同事按早、中、晚三班倒,负责管理精馏操作。

“文革”结束后,随着教学工作走上正常的轨道,孙璧媃也开始注重利用教学的空余时间开展科研工作。已经年过花甲的她,亲自带领教研室里的老师到上海造船厂等有关工厂、学校、科研单位展开调研,发现腐蚀与防腐仍是一个重要的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虽然腐蚀的科学研究起步较早,有一套较成熟的防腐方法,但仍有许多需要拓展、更新和改进的空间。她考虑交大应用化学系的实际情况,认为腐蚀课题能结合系里学科的发展方向,也能很好的发挥教研室的特长,她确定以金属腐蚀作为教研室的科研方向。她主持“铝基牺牲阳极”的研制课题后,就开始直接参与从查阅文献资料、选材、确定最佳配方,到熔炼浇铸铝基阳极,以及性能测试等各个环节的工作。随后她还和教研室教师在上海、青岛、大连的航线开展调研,与船员同吃同住,随船测试牺牲阳极在船体上的保护效果。功夫不负有心人,该课题取得了重要成果,教研室开发出的“AZIS铝合金牺牲阳极”,经过数十条船、若干航次的试验,在海水中实际应用的保护效果很好。在1980年召开的全国第一次铝合金牺牲阳极材料鉴定会上,该课题顺利通过专家组的鉴定,并先后获得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交通部科研三等奖。她也当选为上海市腐蚀学会常务理事。在1976至1977年期间,教研室和六机部举办了船舶防腐短训班,她组织系里教师参与办班工作,并亲自参加讲座。短训班普及了船舶腐蚀基础理论和防腐知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她和教研室老师们的努力下,交大在腐蚀与防护领域,处在了全国各高校前列。

孙璧媃教授在查阅资料

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高校迎来了教学与科研发展的春天,交大在这种形势下,于同年5月成立了应用化学系,学校任命她担任首任系主任。她挑起这副重担后,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大胆开拓。她带领物理化学教研室一部分教师建立了电化学专业。1979年夏天,她用一个暑假的时间广查文献,瞄准国际学科前沿,提出光电化学作为一个研究方向的建议,同时建立了硕士点。为了保证教学及科研效果,她亲自给教师与研究生上光电化学课程,并与年轻人一起日夜奋战在实验室。在短短两年时间内,交大就建成了光电化学实验室,课题研究先后取得了一批成果。因其杰出的科研成绩,她被推选为中国太阳能学会光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并代表我国几次去参加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的国际会议,做研究报告,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她先后与复旦大学、山东大学、上海科大、中科院感光所进行了学术交流,日本东京大学光电化学专家也来实验室参观,美国MIT讲座教授亦接受邀请,来校做演讲和短期访问。为了使学科建设更上一层楼,孙璧媃从一批国内名校,如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等学校招来了电化学毕业生,一时间教研室人才济济,教师队伍的质量大为提高。1984年,她受聘为中科院感光所兼职教授,为该所培养研究员。她在光化学专业委员会深受大家爱戴,1993年,自光化学专业委员会主任离任换届后,孙璧媃仍被继续邀请参加委员会各项学术讨论活动。

孙璧媃通过不懈的努力,在教学、科研等各方面,为教研室指明了方向。她在工作中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带领教研室在保证教学的前提下,稳步地推进科研工作,教研室所取得的成果与她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

淡泊名利 德艺双馨

应用化学系在孙璧媃的领导下,经过3年的能力,基本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基础。打开了科研和教学等各项工作的局面。全系建立了4个学科:高分子材料、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工程、分子遗传与生物工程(属校长直接领导)。并确定了4个重点发展方向:能源(再生能源开发)、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微生物技术)、大规模集成电路(配套材料)、新型材料(含能材料、功能材料、高分子合金)。到1982年,全系共承担32个科研项目,其中有4项已列入国家“六五”期间的重点攻关项目,有一项基础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基金。她为系取得以上成果日夜操劳,并始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指导。她在光电化学能量转换的液结太阳能能电池研究上,做出了很好的成绩,为这一学科的发展打开了局面,使其进入了国内领先地位。1982年,她带论文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美能源会议。1983年,又有两篇论文送往8月召开的国际太阳能会议(澳大利亚),中国太阳能学会委托她在这次会议上作《中国光电化学工作》的报告。这说明她所从事的研究在我国享有较高的声誉。由于她和系里老师们共同努力。在光电化学领域,提高了交大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1983年,正是应用化学系羽翼丰满的时候,年逾花甲的孙璧媃主动向学校党委提出辞去系领导职务,她的理由是“未来的事业要靠年轻的同志”,让年轻的教师担任她的职务。党委在赞扬她“主动让贤”的精神后,同意她的请求。当记者采访她时,她非常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我系许多中年教师很有作为,我让职的条件成熟了。我将继续支持系领导的工作,并和教研室的同志一起,共同努力把教研室的专业教学工作搞好,把科研抓出近期成果来。”

教研室的20多位青年教师都得到过她的关怀和帮助。其中有一位1960年参加工作的教师,系里打算安排他担任学生辅导员工作,她为了培养这位教师,特意想办法送他到外单位进修一个时期,学生辅导员的工作改由孙璧媃和其他教师兼任。一位1961年从大学毕业的教师,初次带学生做预备试验很困难,他一个人预做试验忙不过来,也是孙璧媃主动帮助他做试验的准备工作,指导他发现正式做试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她把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作为自己的责任。

20世纪50年代,我国教师的工资比较低,升工资成为一般人都很关心的事情。1964年调整工资,学校向系里下达指示,要给孙璧媃提高一级工资(从6级升到5级)。而孙璧媃觉得青年教师工资较低,要养家糊口,生活太拮据,她一算,自己的一级不升,可以给5位青年教师加到工资。于是她征得系领导班子的同意,把提高工资的机会毫不犹豫地留给了青年教师们。

孙璧媃在繁忙工作的同时,还无微不至地关心周围教师的政治进步与实际生活。她曾先后培养过多名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与他们进行思想上、心灵上的沟通,并给予细心的关怀,使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受到极大的鼓励。

当时教研室有位女教师生病在家,她爱人出差在外,身边还有年幼的孩子。一个寒冷的星期天晚上,孙璧媃突然出现在这位女教师家门口,热心地对她说:“我来陪陪你们。”这一幕使这位女教师深深感动。她还经常邀请独自在沪的女教师去她家过年,并在她们生病时上门陪夜,还给经济困难的教师雪中送炭,她用一颗至诚至善的爱心,温暖了大家的心。她的身上有着我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又有学者的优良素质,为青年学生和教师树立了典范。

如今,孙璧媃已是桃李满天下,她的学生都已成为了国内外学术界、政界、商界的领军人物。作者拜访她时,她说,每年她的学生都会回来探望她,多少年来一直都是这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孙璧媃的一生是与化学分不开的,她见证并经历了交大化学学科的跌宕起伏,成长壮大;她为上海交大的化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为人谦和,乐观豁达,兢兢业业,甘于奉献。她回忆起与交大化学一起走过的岁月,总是那么亲切,感情深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