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

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

时间:2022-12-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持有安全库存能够降低缺货风险。安全库存是指为对付需求和交付时间的多变性而持有的超过平均需求的库存。比如,过去组成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对各自供应商及时、准确交货承诺并不能完全信赖,因而,它们的储存往往超过实际需要库存量,以防出现供应商延期交货或不能交货的情况,这种超过实际需要量的库存常常被称为“缓冲库存”。据有关资料统计,这种缓冲库存差不多是零售业库存的三分之一。

4.2.1 库存管理的重要作用

库存管理是对库存的管理与控制,它只考虑其合理性、经济性与最优性,而不是从技术上去考虑存货的保管与储藏以及如何运输。库存管理的目的就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企业的库存水平进行控制,力求尽可能降低库存水平、提高物流系统的效率,以强化企业的竞争力,库存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及物流管理中。

1.库存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在企业经营过程的各个环节间存在库存,也就是说,在采购、生产、销售的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库存使各个环节上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成为可能。同时库存可以调节各个环节之间由于供求品种及数量的不尽一致而发生的变化,把采购、生产和销售等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连接起来,起到润滑剂的作用。对于库存在企业中的角色,不同的部门存在不同的看法。库存管理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目标存在冲突,为了实现最佳库存管理,需要协调各个部门的活动,使每个部门不仅是以有效实现本部门的功能为目标,更要以实现企业的整体效益为目标。

高的顾客满足度和低的库存投资似乎是一对相冲突的目标,过去曾经认为这对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现在,通过应用创新的物流管理技术,同时伴随改进企业内部管理和强化部门协调,企业可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总之库存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可总括为以下几点:

◎满足预期顾客需求。顾客可能是从街上走进来买一套立体音响设备的人,也可能是一名机工,他的工具箱或生产制造过程需要工具。这些库存就涉及了预期库存,因为它们被持有是为了满足预期的平均需求。

◎平滑生产要求。经历季节性需求模式的企业总是在淡季积累库存,满足特定季节的过高需求。这种库存被命名为季节性库存。加工新鲜水果蔬菜的公司会涉及季节性库存,出售贺卡、滑雪板、雪上汽车或圣诞树的商店也一样。

◎分离运作过程。过去的制造企业用库存作缓冲,为保持生产的连续性而持续运行,否则在设备故障时就会使生产陷于混乱,并导致部分业务临时中止。缓冲使得在解决问题时,其他业务不必临时中断。同样地,运用原材料库存,使得公司的生产过程和来自供应商的运送中断问题隔离开来,制成品库存使销售过程和制造过程割裂开来。最近,有些公司对库存缓冲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它们占用大量成本和空间。此外,这些企业还认识到发外加工和消除故障源会大大减少运作过程对库存的需要。

◎阻止脱销。延迟送货和意料之外的需求增长增加了缺货风险。延迟的发生可能由于气候条件、供应商缺货、运错货物、质量问题等等。持有安全库存能够降低缺货风险。安全库存是指为对付需求和交付时间的多变性而持有的超过平均需求的库存。

◎利用订货周期。为使采购和库存成本平衡,公司往往一次性地购买超过现有需求的数量。把所购买物品的其中一些或全部储备起来用于后期使用,这种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同样地,大量生产往往也比少量生产经济。而且此时超过需求的产出也必须进入库存以后再用。因此,保存库存能够使公司以经济批量采购和生产,无须为短期需求与购买或生产的平衡而费尽心机。这就导致了定期订单,或订货周期。订货周期并不总是取决于经济订货批量。在有些情况下,集体订货和固定时间订货会更现实或更经济。

◎避免价格上涨。有时公司预计实际物价要上涨,为避免增加成本它们就会以超过平时正常水平的数量进行采购。储存多余商品的能力也允许公司利用更大订单获取价格折扣。

◎准许业务运营。生产运作过程需要花费一定量的时间这个事实(即生产的非即时性)意味着通常都会有一些在制品库存。另外,商品的中间库存(包括生产现场的原材料、半成品和产成品以及存在仓库里的商品)会产生经由生产—销售系统的流水线库存。

2.库存管理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如果把视野从单个企业扩大到同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物流范围来考虑库存问题的话,就会发现有问题的库存数量将会大大增加。组成物流供应链的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在过去是相互买卖交易关系,因而企业并不习惯在它们之间交流信息,也不习惯相互协调进行库存管理,更不用说在整个供应链水平上分享交流信息和共同协调进行库存管理,这样往往会形成大量不必要的库存,同时也可能降低顾客的满意度。比如,过去组成供应链的各个企业对各自供应商及时、准确交货承诺并不能完全信赖,因而,它们的储存往往超过实际需要库存量,以防出现供应商延期交货或不能交货的情况,这种超过实际需要量的库存常常被称为“缓冲库存”。同样地,在过去,组成供应链的各个企业与各自的顾客(需要方)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从而对顾客的需要,特别是最终消费者的实时需要难以把握,往往依靠预测来安排生产。由于预测与实际往往存在差距,容易产生库存不足(缺货)或库存过剩的现象。另外,企业为了满足顾客的大量突发性订货往往准备“缓冲库存”。据有关资料统计,这种缓冲库存差不多是零售业库存的三分之一。因此,从物流管理整体来看,过去这种传统交易习惯导致的不必要库存给企业增加了成本,而这些成本最终将反映在销售给顾客的产品价格上,从而减少顾客的满足度。因而对供应链进行库存管理不仅可以降低库存水平,从而减少资金占用和库存维持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当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零库存,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这只是及时生产方式下的努力目标。目前,已经出现了许多在维持或改进顾客服务水平的基础上优化企业内部和整个供应链库存的主体技术。

随着组成供应链的企业间关系从过去建立在买卖交易基础上的对立型关系向基于共同利益的协作伙伴型关系的转变,供应链各个企业间交流、分享信息,协调库存管理成为可能,而先进的库存管理方法和技术的出现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4.2.2 库存管理的类型

库存管理有很多分类方法。可以按库存决策的重复性、供应的来源、对未来需求量的知晓度、对前置时间的知晓度以及库存系统的类型等来划分。

1.按库存决策的重复性

存货决策的重复性是对订货的频率而言的。按照库存决策的重复性可以将库存管理分为一次性订货和重复性订货。一次性订货(即单周期订货)是指货物一次订齐,在通常情况下不再重订。作为一次性订货的例子有建造房屋用的建筑材料,圣诞树和某些农产品的季节性订货。重复性订货(即周期订货)是指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订购同一货物。消费掉的存货或零件均要不断补充和重新订购。超级市场和百货公司的货物多半属于这种类型(不过百货公司中的高档商品常常属于一次性订货的物品)。

2.按供应来源

按供应来源可将库存管理分为内部供应和外部供应两类。内部供应是指公司本身生产这种物品。这实质上是公司内一个部门向另外一个生产该物品的部门提出订货,这类由公司内部提供物品的存货问题要注意和生产进程计划相协调。外部供应是指向另外一家公司订货。订购由外部供应的物品时,并将购货订单送给供应商。

3.按对需求量的知晓度

另一种存货问题的类别是根据对未来需求量的知晓度来划分的。我们通常假定需求量分布的特点是在整个时间内需求量是不变的。但在整个时间内需求量也可能遵循非标准型的经验分布,或者它可能遵循诸如正态、泊松或β(贝塔)等某种特别的分布。

按未来需求量的知晓度的另一种划分法,存货问题可分为:确定型、风险型和不确定型。

当确切知道未来的需求量时,存货问题属于确定型。在生产线存在这种条件时,所需物品的确切数量就根据固定的生产率来确定。又如在建筑施工中,设计图就明确地注明了所需的钢梁数。即使在确定型的情况下,由于考虑到浪费、损坏、报废甚至被窃等损耗,存货也常常需要留有余量。

假如知道未来需求量的概率分布,这时存货问题属于风险型。可以从需求量的历史资料中得到有关信息。许多产品在零售网点的需求量就属于风险型。

还有一种叫做不确定型,也就是说对未来的需求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投入初期的新产品就可以认为属于不确定型存货问题。

4.按对前置时间的知晓度

存货问题还可以按对前置时间的知晓度来划分。前置时间可以是不变的也可以是可变的。如属于后者,则前置时间的分布可根据经验或通过精确测定来确定。

5.按库存系统的类型

存货问题还可按照库存系统的类型来划分。有许多不同的库存系统,其中最常见的有连续、周期和物料需求计划库存系统。连续性库存系统是指每当存货余额降至订货点时就进行订货。全部库存业务都要保持记录。这种库存系统之所以称为“连续性”的原因,就是不断更新库存记录,以揭示库存现状和历史实绩。周期性库存系统是按一定的时间周期进行订货。这种库存系统的状况仅在间隔、通常是相等的间断(定期)的时点进行测定。补充存货的决策只能在检查库存状况时作出,通常决策者在检查期以外的其他时间并不了解系统的状况。物料需求计划(MRP)系统订购的存货仅满足已预先计划的生产需求。准时生产系统(JIT)订货的存货只是在需要时才订货及运达。

6.按系统内库存点之间的关系

按系统内库存点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库存管理划分为集中型库存控制策略和分散型库存控制策略,这两者都是针对存在多个仓库的情况。所谓集中型库存控制策略是指在系统中存在一个核心仓库,由核心仓库制定库存策略,统一订货、分配存货,以实现系统库存最优化。分散型库存控制策略则是指系统中不存在核心仓库,各仓库地位平等,相互独立,独立地进行库存控制——订货、补货。

4.2.3 库存政策的变革

从历史的角度看,企业的库存管理政策经历了多次变化,了解这些变化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库存管理的理解。企业库存政策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1.视库存为企业财富的时期

这个时期指的是从手工业时代到19世纪后半叶,当时的富有者都是以持有实物为标志的,库存也就是财富的象征。当时,社会分工尚不发达,外购物品很少,库存管理的必要性不大。由于产品的种类少,企业之间基本不存在竞争,制造出来的产品都可以销售出去,因此库存增加并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不利的影响,相反,持有库存被视为企业的财富。但是,一部分先进企业已经意识到超过正常需要的库存对企业是不利的,应该尽量避免。

2.视库存为企业坟墓的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生了经济危机,大量保有库存的企业由于资金周转失灵而遭受灭顶之灾这样的经历,致使企业经营者的库存观念发生了变化,他们把库存看作是企业的“坟墓”,外购物料的采购方式转向了随时购买。

3.通过科学的库存管理确定适当库存量的时期

在有了经济危机的教训之后,经营者对库存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开始认识到科学地进行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并开始研究开发有关经济批量采购的方法。

4.运用数理方法确定适当库存量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应用于军事后勤领域的运筹学方法在企业管理中得到应用,同时运用线性规划、仿真模拟等方法研究许多库存管理问题。但是,由于计算过于复杂,在实际中没有被广泛应用。

5.运用计算机实施综合库存管理的时期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推动库存管理向高度化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使业务处理的速度和精度大大提高,订货处理、采购管理、日程管理、流通过程管理等关联领域的有机结合得到提高。其结果是库存管理成为经营管理的一个环节,并朝着整合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形成了将销售、生产、库存作为综合系统来看待的库存管理理念。

6.通过信息共享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时期

要实现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库存的合理化管理,仅仅站在一个企业的角度去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跨越企业的界限,通过信息共享,实现对库存的最佳配置,消除供应链上存在着的“需求放大效应”,降低流通全过程的库存水平。因此,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进行库存管理,成为现代库存管理的新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