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第二要发畏心……”

“第二要发畏心……”

时间:2022-12-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则降之百殃③,轻则损其现福。人只有在有了敬畏之心之后,才不敢胡作非为,才不敢任意妄为,才不会做出恶事恶行。古时人们认为,天地鬼神是人们最需要敬畏的。要想奉行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有两个难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隐微”。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人究竟能否坚持住中庸之道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应该是很难的,毕竟一个地方只有自己一个人。

【原典】

第二要发畏心。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吾虽过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实鉴临之。重则降之百殃,轻则损其现福。吾何可以不惧?

【注释】

①隐微:隐蔽而不显露。

②鉴临:审查,监视。

③殃:灾祸。

【译文】

第二,要有敬畏之心。我们的头上有天地鬼神随时监察我们的行为,他们是不可能被欺骗的。我犯的过错虽然隐蔽,不容易显露出来,但天地鬼神却能看得十分清楚。如果我所犯的罪过非常重大,便会遭受很多灾祸,如果罪过很轻,也会折损现在的福报,我怎么可能不惧怕呢?

☞主题阅读链接

要想获得福气远离祸患最重要的就是改错,而改错的第一点就是要有羞耻心,这段讲的是第二点,要有敬畏之心。

畏的意思是害怕,这里也有恭敬的意思。人只有在有了敬畏之心之后,才不敢胡作非为,才不敢任意妄为,才不会做出恶事恶行。有些人,别人评价他们做事情的方法时会说成是肆无忌惮,其实这就是没有敬畏之心的表现。或许有些人会认为这样的行为属于直来直去、快意恩仇,是值得提倡和学习的,其实不然,做人行事肆无忌惮的人最后都没有得到什么好的下场。

儒家的学说中也有关于畏的言论,《论语》中就有“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押大人,侮圣人之言”。意思是说君子敬畏天命、敬畏处于高位的人,也敬畏圣人的言语;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敬畏天、不敬畏身处高位的人甚至还蔑视圣人说的话。由此可以看出敬畏的重要性。因为不懂得敬畏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君子的,那就更不可能成为圣人,只能是小人之流,小人是不可能去改变自己命运的。

那么人们需要敬畏的又是什么呢?了凡先生在这里给出了答案,“天地在上,鬼神难欺”。古时人们认为,天地鬼神是人们最需要敬畏的。佛教中有一种因果报应的思想,做好事就能得到好报,做坏事就要遭到祸患。有人会说自己做善事是不希望别人知道的,为什么也能得到福气呢?有些人的恶事明明是背着别人偷偷去做的,为什么又肯定会遭到祸患呢?到底是谁能够把这样秘密的情况全部都掌握然后分别送来吉凶祸福呢?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天地鬼神。天地鬼神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这个世间任何事物的一举一动全部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人当然也是一样的。其实对于天地鬼神的敬畏古代人做得就很好。因为古代的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很多事情都没办法用科学的原理去解释,再加上人们只是掌握了最为朴素的宗教观念,所以人们最害怕的就是天地鬼神,人们最敬重的也是天地鬼神。其实可以把这种敬畏看作是一种约束的力量,只有有了这种敬畏的约束,人们才不敢胡作非为,才不敢去肆无忌惮地做恶事。

所以说,一个追求高尚品德的人,每时每刻都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做见不得人的事情。《中庸》说:“道不可须臾离也”,天道是分分秒秒都不能离开的,必须让自己时时刻刻身处天道之中,这才是儒家中庸之道的真正含义。要想奉行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有两个难点是必须注意的,那就是“隐微”。所谓的隐,就是别人都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只有自己一个人,不需要和外面的人接触,也不需要去考虑其他人或者是事物,只要考虑自己就好了。在这种情况之下,一个人究竟能否坚持住中庸之道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应该是很难的,毕竟一个地方只有自己一个人。所谓的微,就是指那些细枝末节的东西,很少被人注意的东西,很容易让人忽略的东西。一般情况下,这样微小的东西或者是事情是很少有人会去在意的,当事人也根本不用去考虑别人的感受,所以这种情况下也很难坚持住儒家的中庸之道。隐和微是奉行中庸之道的两个难点,如果一个人做事情总是在隐微中犯错的话,那么就可能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从而远离中庸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