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佛法传播的问题

关于佛法传播的问题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观是原始佛教时期世尊教导弟子们修行所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定力的培养,达到向内观察,从而熄灭烦恼,证得彻底的解脱。内观在南传地区目前仍然是主要的修行方法。综观几个提法的通处与别处,无非都是适应现代人的根性和生活方式而不得不调整佛教自身的传播方式的变革。所以因为面对的生活修行空间外缘完全不同,自然也就有完全不同的、有别于传统“山林佛教”的所谓“都市佛教”的形式了。

闲坐小窗:关于佛法传播的问题

请问什么是内观禅?

请问什么是内观禅?

内观是原始佛教时期世尊教导弟子们修行所用的主要方法之一,通过定力的培养,达到向内观察,从而熄灭烦恼,证得彻底的解脱。方法简单,原理简洁,检验起来更简单。

内观在南传地区目前仍然是主要的修行方法。1999年我们把葛印卡这个传承的内观法介绍到中国来,在缅甸僧团的传承更加专业,但是对广大工薪人士相对困难,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来专门打坐。相反葛印卡这个传承相对方便一些,容易推广。

1998年我跟葛印卡的弟子们谈判。1999年4月在柏林寺举办了第一期内观课程,全部学员120人都是我一个个挑选录取的,害怕担心的就是大家不了解而产生误会,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坚决地抵触并且拒绝上课,而又不走、不离开课程。

所以那时的课程每一次课前和十日课程之后我都要花费很多时间跟大家解释内观是怎么一回事,跟汉传的修行方法有什么异同。后来因为抵触的人有一部分跟我的师父关系很近,就经常在老和尚身边说,搞得没有办法,老和尚痛下决心不在柏林寺举办内观课程了。

结果我就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举办的场所,一直到2002年秋季结束在温州的课程到了福建福鼎,才算相对稳定在那里开办课程,阻力和反对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少了。

2000年本来想请台湾灵鹫山的心道法师居中联络,请来缅甸的比丘长老来柏林寺教授内观,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件事就此耽搁了。好在从去年开始,缅甸僧团的长老开始来国内传授内观,总算大家可以不必猜疑、争论是否属于佛法了。我也心安理得地放手不再过问内观的事情了。

这是国内内观修法的一些因缘,告诉大家也就省去很多没有必要的麻烦。

内观原来的意思是“向内看”,没有内观禅的提法,当时为了举办这个活动,向主管部门申请,所以起了一个结合的名字“内观禅”,其实本来就是“内观”而已。

内观是以禅定的修行方法入手,而入无常无我的智慧观照。但是以我的经验,适合修行内观的人只有这两类最好:一是完全不曾看过佛经、不知道佛法、不曾涉猎过佛教的社会人士,上来只是单纯地禅修而已;一是完全树立了禅的正见而又能够圆解佛教各宗派的理论的佛教徒。最不适应的是那些念过佛、打过坐、持诵过某个咒语的佛教徒,他们实在无法体味内观的妙处,反而自制麻烦和烦恼,影响他人也影响自己。

所以那个时候,我都要课前课后做大量的解释工作,相反,没有任何佛教经验的社会人士上来单纯地接受、练习一个安心灭苦的方法,特别地相应。西方人也容易接受,所以从1969年开始,在孟买开创第一个内观基金会之后,到目前在全球已经建立了超过50个内观中心。

佛教在青年中会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佛教在青年中,特别在青年学子中会有多大发展空间?会有怎样的发展前景?

我没有看见“青年中”还是“老年中”,我看见的只是一颗颗渴望安宁幸福、渴望没有烦恼捆绑的心,所以只要此心不安,那么就永远需要心安的方法,至于哪一种安心的方法,我也没有方法与人。因为我无心,所以我无法与人,只是解粘去缚而已。因此,看看这个世界上跳动的有多少心,就有多少的空间和前景。

怎么理解生活禅?

请问奘师怎么理解生活禅,我们一般的人应该如何对待呢?是生活就是生活?还是禅与生活?

这个问题很好,生活禅的理念提出,跟过去某些时代的一种佛法流变形式的形成,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应了时代以及这个时代的人心的需求的。比生活禅理念早一些的是人间佛教的理念。现代禅、安详禅的理念在台湾出炉,也都比生活禅早。综观几个提法的通处与别处,无非都是适应现代人的根性和生活方式而不得不调整佛教自身的传播方式的变革。如果说有区别,那就仅仅在谁更接近终极真理的这个层面显示了方法的差异,在受众层面来说,是哪个更容易为人接受的问题。

因此,我没有什么特别的看法,但是刚好赶上我是生活禅的直接受用者和参与者,那当然更多在我站立的这个角度来运用、弘扬的。至于运用、弘扬中是否会有一些对其他方法或者法门的轻忽,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内心层面,我对所有的方法都充满尊重和敬意的。

至于说到是生活还是禅,二者如果分开,就如各自成为自己的体系,生活就是生活,禅就是偏重于信仰层面的,尽管这个信仰是倡导精神自主的,但是仍然是信仰。而如何在一个层面将二者完美结合起来,甚至打成一片,这个就是生活禅。

以禅来指导生活,用生活来落实禅。最好的切入口就是在生活的每一个层面,再细化就是在生命的每一个心念处,来透出禅的智慧、禅的洞见、禅的超越、禅的洒脱、禅的活泼、禅的无所不在的种种……

请问您对“文化佛教”和“都市佛教”的看法如何?

请问您对“文化佛教”的看法如何?我也听说了“都市佛教”的口号,请问奘师有何看法?

没有什么看法。

有“宗教的佛教”就必然有“文化的佛教”,就如有“求生的佛教”,就一定有“求死的佛教”,有“迷信的佛教”就一定有“智慧的佛教”,因为一切法是缘生的么,既然是缘生的,怎么能单有其一呢?

但是就如任何一种佛教一样,一定要给自己定好位,不要随便否定其他,更不要随便取代其他,因为在法的层面上,佛教未尝不是万法中的一法啊。既然是万法中的一法,那就必然有需要才存在。

文化的佛教当然在目前这个时代特别需要,因为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佛教谋求自身发展已经过了“恢复寺院建设、给社会大众阐明佛教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而不是封建迷信”的这个阶段,佛教应该放眼世界、放眼现代、放眼正在生活中的生命的问题了,而生活中的生命问题是离不开文化的,所以文化佛教和佛教文化同样重要,就如其他类型的佛教同样重要一样。

“都市佛教”是和过去“山林佛教”“丛林佛教”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因为过去即使在城市里面,寺院也是有绿树、有庭院、有流水,甚至有田地的,可是现在不同了。现在哪怕在山林的寺院也要向“立体”发展了。从建筑模式上来说,“深山藏古寺”的那个味道现在越来越离我们远了。

从功能和生活方式上来谈“都市佛教”可能更为大家所熟悉。深山里面的和尚有几个会电脑、几个会开车、几个会说英语、几个会为佛教徒争取自身的利益而动大脑?所以因为面对的生活修行空间外缘完全不同,自然也就有完全不同的、有别于传统“山林佛教”的所谓“都市佛教”的形式了。

我的主张是:山林保其自然,都市存其必要。一个僧人一定要有一定时间在山林里养道、改善思维和生活方式,然后回来都市、传教弘法。以目前各种情形来看,应该先从都市寺院开始,因为都市寺院相对经济富裕,可以拨出款项来为自己的寺院在山林里建设修行的安静地方,然后养道、弘法并存。否则山林不染都市气、都市不懂山林风,那么一个僧人不是很寡陋吗?又怎么可能被社会大众接受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