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法和经典的问题

方法和经典的问题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是不是学禅也最后必归净,否则就不是佛教的禅了吧?恐怕一般佛教徒也是认为就没有了。第二要懂得运用佛教的生活智慧来安排生活流程。不必标榜自己为佛教徒,但是佛教基本的生活准则,对生命的尊重,对他人财产的尊重,对他人婚姻感情的尊重,诚实坦荡的个性,不被麻醉品麻倒,这些要做得到。第三要懂得运用佛教的精神来帮助他人。但是这个解释的问题是,菩提心是属于外来的,所以才会相应地要有发起菩提心。

法门无量:关于老师、方法和经典的问题

假如一个人能够接受佛法但只还有七天生命,师父如何对待他?

假如一个人还有七天的生命,他也能够接受佛法,师父会如何对待他?

我会先教他四谛,体验无常、无我的法则,至少可以不再害怕死亡和轮回。

如果他悟性很好,我会再教他十二因缘法,让他了知生命运转的规则,然后可以自我熄灭烦恼,从而走向生命的光明。

如果他更有悟性,那么我会再教他诸法实相——本来不生、本来不灭的实相,然后可以彻底圆满人生人性的光辉灿烂,然后体验体证生命一体、法界一如的道理,发心发愿无条件而有智慧地广度跟自己有缘的众生。

当然了,最后一定是让他自己来劝化他的家人、朋友开心地学会死亡的艺术。

学佛一定要拜师吗?

修禅、修密、修净土,都必须要拜师吗?不拜行不行?一些朋友经常给我介绍很有名望的师父,但是我觉得很迷惘。

修行需要的是师资道合,也叫啐啄同时,说的是一个道理。比如青原行思禅师拜六祖,比如浃山善会度洛甫禅师,比如船子德成度浃山,都是一类的故事。师资道合,那就不是单方面的事情,是要师徒之间的默契因缘等,不过依据我们每个人夙世的波罗蜜的累积,以及现时的因缘,基本都会找到自己的师父的。所以,佛陀在《法华经》给所有人授记,也就是告诉我们人人都是未来的佛啊。

至于是明师还是名师,二者结合当然最最理想了。万一暂时找不到这样的师父,那宁可选择明师而不要名师。

为什么明师与名师结合最最理想呢?只有一个标准——明师,不好吗?

明师不被人家知道,你怎么找到他呢?

禅净能双修吗?

禅法门是自力,净土法门是靠佛力加持,最后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才能万无一失,是吗?能不能禅净双修,两个法门总比一个好呀。是不是学禅也最后必归净,否则就不是佛教的禅了吧?

净土无心就是禅,问题是有几个人敢于丢弃极乐世界和那些个世界的教主呢?禅心有个现实的归宿就是净土,而此净土不是狭义的极乐净土,依据苏东坡诗句“此心安处是吾乡”来说,心安处哪里都是大好河山、一片净土的。

所以禅净何妨又何关!

洞见缘起,如何不昧因果

在以“无所住,而生其心”对原来的认识事物而缘起的应用时,如果牵涉到此缘起事物的其他人,却因您对这些事物的态度和处理方式,受到伤害或产生痛苦,也就是说您“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行为给其他与之相关的“有所住而生其心”的众生造成痛苦,那难道您可以造苦而不受苦?因果到哪里去了呢?

一个具备缘起洞见力的人,并不等于完全没有烦恼,或者痛苦的觉受。以为具备了缘起智慧,就会没有痛苦烦恼的想法,是很多人想象中的境界,而不是本来的境界。“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是截然不同的境界。想象的境界,就是断灭性的,以为不落因果,其实不是。

就如当年释迦牟尼佛出家同样带给父母心理巨大的痛苦,而佛祖本人在心理层面的苦受,在完全证道之前,是同样存在的。证道之后,是否就完全没有了呢?恐怕一般佛教徒也是认为就没有了。其实不是,就看佛祖亲自扶棺送走自己的父亲,就知道世间因果相上的苦乐同样存在。只是缘起的洞见力可以洞见:一切苦乐无非因缘生灭其中,无我、无我所。由于这个洞见力,从而可以从执取贪爱的束缚中很快地走出来。

所以“因果”哪里都没有“去”,因果就在本处存在。当然主动接纳地承担,与洞见地接受,和被动地拒绝、无奈地抱怨,是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尽管可能面临的是同一个遭遇、同一个因果的流转。

img68

诸相非相

不皈依可以学佛吗?

请问法师,不皈依可以学佛吗?

学佛是学习一个觉悟者的智慧和慈悲,如果把无常的智慧、无我的慈悲、缘起空性的智慧熟练地掌握并且智慧地运用,慈悲地、利他地运用,不皈依也是佛的弟子。否则,即使皈依了,最多是某个教徒,不能算是佛的弟子。

我经常劝说我的弟子们:要把信心建立在佛法上,并且唯一可以建立和依靠的就是法,而不是师父或者佛陀身上。否则必然会遭逢痛苦。

可以不必相信你的师父,可以不必相信佛陀,但是佛陀所发现的实相真谛,佛陀所教导的灭苦之道,我们却要深信并且奉行,因为这是唯一的灭苦之道。

我只是简单地生活,如何修行?

我对生活并不介意质量和内容,只是简单地去生活,不刻意也不讲究,在日常想法中也没有对他人的企图和怨恨,我应该如何进一步修持呢?

如果“简单”是在洞见和了解“缘起性空”之后的那种,那可以说是接近达摩祖师《二入四行论》里面提到的“称法行”了。那样就越反璞归真越好,越恬淡自如越好。如果不是这样,而是看不到生活目标和尘世诸法积极意义的“简单”,那需要“对治”,运用慈悲观来生起对于“他人和自己生命不圆满”的慈悲,然后积极去改善这个不圆满,身体力行地去做。我不知道你是属于哪一种的简单,不妨试一试,看一看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然后作一个决定。祝你快乐安祥!

我对您讲述的“缘起性空”并不很了解,请教了别人,才大概明白了,我很认同这个说法,那么我该如何继续下一步呢?我是否应该从戒律入手学习呢?像我这种情况应该去拜读哪些典籍呢?

戒律的根本是在内心里面建立修行的保障,所谓“摄心为戒”就是此意。如果能够随时、随处、随地、随人、随境、随缘、随便在生命的任何一个流程中,运用“缘起性空”的智慧,洞见生命流程的空性、缘起、无我、无常,那个就是了,还要捧着个佛像或者佛经干什么?找到根本了义的几个经典来确认这件事真实不虚,这个会给我们很大帮助。比如《楞严经》《六祖坛经》《金刚经》《圆觉经》……

如何将生活与学佛结合起来?

如何将生活与学佛结合起来?常见很多人有事才进庙或亲近师父,或学佛多年仍不能得受用,学佛真正受用应该从哪几点着手?如何在困境和贫穷中保持学佛的信心呢?

第一应该会运用佛法的智慧来洞见一切,包括其中的因缘,因缘中的无我,无我中的无常,无常中的无我,无我无常中的因缘。这样就不会被任何假相迷惑住,从而自己能够作主。自己能够随处作主,那本身就是定力大啊。

第二要懂得运用佛教的生活智慧来安排生活流程。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于我有害。不必标榜自己为佛教徒,但是佛教基本的生活准则,对生命的尊重,对他人财产的尊重,对他人婚姻感情的尊重,诚实坦荡的个性,不被麻醉品麻倒,这些要做得到。

第三要懂得运用佛教的精神来帮助他人。依据佛法,一切都是缘起的,那么我们自己的一切都必然会跟世间任何人发生关联,所以对他人充满无尽的纯净爱心,然后再有具体的行为,来共同完善和谐这个残缺的世界。

概括地说:第一智慧,第二自利,第三利他。

菩提心是什么?如何发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如何发菩提心?

一般意义上理解的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但是这个解释的问题是,菩提心是属于外来的,所以才会相应地要有发起菩提心。

我在很多地方讲过、接引过,学生们必须了解:菩提心不是外来之物,是我们本具的。然后了知这个本具,再深入地禅修体验生命一体、法界一如的境界,然后上求之心不求而自备,下化之心不做而自足。这个时候再谈什么发起已是多余了。

所以要发起,就真正在内心来体验“生命一体、法界一如”,体验到了,不再认为人我有分别,他人就是我,我苦了自然他人也苦,让自己的生命更灿烂地开展,也就是让一切的生命灿烂地开展,是一件美妙又单纯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