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学思想的入世转向

佛学思想的入世转向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更不能例外。他的出家并非消极遁世,去世避愁,而是“意在导俗”,要以文化介入思想领域,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以佛教的自尊自强、物我两忘、悲天悯人、勇猛精进的精神,挽救国民“已死之心”,改造国民性。所以李叔同寄希望于佛教改革,不仅赋予了世俗活动以宗教的意义,而且主要肯定了世间活动的价值。尽管这一方针不是由李叔同提出的,但从总体上看,他在促进僧制改革方面的功绩是不容忽视的。

4.佛学思想的入世转向

任何宗教都不能真正离开俗世而存在,它们都有其俗世史的一面。佛教,尤其是中国佛教更不能例外。我们在前面凡涉及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时,反复提到这一点。他的出家并非消极遁世,去世避愁,而是“意在导俗”,要以文化介入思想领域,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养,以佛教的自尊自强、物我两忘、悲天悯人、勇猛精进的精神,挽救国民“已死之心”,改造国民性。他一再强调自身的道德修身,开示众生,自利利他、现世即为乐土以及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就是这一精神的具体表现。他说:“至发心以后,处众独处皆无不可”,因为“虽形影相吊,非绝物也。其毕事无闻,非尚隐也”。(177)他称赞胡寄尘编的《四上人诗钞》:“导俗砭世,意至善也。”(178)这些充分表现了他强调佛法就在世间的入世精神。

特别是他在《致浙江省当局蔡元培先生等》一文中,推荐“富于新思想,久负改革之宏愿”的太虚、弘伞为委员,“专任整顿僧众之事”,建议改革僧制,则更富于入世的精神。他首先提出,“对于服务社会之一派”,要“尽力提倡”,对于不利于社会的一面宜做妥善处置。以太虚为首的佛教界,提出“三大革命”,农禅或工禅并重等改革方针,不能不说有李叔同的倡导之功。

诚然,做为农业社会的中国,僧徒不劳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早在宋代,百丈怀诲所订的百丈清规普请制,就主张僧众同时集体劳动,持“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原则,便是对原始佛教主张不劳而获,乞食纳衣的否定。但这一主张引起了教义上的非难,因而始终不能作为普通的制度而实行。所以李叔同寄希望于佛教改革,不仅赋予了世俗活动以宗教的意义,而且主要肯定了世间活动的价值。尽管这一方针不是由李叔同提出的,但从总体上看,他在促进僧制改革方面的功绩是不容忽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