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

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认为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碍于修行成佛,佛教有女身不能成佛之说,有所谓的“五碍”,即:不能以女身作转轮圣王、帝释、梵天王、魔王、佛。八敬法看起来虽则严苛,但可能是佛陀出于爱护女众、惜持佛法的苦心。涨的现代,八教法在佛教内部也引起争议。

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

性是人类的自然属性,而性别则是一种社会属性,不同的时代和社会中,对男女性别的差异有不同的界定和评价。传统的印度社会也是推崇男尊女卑的,这与佛教众生平等的思想是对立的。当然,佛教的种姓和性别平等的教义不可能一下子得到世俗认可,历来处于优越地位的男性,特别婆罗门教等持男优女劣、男尊女卑论的高种姓宗教修行者更为抵触。当时没有容许女性弃世绝俗出家修道的社会氛围,女性出家必会对现实家庭制度直接构成威胁,导致社会对佛教的负面认知;同样在僧团中男女接触也难免会衍生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可能会招致讥嫌;而且,女性生理特征使得她们在外比男性遭逢更多危险,如盗贼、野兽侵犯、自然灾难等,因此,传统佛教在女性观上是比较复杂的。

1.“五碍”的女性厌离观

认为女性的生理、心理特点有碍于修行成佛,佛教有女身不能成佛之说,有所谓的“五碍”,即:不能以女身作转轮圣王、帝释、梵天王、魔王、佛(三界法王)。何以如此呢?依《超日明三昧经》说:“第一勇猛少欲方为帝释,女性则多欲扭捏作态;第二奉守清净行,修慈悲喜舍四无量心达四禅境界才能升上梵天,女性则情欲过重没有节制;第三具足十善尊敬三宝,孝养双亲尊敬长者才可能当魔王,女性则为人轻慢不知驯顺不敬佛法妨害正教;第四行菩萨道慈悲爱护众生,奉养遵从佛法僧三宝,化行十善遵道崇德才能作辖治四天下的转轮王,女性则不具备这些美好德行;第五以大慈大悲普济苍生的大乘菩萨精神慈愍护念一切,观身心内外五蕴六尘假空而广行六度,并且达到空无相无愿三种禅定悟解人及人之外的事物两者均无自性,证得无生法忍体达一切众生终将成佛,女性则陷溺于欲望执著于情爱举止失态思维言行皆与此不同。”

概而言之,由上可知,女性“五碍”更主要指人格缺陷、心性不净导致的精神障难,女性存在本身就象征着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无算之类,因此不能与净行少欲勇猛坚强仁义亲厚广行十善的梵天帝释魔王转轮圣王相比拟,更别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佛陀。

实际并非只有女性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烦恼,男性同样可能有“五碍”的特征。这里是对女性的一种刻板化的偏见,然而却可能某种程度反映了当时印度社会女性的现状。

2.“八敬法”的男性优越观

在佛陀的姨母大爱道率五百女子要求出家时,佛陀考虑良久,终于提出八敬法(亦译八尊师法),包括:(1)比丘尼半月中从比丘众请教诫问戒法;(2)比丘尼不得在无比丘处安居;(3)比丘尼安居已于二部僧中行自恣;(4)式叉摩那尼二年学戒已应于二部僧中请受具足戒;(5)比丘尼不得骂詈谗谤比丘;(6)比丘尼不得说举比丘过失;(7)比丘尼若犯僧残罪应于二部僧中行半月忏悔;(8)受具戒百岁比丘尼亦应礼迎新受具比丘。

这里的“二部”是指授比丘尼大戒时,必须经过两个部分:首先在十位尼僧(三师七证)的主持下,授本法尼戒。其次再往比丘部,在十尼与十比丘的主持下,正授本法尼大戒。如是才是完整的仪法。故称“二部僧授戒轨范”。

八敬法看起来虽则严苛,但可能是佛陀出于爱护女众、惜持佛法的苦心。面对必会出现的外道诘难和社会讥谤,他不能不顾虑怎样才能适应现实,使女众出家而不致障碍佛法的弘通。当然,在女性意识!涨的现代,八教法在佛教内部也引起争议。2001年3月,台湾的昭慧尼师在一次学术会上当众撕去八教法条文,自云:一基于护法热忱,实不忍见保守封建的佛教被重视“两性平等”的世界潮流所唾弃;二不忍见仁慈平等的佛陀因“八敬法是佛制”之论,而平添世人对他的误解与恶感;三更不忍见佛门两性都因这一非人性、不公义的“男性优惠条款”而扭曲心性,形成“双输”局面。[1]

3.“无男女相”平等解脱观

小乘佛教所说男女众都可证得阿罗汉果,大乘所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杂阿念经》:“心入于正受,女形复何为?”《转身女经》:“诸法悉如幻,但从分别生。于第一义中,无男女相。”明代女禅师独目金刚云:“男女何须辩假真,观音出现果何人?皮囊脱尽浑无用,试问男身是女身。”[2]这就是从佛法修持的终极层次上讲,众生平等,自然男女也是平等,执著男女色相的差别只是一种主观误执。

(姚南强)

【注释】

[1]转引自杨孝客《男女同尊———佛教女性》,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版,第140页。

[2]转引自杨孝客《男女同尊———佛教女性》,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版,第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