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是表示随缘教化,济度世间芸芸众生而现的佛身,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迷人不懂得这一点,就称翠竹是法身,黄花是般若,其实这还是著了迹象,视法身般若为无情识的草木。“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

这是一句非常有名的禅语,其实完整的表达应该是“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两句话最早出自于《五灯会元·饶州荐福承古禅师》,问:“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如何是般若?”师曰:“黄泉无老少。”曰:“春来草自青。”师曰:“声名不朽。”后来这两句禅语常常被引用或改写。如:“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这两句禅语的意思是说:青青翠绿的竹色,都是佛陀清净法身的显化;郁郁繁茂的黄花,也莫不是佛陀般若智慧的流布。

“真如”有很多名字,如一心、自性、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等,但其本意是指佛的真身,即“法身”。佛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应身三种佛身,又叫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身”除指体貌外,亦有“聚积”之义,即由觉悟和聚积功德而成就佛体。由此含义而有三身、三十二应身、千百亿化身等说法,而以“三身”的说法影响最大,即所谓理法聚而为法身,智法聚而为报身,功德法聚而为应身。因一佛具三身之功德性能,所以三身即一佛。按中国佛教天台宗的说法,毗卢遮那佛是法身佛,卢舍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化身佛即应身佛。“毗卢遮那”与“卢舍那”梵语同字,都有“光明遍照”的意思,但二佛是有所区别的。“毗卢遮那”意即“遍一切处”,就是他的光明普照万方,故而密宗又将毗卢遮那译为“大日如来”。《大乘义章》说:“显法成身,名为法身。”即说他是以佛法成身,体现了人格化的真理(佛法)。“卢舍那”又译作“净满”,是报身佛,表示证得了佛法真谛获得佛果而显示佛的智慧的佛身。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是表示随缘教化,济度世间芸芸众生而现的佛身,特指释迦牟尼的生身。“法身是理的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印度语谓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清净法身犹如虚空一样的圆满周遍十方世界。”[1]也就是说,佛的法身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是一切事物中永恒的存在。

“般若”是梵文prajna的音译,译为智慧,但这个智慧,不是世间凡夫的聪明智慧,而是如来的圆常大觉,这种大觉,胜义谛中离于言说,今依世谛安立名相,假说有三。佛家认为一般人的智慧,只是凭借人类虚妄的意识,对外界事物的想象、猜测与分析;或由人类世代相传,积累的经验所得的知识。这种知识,对外界事物的判断,只是主观的错觉,完全缺乏真理的依据;是无法理解宇宙人生的原理,更不可能断惑证真,觉悟成佛。般若,是能够透视真理,明白真理,进而能够亲证真理,使人的智与理合一的智慧。这种理智合一的智慧,是依据本觉理体所发出的一种特殊的智光,名始觉智;此始觉智所照见的真理,就是众生本具的本觉理。佛教的术语是:以如如智,照如如理,理智一如。

般若智慧共有三种:第一种是实相般若,谓本觉之体,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一切种智者,谓知一切诸佛之道,知一切众生之因种也。实相般若就是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就好比儒家称之为“仁”、道家称之为“道”、佛家称之为“真如”一样,所以说实相般若是般若中最根本的;第二种是观照般若,谓观照之德(性质),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非照而照者,照谓照明,谓按其理本应非照,因观而照,以显观照之德也。一切智者,谓能知一切内法内名,一切外法外名也。虽然在观察,但不是用分别心,不是用第六识,而是用般若。用第六识,叫做“取相分别”;用般若,则对境不起认同心,所以叫“观照”;而“观照般若”就是用般若观照实相的本体;第三种是方便般若,方便,犹善巧也。谓方便之德,非寂而寂,善巧分别诸法,名为方便,即道种智也。非寂而寂者,寂谓寂静,以寂静故,了一切法皆从因缘而生,性本空寂,以显方便之德也。道种智者,谓能用诸佛一切道法,发起一切众生善种故也。就是应机说教、因病与药,以种种法救种种心的善巧方便了。

“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两句禅语可以说禅宗思想的深刻体现。禅宗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不仅对于那些善人,而且对于那些恶人,佛性都是永远长存的。不仅是人,“山川草木悉有佛性”,即没有情感意识的山川、草木、大地、瓦石等,都具有佛性。迷人不懂得这一点,就称翠竹是法身,黄花是般若,其实这还是著了迹象,视法身般若为无情识的草木。真正悟达的人,纵横自在,随处都能显现法身,并不是局限于翠竹黄花。也就是说,若是悟见真如本性、达到解脱境界的人,说翠竹是法身、黄花是般若也可,说翠竹不是法身、黄花不是般若也可,因为那都是随缘显现法身,超越分别,不为是非所滞碍的。若是没有悟见真如本性,没有达到解脱境界的人,即会局限于分别,说什么就执著什么,对这种人说翠竹是法身、黄花是般若,势必滞于是非,形成争论。

这两句禅语,不仅对佛门修行的人意义重大,而且对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实际上体现了佛教众生平等、尊重生命、“不杀生”的生命观。诸罪当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众生平等,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成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权利,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其存在价值,人类应设身处地为它们着想,维护它们的生存空间。今天,动物种类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亡,森林植被正在大面积地减少,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遭到了人类的破坏和残杀。

佛教的缘起论认为,万法即所有现象界的一切存在都是由因缘(多种原因和条件)结合而形成的,不能把事物看作一个孤立的、不与其他事物相联系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起,分散而灭。一事物的存在与否,决定于是否具有其存在的条件。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因此,保护动植物,保护生态环境也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应该广泛吸收佛教伦理中一些宝贵的思想来为我们当前的和谐社会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提供借鉴。

(王涛)

【注释】

[1]明法师:《佛法概要》,上海佛协印行,第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