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取决于人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创造历史这一根本的哲学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旧哲学只是在“解释世界”的限度内总结人类的生命及社会历史活动。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实践范畴成为新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反映了思维与劳动之间彼此互进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取决于人在实践中改变世界、创造历史这一根本的哲学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之前,旧哲学只是在“解释世界”的限度内总结人类的生命及社会历史活动。唯心主义哲学关注了人的精神或思维方面的活动,着力阐发了人类思维活动的主体性特征,但他们对人类世界的解释也正是局限于精神或思维活动的领域,将人类活动的主体性缩减为思维活动的主体性,然后又将思维的主体性扩张为世界的本原或者本体。旧唯物主义哲学派别与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相对立,认识到人的主观性之外的客观世界的本原性或本体性,但他们却忽视了人类活动的主体性特性,视人与万物一样成为被决定的客体,将正在逐渐人化的世界,解释为被决定的消极世界。由此可见,一切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哲学不能完整地阐明人类活动,对于主体性与客体性阐释往往顾此失彼,因而看不到人类改变历史、创造历史的辩证运动,只能局限于历史的局部而对之进行“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以往哲学的局限性与片面性,把人的实践活动看作人与世界、人的主观思维与客观物质分化与统一的现实基础,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一)实践范畴的主体性特征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将之视为新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根本的原则。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新唯物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唯物主义哲学及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原则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人类的活动,也即将人类的活动概括为实践。马克思强调,人的活动是能动的、对象性的活动。所谓对象性,就是人在活动中的自我确证性和自我实现性,实践范畴就是对以上特性的哲学概括。马克思特别用“改变世界”这四字来描述社会实践的历史革命性和实践范畴的理论革命性。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改变世界、创造历史,绝不是理念的抽象运动,它是人在现实中实现主体性的具体的社会活动。

所谓主体性,就是人在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中,具有自我实现的能力,世界因之而发生“为我”的改变。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人类的实践活动综合了理论与行动,能使主观见之于客观,主观不断反思客观的有限性,客观不断检验主观的真理性,因而实践就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也成为人主体性不断得以确立和得到确证的客观依据。

(二)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在《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已在实践的原型——劳动中发现并概括出实践的本质特征,即实践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他指出,人在劳动实践中外化、对象化自身的本质。人的本质特性在于“自由自觉的活动”[16]。人类的生产活动及由此派生出的一切社会活动不是盲目的,人将世界人化,世界因此而成为文化的世界,在人化或者文化的世界中,人是世界运动的主体。人作为世界运动的主体是无可选择的,问题在于以人为主体的世界,应该并且能够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世界。马克思向我们展示,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人作为主体,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规定目的;世界作为客体是主体和主体性自我实现的制约与条件。世界运动的目的虽由人来规定,但是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的本质,必须经过外化和对象化才能实现自身,人的劳动过程就是人的本质的外化过程。在劳动过程中,人获得综合客观世界中制约与条件的中介:人在劳动过程中突破客观世界的制约性而不断创造改变世界的条件;人在改变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又在改造着自身的主观世界,人在改变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实现目的而富有自由性;人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本质而富有自觉性,因而劳动就成为人类实现自由自觉之本质的特有途径。

因此,不把握人类活动的主体性,就不能真正理解实践检验真理的科学性所在;而不理解生产劳动的革命性作用,就不能理解实践的主体性特征。马克思很早就将实践的主体和主体性概括为“群众”。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批判青年黑格尔派所倡言的“批判的批判”的唯心主义荒谬,指出实践具有物质决定性,并高度赞扬了实践的主体——“群众”。他指出:“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在任何情况下它都只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思想范围。思想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为了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7]马克思向来将群众的力量当作物质的力量。他认为现实的社会历史问题终归不是理论的问题而是物质的问题,而对物质问题的解决终究要靠物质的力量,所以理论必须掌握群众。改变世界的真正主体是群众,理论正确与否关键在于理论是否正确揭示了“人”这个最根本的问题。“人”的最根本问题,就是群众的主体地位及其主体性。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具体研究了实践的原型——劳动的现实性特征。他指出现实的生产活动是劳动者改变世界的特有方式,劳动者“只有在现实当中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解放”[18]。在马克思的理论中,实践范畴成为新哲学大厦的基石。而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要充分认识到实践范畴的历史革命性,就必须发现实践的主体。在现实中实践的主体,就是从事劳动的广大劳动者。认识群众和群众的历史地位,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从理论走向实践的中介点。

马克思的诸多论述表明,主体性原则和现实性原则是实践范畴的本质特征。[19]就实践范畴作为范畴的特性而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并非传统哲学所理解的范畴。传统哲学的范畴是思维的形式,范畴的运动只限于纯粹主观精神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范畴,反映了思维与劳动之间彼此互进的关系。实践范畴运动的主体绝不是概念本身,而是思维与劳动的主体——劳动者。因而,劳动者的主体性和劳动者在现实中的活动性,就成为实践范畴的本质特征。因此,忽略劳动者作为历史实践的主体,忽视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活动,就会遮蔽实践范畴的革命批判性,再次回到历史唯心主义的老路上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