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根源与复杂系统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根源与复杂系统

时间:2022-12-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认为,其理论根源在于其大众性的理论实质;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境遇和历史诉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物质生活根源。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过程和目的、手段和结果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应该被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功能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

在诸多哲学流派中,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中国实现大众化,并且还将继续得到大众化。其理论根源和现实根源何在?本章认为,其理论根源在于其大众性的理论实质;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境遇和历史诉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物质生活根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进程中现实、文化和理论的有机联系,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域。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培养和发挥其哲学思维能力,科学认识和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复杂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复杂系统中活的灵魂。对于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本章探讨了哲学大众化的复杂体系,初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两条基本线索和四大运动机理。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体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了理论创新,提出建立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体系”。这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创新体系,应综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理论成果,形成逻辑一贯的理论体系。在建立体系的综合过程中,有以下两个问题亟须解决: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之间的逻辑关系;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时代化与大众化的逻辑关系。在这两个问题的总体框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和大众化是一个内核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三化”的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检验标准在于马克思主义是否为人民群众所掌握,是否成为中国人民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则是“三化”的任务和内容,即人民群众掌握理论武器,解决当代中国特有问题,完成特有的历史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核,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只是理论内容的“灌输”,而是方法的“传授”,群众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在历史实践中成为创造历史的主体,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决定了它的大众化的发展道路。

本章立足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何以实现三个问题,尝试深入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之中发现理论的内核,尤其重视放眼现实,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物质根源,以此追求创新理论和创新制度的思想境界,求索和阐释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二、学界研究的简单回顾

综观哲学界近年来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状况,大体看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问题: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一个常说常新的问题。2008年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摆在哲学界的面前。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如何推进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这是哲学界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诸多学术文章论述的主题也多集中于此。

朱哲等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三化”的关系。他们在其文章《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中指出,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必然要求。在中国革命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是过程和目的、手段和结果的辩证关系。应当通过大众化和化大众的相辅相成,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生根开花。[1]这里率先指出了“大众化”与“化大众”的辩证关系,为日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与大众化之关系的探讨埋下了伏笔。

颜晓峰在《关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的新问题》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阐释和研究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特性和功能所决定的,实践和生活世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基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一向以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通俗易懂的形式,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为大众所理解、接受和掌握。[2]该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概括为实践哲学、生活哲学和群众哲学,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化、生活化、群众化。

还有一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解,强调马克思主义在传播教育过程中适合群众、受众,做到因材施教。这是一种狭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陈先达在《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一门“高深”的学问,同时又是一种只有交给大众并被大众所接受才能发挥作用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应该被包括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与功能之中。晦涩不应该是哲学的本性。他把哲学大众化阐释为哲学教育的有效性。方珏在其文章《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核心》一文中强化了陈先达的观点。

第二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质和历史。

2009年,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继续深入。学者们开始从多种维度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精神实质。

林国标从主体性维度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他在《大众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主体性取向》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交往实践观所蕴含的大众性,是一种新的主体性理论,它是对以往哲学主体性理论的扬弃与整合。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再到交往实践观下的大众性,反映了哲学对人类本性的把握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这一趋势的体现。[3]在这里,林国标确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性是其大众化的内在根源,大众化是大众性的实现方式。林国标在其文《多维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又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语境中,大众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人们可以从多重视野来理解它、解释它。在存在论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昭示的是马克思主义面向现实生活的特性;在主体性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揭示的是一种新的主体性理论即大众主体性理论的建立;在方法论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确立了一种新的解释学即大众化解释学。[4]后一篇文章是对其前一篇文章的系统化,显示出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旨趣。

更有学者回归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中,从中发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典范,从典范中解读哲学大众化的理论范式。此间,研究毛泽东和艾思奇哲学思想中大众化特征的文章多见诸期刊。曾志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问题研究》一文中指出,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哲学及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机结合,寻找到合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路径和方法。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实现大众化的成功典范。[5]该观点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和大众性研究理论的又一发展。

孙熙国《6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一文,虽非尽论哲学,但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指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历了四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初步尝试阶段;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遭遇挫折和艰难前行的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大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反思和探索中前进的阶段;十七大至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面推进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有三:一是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特性;二是必须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体作用,正确处理领袖、理论家和群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不同主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三是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彻底性,精髓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6]该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三化”与大众化的关系,可看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广义上的研究。

第三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矛盾性。

2010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实现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学者们开始在前几年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辩证本性,从而实现对其总体性的把握。在众多文章中,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与大众化之关系的文章最具代表性。

任新民在《大众的理论与理论的大众化》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大众的理论,它来源于大众的生活实践,它为人民群众正确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掌握了大众,完成由理论向大众社会实践的复归,才能成为指导大众社会实践的思想武器,实现理论大众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出现一系列阶段性特征,面临着新形势、新矛盾、新问题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必须解决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问题。[7]

肖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大众”》一文中为大众性与大众化规定了“大众”二字的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大众”具有多重内涵,应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寻找它的确切含义。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与斗争视域中,“大众”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哲学的存在论视域中,“大众”意味着生活世界;在交往实践观视域中,“大众”则意味着一种新的主体性取向。[8]

林国标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范式及其演变》一文中则力图以范畴体系的历史演进为线索,总体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涵。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总体框架下展开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表述方式和实践方式具有很大差别。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来,先后出现过三种不同的大众化范式:“启蒙—解释”范式、“民族—本土”范式和“大众—人本”范式。这三种基本范式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主要侧面或三种基本维度。它们深刻地影响着现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实践方式,至今仍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9]

第四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实现方式。

2011年,学术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现方式与实现路径方面,这是研究视野的又一次扩展,即站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高度再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

段爱菊在《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理性依据与路径选择》一文中指出,当今世界和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思潮的变化也呈现出复杂的局面:价值观趋于多样化,人们在信仰选择上发生诸多困惑。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先进思想引领社会思想变革成为当务之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根本志趣在于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当代实践相结合,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和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及掌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动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已经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重大课题。[10]

吴灿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略探》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时代精神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知识经济和文化经济大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必须做到科学性、时代性与实践性、针对性、通俗性、生动性的有机统一。

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矛盾性有了更清晰的显现,这又加深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实质的认知。钱正武等在《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诉求、现实批判、实践根源与人民大众生命相关,因而它具有真正意义的“大众性”理论特征和大众化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科学性、人民性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必须走向人民大众,实现理论自身与人民大众的结合。“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目的,马克思主义既是大众化的产物,又须走向大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向大众的价值诉求从理论变为现实。因此,必须以大众为中心,立足于大众的现实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1]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和大众化的理解运用了诸多中介范畴,如“前提”“目的”“价值”“现实”等,而这些范畴又都统一于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第五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主线。

2012年,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牢牢把握住大众性与大众化这条主线,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有新的进步。

张华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中“大众”之所指》一文中重申,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运动的对象——“大众”具有阶级性,它指的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工农劳苦大众。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革命性、进步性,它是一个时代里最进步阶级的哲学。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大众具有阶级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大众的哲学。[12]

吕世荣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前提性思考》一文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一贯立场。哲学大众化的真正意蕴是让哲学变为为群众所掌握的思想武器,通过群众的历史实践实现哲学的理想。哲学要掌握群众,就必须体现时代精神的精华,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答现实的提问,引导社会进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基本内容和实现世界哲学化的基本路径。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教条主义,不是经验主义,也不是实用主义,而是对时代精神的体现和对时代问题的科学解答,是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和科学运用,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维护和实现。只有坚持开放的态度、批判的精神、实践的本性、科学的理想,坚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13]冯周卓等则在文章《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根据与旨归》中强调了实践与大众性的一致性。[14]

张仲华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着力点》一文中指出,近年来,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热点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地包含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15]该文作为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的一篇具有总结性的论文,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性与大众化是一根红线,贯穿着几年来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研究进程,对大众性和大众化的研究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正确的切入点。

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与大众化,仍然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研究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在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视野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与大众化的辩证关系。

其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何大众化,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现实根源,指出现实的社会运动、时代精神的变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问题域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其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何以实现大众化,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复杂系统,梳理出其发展的两条基本线索和四大运动机理。

本章力图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有新意的见解:

第一,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性的实质,阐释大众性与大众化如何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中介点。

第二,研究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新特点和新路径,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包含着哲学未来发展的问题域。

第三,在哲学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线索和内在机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