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形势下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研究

新形势下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研究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增强组织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宁夏党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带头调研,每年到基层调研累计不少于30天,到基层联系点蹲点调研不少于3天。各地结合中央组织部和全国党建研究会下达的调研课题,提出本年度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单位,组织力量进行研究。

自治区党建研究会 固原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增强组织工作专业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课题组通过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形式进行了广泛调研,较为全面地了解了当前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方面的经验做法与存在问题,在深刻分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的有益探索与成效

(一)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队伍的专业化能力不断增强

各地组织系统普遍重视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干部配备、培养工作,充分发挥新老组工“传帮带”作用,定期开展优秀文稿评析、写作经验交流、公文写作专题讲座等活动,大力在组织系统业务骨干中选树写作能手骨干。在组织工作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上,各省(区、市)党建研究会、研究室在充分发挥自身主体作用的同时,统筹各方面研究力量,调动会员单位、专业委员会和党建研究工作者形成研究合力。在课题调研工作中不断发现、培养党建研究人才,建立党建研究人才库,通过开展理论研讨、学术交流、专题培训活动,为党建研究人才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提高党建研究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山东等地组织部门,将新进组织部的年轻干部先安排到研究室锻炼3年左右,深度融入系统化学习和研究,提高综合素质。在组织工作宣传人才队伍建设上,全国各地组织部门普遍建立了专兼职信息员队伍,大体分为骨干和普通两类信息员。骨干信息员突出“少而精”的特点,以专职为主,重点负责信息的深度挖掘、专题调研和问题类信息开发报送;普通信息员则突出“多而全”的特点,倡导“全员办信息”的理念,以兼职为主,重点负责日常信息的开发报送和完成普发约稿。宁夏通过制定网络与新闻宣传员队伍建设和管理办法,对信息宣传员具备的资格条件、队伍构成、职责任务、管理、培训及保障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建立了核心信息员“好文共赏”QQ群,分享好信息、好文章,为信息员提供了便捷的学习交流平台。

(二)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方式呈现多样化

各地组织部门普遍采取个别访谈、座谈研讨、问卷调查、典型调查、蹲点调研的方式,坚持多到困难大、问题多的地方和单位调研,充分利用干部教育培训资源,到各级党校培训班及有关专题培训班学员中开展专题调研。各地组织部门在调研方式上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比如,上海市委组织部就依托组织系统新型智库资源,围绕社会关注的组织工作热点难点线索,开发了针对性、高价值的研究和宣传主题,获取了许多建议类成果。浙江省对于调研中发现的一地一时的、具备面上启示作用的问题,联合调研的相关信息员共同开展“微调研”,通过单独约稿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宁夏在全区组织系统开展“组织工作大调研”和组工干部下基层等活动,每年都围绕干部队伍建设、人才工作机制、基层组织建设和组织部门自身建设等方面科学选题,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寻求破解组织工作难题的思路和对策。宁夏党委组织部部务会成员带头调研,每年到基层调研累计不少于30天,到基层联系点蹲点调研不少于3天。还建立了处室联系县(市、区)制度,部机关21个处室对口联系22个县(市、区)“解剖麻雀”,指导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培育创新工作载体,总结推广好做法好经验,帮助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宣传方面,全国各级组织部门在办好用好系统内部宣传刊物的同时,不断加大在党报党刊和电视广播上的宣传力度,使组织工作在主流媒体宣传的主动性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在巩固传统主流媒体阵地之外,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开通组织部门官方微博,着力打造功能全、内容新、有深度、特色鲜明、互动性强的网络宣传平台,最大限度、最大范围传播组织工作声音。有的省市推出“党建云平台”栏目,通过运用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等技术手段实现党建宣传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有些地方还利用方言编写快板、口书、小品、“三句半”、文艺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大力宣传组织工作人和事,扩大群众知晓度。

(三)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保障机制进一步强化

各地结合中央组织部和全国党建研究会下达的调研课题,提出本年度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单位,组织力量进行研究。在课题研究中适时召开课题协调推进会,协调解决调研中的问题。有的地方党建研究会将一定数量的会费设立为党建研究课题专项经费,对重点课题给予一定的鼓励性资助。比如,宁夏制定了《党建研究经费管理办法》,对承担全国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总报告牵头单位、子课题参与单位和宁夏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牵头单位给予1万~3万元的资助经费,而且还对课题优秀成果根据获奖或转化的情况予以追加经费。在组织工作宣传中,各地组织部门都建立了组织工作新闻通报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定期不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主动回应社会各界关注的组织工作热点难点问题,通报组织工作进展情况,发布组织工作重大信息,让公众全方位、多角度了解组织工作新思路、新举措、新成效,有效满足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对组织工作的知情需求和参与诉求。大部分地方还建立了考评激励机制,普遍开展理论征文、好信息评选活动,对在中央和省级主要新闻媒体刊(播)发的新闻稿件、理论文章、调研报告,以及在中组部、省级党委和组织部相关刊物上发表的工作经验、言论和简讯的组织部门进行表彰奖励。

(四)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影响力不断扩大

各级组织部门坚持把形成科学的决策意见,解决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总结发现基层典型经验,指导并推动各项重点工作,作为开展调查研究和宣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评价调研和宣传工作的重要标尺与主要标准,形成了一大批有价值有分量的调研宣传成果,这些成果为各级领导机关进行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的转化为党委、政府的重要文件,有的则成为在全国推广实施的重大政策,对推动组织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比如,在“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之前,1995年,一个被称为“雏鹰工程”的人才培育计划在江苏徐州市丰县实施,13名应届大学毕业生被选聘入村任职,成为江苏省第一批“大学生村官”。2007年5月13日《人民日报》第七版曾以“乡村,有我最美的十年青春”为题,对“雏鹰工程”1995年招考的13名下村大学生进行了专门报道。正是由于中央媒体对“雏鹰工程”的宣传报道,以及中组部对丰县选聘大学毕业生入村任职做法的深入调查研究,才有了后来在全国范围广泛实施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的深入实施,促进了城乡之间人才的合理双向流动、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农村知识精英匮乏的矛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机构设置与工作任务不匹配

在组织架构上,全国省级组织部门都设立了专门从事组织工作研究机构,但独立的宣传机构还没普遍设立,一些省区由办公室负责,一些省区与研究部门合署,大部分地级市和县(区)一级没有设立专门机构及专职从事研究和宣传工作的人员。在对宁夏、内蒙古、辽宁、重庆等部分省区市组工干部问卷调查中,72%的受访者所在单位没有设立专门从事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的机构。就宁夏而言,全区5市22县(区)只有银川市、石嘴山市设有研究机构,其余3市22县均没有设立研究机构。在人员状况上自上而下呈倒“金字塔”型,地级市一级专门从事研究和宣传工作的人员少之又少,大多是组工干部全员兼职搞研究和宣传,县(区)一级组织部门更是全员兼职。在问卷调查中42%的受访者认为做好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工作最大的压力是时间、精力难以保障。在调研过程中,多数基层组工干部反映,由于组织工作的外延不断扩展,基层组织部门人员少加之本身业务繁忙,“白+黑”“5+2”的工作节奏造成基层组工干部时间精力透支,难以静下心、扑下身认真研究工作,深入挖掘素材。

(二)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制度机制还不健全

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建设的上下配套政策不健全,导致相应工作可抓可不抓,成效如何无人问津。在影响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工作的主要因素问卷调查中,70%的受访者认为机制不完善是主要因素。大部分地方在组织工作研究中,没有建立相应的上下衔接目标管理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工作模式大都仍然延续着上级点题、下级落实、年中研讨、年底评审的老套路。在研究课题的管理上,部分省区市没有形成定期检查汇报评估制度,很多调查研究每年都在搞,开头轰轰烈烈,期间断断续续,最后偃旗息鼓,并以象征性地开一次研讨会为标志而结束,调研结果大多都体现在调研报告上,没有用来解决问题、指导工作。加之有些地方领导干部注重显绩、忽视长远,导致一些重点研究课题责任落实不到位、研究效果不明显、成果转化不及时。在宣传制度机制建设上,虽然各地普遍建立了组织工作通报、新闻发言人等制度,但当前组织工作宣传缺乏统一规范和制度约束,各地组织部门的实践比较随意和随机,对于组织工作“需要宣传什么、什么时候宣传、怎样宣传”把握不准,在调研中,有的组工干部和党务工作者表示自己不愿意与新闻媒体进行通联,与新闻记者的沟通比较被动,形成组织工作宣传仅靠组织部门和组工干部“单兵作战”。

(三)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人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在问卷调查中,68%的受访者认为人员素质亟待提高是制约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的主要因素。长期以来,由于职业习惯,多数组工干部对写工作总结、领导讲话、实施意见等驾轻就熟,而对如何写通讯、消息、评论等新闻宣传稿件却感觉非常吃力,有的甚至分不清信息与新闻报道的不同。有的组工干部政治敏锐性和新闻敏感性不够强,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舆论宣传重点,不会及时捕捉新闻线索,往往是时过境迁,宣传重点成了“次重点”,新闻也成了“旧闻”。现有从事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的人员参加研究和宣传专业知识培训机会较少,了解全局、更新知识较慢,超前思考、超前谋划意识不强,对所必须具备的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的方式方法、调研数据整理分析技能、调研报告和新闻稿件写作基本功掌握不够,对于研究破解当前组织工作一些难点、热点问题存在着知识危机和本领困惑现象。加之组工干部流动性较强,年轻干部居多,受学识水平、工作经验等因素制约,导致部分组工干部不熟悉调研流程,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更不能对基层一些创新做法提炼升华为规律性的认识。

(四)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方式缺乏创新

有的地方调查研究时多是总结提炼当地的好做法好经验,报喜不报忧,对问题建议类报告重视不够。在调研方法上,采取会议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方法的多,对实验调查、头脑风暴、民意测验、信息化的数据采集和科学的统计分析等新方法、新手段应用较少。在研究成果转化上存在着就研究而研究的现象,研究结果无人跟踪过问、无人采用,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从宣传对象上说,组织工作既要面向各级领导干部,更应关注普通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长期以来组织工作给人的印象是严肃有余、创新不足,神秘有余、透明不足。在宣传形式上,主要依靠党报党刊、党建网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及《组工信息》和《组工通讯》等内部刊物,但是还没有将这些传统媒体的资源优势、品牌优势、专业优势、人才优势,与新媒体信息海量、渠道多元、受众广泛、传播及时和互动频繁等特点结合起来,导致组织工作宣传利用传统媒体的多,利用新媒体的少,新旧媒体应用未达成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目标。例如,新华网宁夏频道发布的宁夏政务类、媒体类微信公众号影响力榜单TOP30中,组织部门建立或管理运行的公众号无一上榜。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还没有很好的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践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研究和宣传的内容上保守,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在调研中语言缺少吸引力和感染力;传统的方法多,新方法运用少;成果转化途径单一,未能充分发挥研究和宣传成果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应有作用。

(五)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统筹协调能力不足

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需要借助各方力量推动,仅靠组织部门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组织部门与政策研究、新闻宣传等部门的联动,与各类专业研究机构、新闻媒体的互动较少,组织部门上下协调联动不足。同时,政策研究、新闻宣传部门和专业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对组织工作进展情况缺乏深入了解,对一些党建和组织工作的新鲜做法、先进典型总结不够、研究不够、宣传不够,不能把组织工作中一些好的经验做法提升到理性高度来认识、推广和宣传。在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资源整合上,缺乏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大多单靠组织系统的力量。各级组织部门在新媒体、新技术应用中,建立了大组工网、远程教育、微信、易信等新媒体宣传平台,但是未能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导致上级组织部门和基层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紧密联系,宣传资源利用不到位,在舆论宣传时效性、影响力方面大打折扣。

(六)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的针对性与导向性不强

在研究和宣传的选题上,存在着研究课题或宣传主题选择不新、不精,有些地方眉毛胡子一把抓,按图索骥、例行公事的现象司空见惯,真正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和宣传稿件寥寥无几。有些地方在研究课题和宣传主题选择上往往下级跟着上级跑,和当地实际时有脱节,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在研究和宣传的导向上,有些地方往往乐于展现自身工作的成效,还不能紧贴党委中心工作,对发展大局和形势变化扣的不紧、跟的不紧,有的研究和宣传只善于“抬头看天”,潜心揣摩领导意图,对事关全局、影响重大的问题失于直面和正视,对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疏于洞悉和明察,不能够密切关注基层动态,积极回应社会关注,满足广大群众需求。还有的搞功利性调研,要么因好人主义评功摆好,要么怕“捅娄子”不敢越雷池一步。在研究和宣传的内容上,还不能根据工作需要、新闻价值、社会效果确定内容。有的将调查对象的汇报材料改头换面,人云亦云,缺乏特点;有的没有将文件语言和学术概念转换成易读易懂的群众语言,缺乏鲜明的个性,不乏一些脱离实际、内容空洞的文章和“应景”文章。

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因素,既有上面的问题也有下面的责任。从实践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机构不健全、工作针对性不强等问题,主要还是一些地方对组织工研究和宣传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多年来,组织工作一直延续着“只做不说”的传统理念,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普通工作人员都把组织工作包裹的很神秘,不管是好的坏的一概不谈不说、不宣传不报道。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的发展,党员和群众对知情权的呼声越来越高,组织工作的宣传引导观念陈旧、被动应付的问题越发凸显。研究工作也是如此,以往的研究工作大多是总结经验、锦上添花,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疑难杂症的意识还不强,遇到难题绕着走、敏感问题浅尝辄止的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是政策引导不够。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有其内在规律,上升到专业化必须要有相应的政策、标准来规范、引导和保障。目前在此方面尚未有相应的政策,对研究和宣传工作及人员约束不够、保障不足,各地各部门的实践不尽统一,研究和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够,开展工作的随意性较大,上级盯得紧就开展工作,上级不要求就放松甚至停滞,与新时期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三是力量薄弱。组织部门是管党治党的重要职能部门,不可否认干部、人才、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是组织部门的重点工作,各级组织、各级领导、人民群众都非常关注,倾注了大量精力。相比较而言,对组织工作的研究和宣传就显得不那么重视,各级组织部门在这方面的力量都比较薄弱。一些市县组织部门编制有限、人员不足,主要精力放在重点工作上,无暇顾及研究和宣传工作。近些年,由于利益多元化等因素影响,组织部门选人进人的吸引力下降,一些优秀干部不愿到组织部门工作,更不愿意做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幕后英雄”。

四是内生动力不足。组织工作的研究和宣传是“幕后工作”,没有组织部门的其他工作那么“吃香”,一些基层优秀干部并不愿意到研究和宣传部门,很多从事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同志也往往被领导忽视,有时候花费心血研究的问题和建议也不一定被采纳,宣传的想法和方案可能被否定,一些同志付出了大量的劳动、熬坏了身体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认可和回报,消极应付的情绪不同程度的存在。

三、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忠诚、服务、开放的理念,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

1.准确把握政治方向。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首先要具有准确把握政治方向的能力。要始终着眼于履行党的政治责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使命。在研究和宣传方向上忠诚党的事业,遵守政治纪律,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充分发挥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贯彻落实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引导群众、赢得群众、团结群众,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

2.始终紧扣中心任务。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就是要在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中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来开展。当前,特别要从推动“四个全面”战略部署要求出发,围绕落实从严治党责任,深入研究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点问题,深入研究影响和制约组织工作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让问题导向贯穿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全过程。

3.善于把握规律性。组织研究和宣传相对独立,又互为联系、互为补充,研究成果需要宣传,宣传规律需要研究,相辅相成、不能割裂。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要求我们注重把握组织工作规律,及时明确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的目标任务,积极跟进开展工作。尤其应当尊重事务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研究工作和宣传工作的本质特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实际问题,在把握规律性中积极稳妥有序推进,以实际成效服务和推动党的建设与组织工作。提高把握规律的能力还要善于在继承中创新,在继承已经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的同时,结合改革发展的新形式,与时俱进地赋予新的内容。

4.构建开放式格局。新时期组织工作任务重、头绪多、涉及面广,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必须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树立“开放式”组织工作观念,加大组织工作的开放度和透明度,突破组织工作的神秘感,扩大群众的民主参与意识,着力构建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网络化的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体系,形成宽领域、多层面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

1.建立健全领导责任机制。一是建议中组部就增强组织工作专业化能力出台相应的政策,明确增强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的目标要求、重点任务、职责分工等,指导开展工作。二是各级组织部门要明确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责任主体,细化职责任务分工。各级组织部部长带头开展研究和宣传工作,建立调研联系点,做到调查研究的经常化。三是建立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干事档案”“执行力档案”与重点工作专责制,切实把职责明确到岗,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无缝责任链条。

2.建立健全激励保障机制。一是建立绩效考核制度,把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作为评价组工干部能力的重要内容,与组工干部的年度考核、评先选优和选拔任用结合起来。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建议各级组织部门从组织工作经费中拿出一部分资金作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的专项经费,用于购置调研宣传设备和图书资料、组织外出学习考察、表彰奖励和参加教育培训等,为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提供经费保障。同时,对于承担全国党建研究会重点课题总报告牵头单位、子课题参与单位和各省区市重点课题牵头单位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从政策层面明确对优秀课题研究成果通报表彰的同时,可给予集体和个人表彰奖励,调动工作积极性。三是要建立监督督查制度,积极采取专项督查、调研督查、定期督查和专项述职、专题汇报、现场办公等方式,及时对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跟踪问效,掌握执行进度,摸清执行情况。

3.建立健全成果转化机制。一是对重要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组织工作研究成果,要加强顶层设计,统一组织试点,推动成果转化,实现成果共享。二是建议中央组织部研究制定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成果转化办法,对成果转化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主体客体、措施办法、保障机制、效果评估、暂停废止等方面进行明确规范。每年按县、市、省到中组部,层层集中梳理分类上报有关建议,并建立相应的激励制度。三是在成果转化中建立考核评估制度,将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成果转化程度纳入考核内容,建立包括理论价值、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中心工作贴近度等指标的评价体系,在成果评议中建立同行评议与外部系统评议相结合评议方式。对转化为领导批示、政策制度的研究和宣传成果,及时给予表彰奖励,促进成果转化工作。

(三)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基础

1.严格准入制度。一是进一步开阔视野、放宽眼界,坚持考选结合,既吸收一批熟悉组织工作、文字基础好、有悟性、能吃苦的优秀干部,又吸收一些熟悉农村、经济、金融、法律和社会治理等工作的干部和专业人才。二是坚持按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标准来选拔从事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的干部。三是建议在市一级范围内,对基层表现优秀的组工干部可以不经过遴选直接调入上级组织部门从事研究和宣传工作。

2.壮大队伍力量。一是建议增加市县两级组织部门干部编制职数,至少应在市一级成立专门从事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的内设机构,按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的工作量核定人员。二是根据平时工作掌握情况,从经常参与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的人员中,打破单位、地域限制,采用特聘的方式,建立和扩大特约研究员和通讯员队伍,解决人员力量不足的问题。三是建立完善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人才数据库,通过基层单位推荐、后备干部考察了解、重大活动发现、选调生和公务员遴选等多种渠道掌握一定数量的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人才储备。

3.加强能力培训。一是依托各级组干学院、党校、行政学院以及高等院校和相关培训机构,加强对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人员的基本业务和专业技能培训。建议每年举办若干期全国骨干研究员和宣传员培训班,开展优秀文稿选评点评、案例分析和评比交流等活动,提升组工干部研究和宣传专业技能。二是通过以老帮新、一带一,研讨交流、强化训练,系统挂职、跟班学习等多种方式,使从事研究和宣传工作的同志熟练掌握文字表达方法,清晰合理地阐述观点,准确严谨地提出建议,增强研究工作与宣传工作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三是加大实践锻炼力度,为研究和宣传干部创造机会外出考察调研、列席重要会议、参与中心工作,多交任务、压担子。建议各级组织部门有重点的选派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条件艰苦、环境复杂的单位和基层一线挂职任职。建立组工干部基层联系点制度,通过上门走访、驻点调研、结对共建等形式深入基层,近距离贴近服务党员、干部、人才和群众。

4.强化考核管理。一是进行绩效考核评价,对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人员的工作成果进行年度量化考核,对成果突出的予以奖励,对任务完成不好的进行通报,是特约研究员的可以解除聘用,以此奖优罚劣、激发动力。二是激发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人员的内在活力,对优秀的研究和宣传人员要及时提拔使用或交流使用,注重用当其时、人尽其才,拓宽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干部的成长和发展空间。三是教育引导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人员弘扬“安专迷”精神,以高度的党性意识和责任担当,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融入广阔的调研一线和宣传阵地。

(四)积极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组织工作研究和宣传专业化能力

1.围绕典型开展研究和宣传。一是研究典型。紧扣中心确定研究方向,通过典型库建设、发动群众举荐、逐级组织推荐、根据需要寻找等多渠道、多形式来发现典型,精心挖掘正面典型的先进事迹,深刻剖析反面典型的原因教训,详细了解正反典型的成长过程、变化轨迹,使研究成果有代表性、普遍性。二是宣传典型。及时组织专门力量深入采访、挖掘正面典型,全方位、多视野的进行宣传报道,把先进典型转化为巨大的精神力量;对反面典型的报道,注重事理结合,以警示和教育各级党员干部守住做人、处事、用权的底线。

2.有效整合工作资源。一是组织部门上下贯通。树立“一盘棋”的全局意识,加强上下级的协调联系,做到任务能分解、工作有人抓。二是加强研究工作的协调。紧密联系党校、政策研究室、高等院校、社科院所等研究机构,定期研究工作重点,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形成组织工作智库。三是加强宣传工作的协调。加强与新闻宣传、广播电视、门户网站、新锐媒体等相关部门单位的沟通协调,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密切配合,按照宣传类别,分解工作任务,发挥不同单位的优势,增强宣传的实效性。每年的重点课题研究,必须协调相关领域专家教授参与和协作,提高课题报告的专业性。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研究课题,以及要求高、难度大、技术性强的深度研究课题,通过项目招标、政府购买、直接委托、课题合作等方式,形成由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大研究、大宣传格局。

3.丰富研究和宣传工作模式。一是对组织工作中的重点任务、特色工作、亮点工作,推行“项目工作法”,把每一个重点研究课题和宣传主题作为一个项目组织实施,编制项目预算和评价标准,在项目实施完成后组织专业人员对项目进行评审,达标后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兑现资助资金。二是建议各级党建研究会、党校、社科研究院所、高等院校到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扶贫攻坚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建立调研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通过教学、研究、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研究模式,进一步增强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推动研究工作和社会服务的紧密结合。三是重视宣传策划,在组织工作一些热点、亮点、难点工作中捕捉宣传信息和宣传资源,做到工作推进与开展宣传一同策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

4.加强新技术新媒体运用。一是在组织工作调查研究中,注重运用网络平台等新技术手段开展问卷调查、统计表调查、抽样调查和网络调查,建立组织工作研究数据库,运用统计分析等科学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提高研究的深度和精度。二是在组织工作宣传中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步伐,大力发展组织工作宣传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流动媒体等新兴媒体,加强微信、易信、微博、论坛等新平台终端建设。开展组织工作宣传“互联网+”应用研究,建议实施组工干部“网络达人”“网络大V”培育工程,省市一级应培育2~3名有影响力的“网络达人”,及时跟进中央和中央组织部的宣传重点开展宣传工作,构建多层次分众化的集群式传播体系,增强宣传工作的实效性。三是实现研究宣传与“网络党建”相结合,开展网上党建理论研究、党建论坛、网上党校等活动,实现组织内部、组织之间信息化沟通。

(本文获2015年全国党建研究会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