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深化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基本思想,而且在批判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历史观中第一次系统地阐述新世界观理论,系统地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在马克思批判蒲鲁东主义的《哲学的贫困》中,以及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撰写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中,首次公诸于世。
▷2.3.1 系统地确立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在系统确立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时,马克思和恩格斯首先指出,黑格尔以后的德国哲学历史观的考察方法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这是与现实生活相背离的错误方法。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一种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则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他们指出:“这种考察方法不是没有前提的……它的前提是人,但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39]依据这种方法观察历史,就使以往的历史观发生了变革。因为从这种前提出发,人的能动的生活过程就被描绘出来,“历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还是抽象的经验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是一些僵死的事实的汇集,也不再像唯心主义者所认为的那样,是想象的主体的想象活动。”[40]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人类社会历史就是人和人的能动活动的历史。但是,人的活动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客观前提的。他们认为,最初的历史关系或人的社会活动的基本前提或方面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新的需要的产生;人自身的生产即家庭。这三个基本方面也是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因素,但不是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三个基本方面与人类历史同时产生,并在历史上始终起作用。这三个基本方面实现的同时,第四个基本方面即社会关系的生产也同时存在。[41]在对这四个基本方面分别作了阐述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接着分析和说明了第五个基本方面,即人的意识问题。他们指出,“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42]他们还具体地分析和阐明了意识的形成及其演进和发展的历史。因为任何意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由客观物质关系决定的,它们的独立性不是绝对的。“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这五个基本方面是构成社会历史全貌的基本因素,这五个方面可概括为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三个因素。生产力是其中最基本的因素,它是由人及其生产活动所构成;它是其他社会历史因素的基础,也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是社会历史的基本前提,也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前提。
▷2.3.2 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范畴作了深刻阐述。最突出的就是对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首要原理: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辩证关系的原理作系统阐述。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生产力是人的生产活动的能力,它包括有劳动过程和劳动因素。劳动因素包括劳动者的体力和智力、劳动工具、劳动资料,以及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这些因素是结合在一起而发挥作用的,其中劳动者的能力是生产力的能动的方面。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结合的中介,是体现人类改造世界的时代水平,是生产力发展的时代水平的指示器。生产力不依赖于个人,而只有这些个人在结成一定的交往关系中才能真正成为现实的力量,并成为交往关系(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一定的生产力需要一定的与其相适应的交往形式(生产关系),一定的生产关系总是与一定的生产状况相适应,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由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到不适应、再创新的适应矛盾发展的过程,就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任何一种交往形式,“起初是自主活动的条件,后来却变成了它的桎梏,它们在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构成一个有联系的交往形式的序列,交往形式的联系就在于:已成为桎梏的旧交往形式被适应于比较发达的生产力,因而也适应于进步的个人自主活动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新的交往形式又会成为桎梏,然后又为别的交往形式所代替。由于这些条件在历史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所以它们的历史同时也是发展着的、由每一个新的一代承受下来的生产力的历史,从而也是个人本身力量发展的历史”。[44]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的最初阐述,是唯物史观首要原理的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阐明这个矛盾运动规律时,还进一步分析了这个矛盾规律的基本特点:一方面它的发展具有自发式的缓慢性;另一方面,它的发展又同国家等上层建筑的干预、文化传统、外部条件以至个别人物的活动方式影响交织一起的复杂性。[45]这样,既为我们科学地认识历史和划分历史时期指出了准则,也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一规律的应注意的有关原则。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之所以成为现实的运动,是同社会分工的发展紧密相结合的,分工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具体形式。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历史发展的纵向和每一个时代的横断面的结合上,研究了劳动分工的实质、作用和发展,把整个社会历史看做是由劳动分工的网络组织起来的。他还认为,随着生产力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在对当时资本主义所有制形式形成和发展的分析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特别指出,机器大工业时期“使分工丧失了自己自然形成的性质的最后一点假象”;“大工业不仅使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而且使劳动本身都成为工人不堪忍受的东西”。[46]资本主义私有制既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又为新的共产主义所有制的形成准备了前提。依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从劳动的自主发展和人的解放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共产主义所有制的特点作概述时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47]
马克思和恩格斯还论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当时,只是第一次明确提出上层建筑概念,尚未相应地提出“经济基础”概念,而是以“市民社会”概念表示。不久之后,他们就明确提出和使用“经济基础”概念,并在同“上层建筑”概念相对应的意义上使用。
▷2.3.3 科学世界观的公开问世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系统地阐述和确立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德意志意识形态》只是以手稿的形式留存下来,因而没有发生应有的影响。因此,马克思认为,他们当时向公众表达自己的“有决定意义的”论点,是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中。《哲学的贫困》对“有决定意义的”论点,“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48]恩格斯提到过,“我们的这一世界观,首先在马克思的《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中问世”。[49]这就是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确立的唯物史观,是通过《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公诸于世的,而且《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还在一些基本原理上,对这一崭新的历史观作了进一步阐述。
第一,对生产力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进一步阐述。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在科学界定生产力的内容时,强调了生产力中主体因素的重要意义,首次提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50]在这里,马克思强调了生产力中的主体因素即劳动者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阐明了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的主体因素必然结成改造旧制度、创造新制度的群体力量;这种群体力量在本质上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生产力的发展则形成人们的历史联系,形成了历史。所以,生产力是人们的全部历史基础,生产力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第二,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的进一步阐述。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开始使用“生产关系”概念,不再像《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同“交往形式”、“市民社会”等概念交互使用。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社会中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5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一定的社会形式,这种社会形式也不是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一切社会关系。马克思说:“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即谋生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52]
第三,对历史辩证法的进一步阐述。马克思认为,蒲鲁东的历史观之所以陷入唯心主义的极端荒谬的地步,就在于他不懂得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个人的自觉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指出,每个原理和每个范畴都有它出现的世纪。要研究在每个世纪中,人们的需求、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生产中使用原材料的状况是怎样的;要研究在这一切生活条件中所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马克思认为,如果这样去研究,就很容易发现,在社会历史中“人是一身二任”的,人既是人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又是人们本身历史的剧作者。这就是说,人是社会历史的现实的人,历史既是生产发展的历史,又是人们个体发展的历史。社会历史的发展,既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又有人们的自觉活动所渗入。因为历史发展规律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它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实现的。
1848年初,《共产党宣言》问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重要标志。《共产党宣言》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和最深刻最全面的辩证法,以及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运用的唯物史观。恩格斯为在该书1883年出版德文版和1888年出版英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53]
新世界观的第一个主要特征是彻底的唯物主义。全部哲学发展史证明,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虽然也能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唯物主义的高度,但他们始终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特别是社会历史观上,仍陷在唯心主义泥潭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依据彻底的唯物主义原则,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和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性,使社会主义变为科学。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还阐明了宗教、哲学和其他意识形态,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人们的观念形态必然要改变。他们指出:“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54]
新世界观的第二个主要特征,就是全面的深刻的辩证法。《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恩格斯多次指出,没有辩证法就没有科学社会主义。因为现实的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是按辩证的规律前进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理解和掌握社会历史变化运动的客观规律,就会导致历史唯心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他们的社会历史观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他们把社会主义看做是天才人物的发展,是历史的偶然。科学社会主义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55]《共产党宣言》中的具体内容就是恩格斯这一概述的生动体现。
新世界观的第三个主要特征,就是关于无产阶级运动和革命的科学。空想社会主义者虽然看到了资产者同无产者的对立,但他们并没有看到这种对立的实质。他们在资产者那里只看到财富的集中,在无产者那里只看到贫困,却看不到这种对立的根源,也看不到根除这种对立根源的真正手段。因此,他们认识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也认识不到依靠无产阶级去实现社会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明确指出:“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56]这就是说,社会历史的发展,赋予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共产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将其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确立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纲领的第一部重要论著。《共产党宣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无产阶级之间的“头脑”和“心脏”的密切关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