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刚性特色与历史价值

刚性特色与历史价值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法家思想道德教育公开申明为权力服务,不需要作任何掩饰,大力张扬主之尊、君之势、国之威。因此,法家思想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力度。这种批判性是其社会变革中的正气与锐气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反应。法家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不仅有其很高的社会价值,而且也是历史上一笔很有开发价值的宝贵遗产。历史告诉我们,法家思想道德教育虽有取天下之可行,却存治天下之不足。

第五节 刚性特色与历史价值

法家思想道德教育自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

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法家思想道德教育完全是一种政治行为,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主动,具有鲜明的权力本位性、法律至高无上性。通过思想道德教育,旨在消解民之“争心”与“自为之心”,平息一切政治矛盾与政治冲突,把人们思想道德意识整合到尚法上来。通过法制教育强化政治主体,形成政治规范,申述政治原则,明确政治指向,建立法家所理想的政治秩序,实现由礼治向法治的转换。法家思想道德教育公开申明为权力服务,不需要作任何掩饰,大力张扬主之尊、君之势、国之威。所以,法家思想道德教育不回避工具性,思想道德教育是推行法家思想以实现社会变革的政治目标的最有效工具;且凸现强制性,有明确的社会思想控制意识与教育力度追求;还突出权威性,所彰示的是“我即真理”的毋庸置疑性。因此,法家思想教育具有很强的政治力度。

二是具有鲜明的批判性。法家对自己的思想观点从不遮掩,旗帜鲜明,敢破敢立。法家思想的推行可以说是建立在对儒家礼教思想批判的基础上的。法家的思想道德教育从来没有停止过对儒学思想的批判与辩驳,而且正是从这种批判中提升了自己的社会吸引力和说服力。法家还坚持对泥古、法古的保守思想的痛斥与批判。商鞅面对秦孝公,猛烈批驳甘龙的“不易民而教”、“不变法而治”的观点,批驳杜挚的“法古无过,循礼无邪”的观点,勇于告别历史,彻底地从奴隶制中解放出来,建立崭新的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思想体系。法家把批判的矛头始终指向儒学教育。《韩非子·五蠹》举了两个例子揭示儒家思想道德教育中的悖论存在,“楚之有直躬,其父窃羊而谒之吏,令尹曰:杀之。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以是观之,夫君之直臣,父之暴子也”。父亲偷羊,其儿子向官府告发。其儿子以之为“直于君”的德行,有功;而官吏则以之为“曲于父”的恶行,该杀。同一件事,同一个人,既可作“君之直臣”的认定,也可作“父之暴子”的认定,这说明儒家的道德教育难以自圆其说。还有“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仲尼问其故,对曰: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仲尼以为孝,举而上之。以是观之,夫父之孝子,君之背臣也”。从此两例中,韩非子揭示了儒家道德教育的严重后果,“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韩非子想以此撕碎其道德教育的面纱,把道德教育的虚伪性赤裸裸地暴露在大众之中。法家出于其力量崇拜意识把道德看成是社会变革的最大阻力而予以无情的批判。这种批判性是其社会变革中的正气与锐气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反应。

三是具有鲜明的务实性。法家思想道德教育务实性要求非常明确,“循名责实”是其信条,这有两层含义:一是教以实,不能虚,不能“妄发之说”,“今听言观行,不以功用为之的彀,言虽至察,行虽至坚,则妄发之说也”(《韩非子·问辩》)。韩非子在其《八说》篇中明确反对“虚惠说民”,“不能具美食而劝饿人饭,不能为活饿者也”,如果“虚惠以说民,此劝饭之说”,教育虚而不实,难以奏效。二是教要落到实处。法家不仅坚持通过强化公开性以强化扩散力,把政策法令的宣传教育落实到社会最底层,达到“境内之民莫不闻知也”的程度(《韩非子·难三》)。而且法家立足于实力竞争的优势营建,不关注人们怎么想、怎么说,只是关注人们怎么行,行的结果怎么样;对言行不一极度反感,强调的是言必信、行必果;坚持思想道德教育的富国强兵的价值取向,强调要务实致功,讲究有效性,以最快速度转化为政治秩序与国家实力。虽有急功近利色彩,却把国家功利放在第一位。《史记》称赞商鞅思想说:“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无论是国家政治、人们思想、社会德尚都出现理想状态。

法家思想道德教育学说不仅有其很高的社会价值,而且也是历史上一笔很有开发价值的宝贵遗产。不仅在春秋战国年代有应对乱世背景的价值,有克己图强的价值、有实现取天下目标的价值,而且虽然秦后,法家思想道德教育学说被稀释了、被融化了、被隐形化了,但阳儒阴法在历史上一直延续着,法家的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一直活在历史进程中,成为一条强劲的辅助线,始终没有退出历史舞台。

不过,法家思想道德教育虽有鲜明的政治性品格、强制性色彩、刚性化风格、功利性追求,但也具有鲜明的非道德主义特征。如把道德作用摒弃于政治进程之外,把一切人都看成对立面。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陷入片面性、极端性,忽视人文性、丰富性;注重教之必要性,忽视受之可能性;注重思想的规范性,忽视教育的灵活性;注重“争于气力”,忽视“竞于道德”,陷入心治与身治的矛盾中难以自我解脱,并且盲目地追求功利性、速效性、工具性,因而陷入思想专制性,导致窒息社会思想活力的偏颇。历史告诉我们,法家思想道德教育虽有取天下之可行,却存治天下之不足。章太炎在《国故论衡·原道下》中批评韩非子思想“有见于国,无见于人”,这批评是中肯的,后人对法家思想道德教育理论的“严而少恩”的批评,也是切中要害的,缺少人文关怀,是其致命弱点。

【注释】

(1)拂士:辅弼之贤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