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王羲之的书法,看了舒服

王羲之的书法,看了舒服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记住了王羲之的行笔,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苍劲有力。王羲之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关心国家命运与民间疾苦。王羲之以书法而著称于世。王羲之能诗善文。毛泽东本人的书法造诣很深,称为“书家”,举世公认。他的书法,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观赏前人的书艺作品,几乎成了毛泽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用丈二宣纸150多张,写了一份毛泽东诗词,

王羲之的书法,看了舒服

毛泽东的书房中,存有600多种碑帖,篆、隶、正、行、草,样样都有,而以行草为主。他经常观赏,反复揣摩。这与他自己的书法艺术的成就,存在着深刻的关系。

毛泽东评点原文

王羲之的书法,我就喜欢他的行笔流畅,看了使人舒服。我对草书开始感兴趣就是看了此人的帖产生的。他的草书有“十七帖”。记住了王羲之的行笔,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连起来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武将,好一派威武之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叫掷地有声啊![1]

王羲之简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祖籍琅玡(今山东省临沂县)。出身世家大族。少有美名,深为其伯父王敦、王导所器重。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至长史。后任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受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后人称他为“王右军”。他因与骠骑将军、扬州刺史王述不和,愤而辞官,称病离郡,定居会稽山阴,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

王羲之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关心国家命运与民间疾苦。据《越中杂识》记载:“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赋役繁重,吴会尤甚,羲之上疏争之,多见采纳。”他曾上疏谢安,请戒清谈,指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晋书·谢安传》)。

王羲之以书法而著称于世。少年时,从叔父王廙学书,后又受业于表亲卫夫人,得见诸名家书法。他学过张芝的草书与钟繇的正书,博采众长,荟精集萃,研究体势,自成一家。他的书法作品,自六朝以来即受到朝野的重视,唐太宗尤为爱好,从此流行愈广。他被后人称为“书圣”。手书真迹均已散佚。今所流传者,系后人勾勒,真行书以《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谱》、《兰亭序》,草书以《姨母》、《初月》、《忧悬》、《丧乱》最为著名。

王羲之能诗善文。诗以绘山状水见长。散文《兰亭集序》写人事之无常,年寿之难永,情意缠绵,文笔清新,当时人比之为石崇《金谷诗序》。他的一些书信,如《报殷浩书》、《遗殷浩书》、《遗谢安书》、《与谢万书》等,或议论时政得失,或叙家常,申情愫,流畅自然,颇有情致。但他的文名常为书名所掩。原有集十卷,已散佚。明人张溥辑有《王右军集》两卷。

试析

毛泽东对前人的书法艺术,没有太多的评论。今所见者,惟有他的保健医生徐涛在一篇回忆录中记载了他的一些评点式谈话。如说王羲之的字“行笔流畅”,郑板桥的字“苍劲有力”。这是在闲谈时说的,当然没有全面论述。其实,类似的话,前人早就有过,如称赞王羲之“字势雄强,如龙跃天门,虎卧凤阁”,“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等等。王羲之精于隶、草、正、行,尤长于正书和行书。他学过三国时魏人钟繇的正书,却又摆脱了钟繇正书中多少还保留的隶书遗迹,在汉魏书法质朴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一种完全独立的、妍美流便的新体。他学过被称为“草圣”的汉人张芝的草书,却又有突破。唐太宗曾感叹地说:“详夫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者,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相连,凤翥龙蟠,势如邪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摹手追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对王羲之的字,毛泽东说:“看了使人舒服。”李世民说:“玩之不觉为倦。”这也是各人心有灵犀。

毛泽东本人的书法造诣很深,称为“书家”,举世公认。他的特点,字体雄浑,布局协调,气势宏肆,神韵盎然。有人说,既有阳刚之气,又有秀婉之灵。他的书法,确实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境界。

从年轻的时候起,他便在书法领域勤奋地耕耘,执著地求索,至老而不倦。

现在还保存着的一张还书的便条,是他16岁时写的,用笔严谨,而又开拓,可知那时他已有相当功底。他进入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后,作了一篇文章,叫《宋襄公论》。国文教师谭咏春阅卷时批道:“视似君身有仙骨,寰视全宇,似黄河之水,一泻千里。”这个年轻人确实似有“仙骨”,文章固然可取,又用楷书写就,工整秀丽,故当时师生们誉他的文和字为同学中之“两绝”。现在还保留着毛泽东在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写的一篇作文的手迹,题目叫《商鞅徙木立信论》,用的也是丝毫不苟的小楷,一气呵成,笔笔遒劲。

毛泽东年轻时,先学欧阳询,后学钱南园。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习时,教师认为“宜习魏碑”,他又临摹过碑文。毛岸青、邵华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爸爸青年时代对书法很感兴趣,坚持天天练字。那时,他的字写得很规矩、很方正,有魏碑遗风。这为他后来书法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回忆爸爸勤奋读书和练习书法》)

结束学生生活,投入革命后,事务繁忙,戎马倥偬,毛泽东不可能如以前那样勤练了。但他依然旧情未忘,不管奔波到哪里,随身常带着“文房四宝”,坚持使用毛笔,还忙里偷闲,挤时间练一阵字。他在江西苏区时,对与他有同样练字兴趣的妻子贺子珍说:“字要写得美,必须勤磨炼,刻苦自励,穷而后工,才能得心应手。”

1935年1月,在长征途中的红军,甩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击败贵州军阀王家烈的部队,登上了娄山关。那山顶上有石镌“娄山关”三字,毛泽东停步观看,手指不断比画,揣摩它的间架和运笔。他称赞这三个字写得苍劲有力,像峻峰那样挺拔屹立,还感叹道:“可惜不知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啊!”

长期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陈秉忱写道:“在延安时期,领导抗战和建党,工作和著作任务那样繁忙,毛主席仍时常阅览法帖(阅过的晋、唐小楷等帖,一直带在身边)。那时,他的书法已显示出用笔恣肆,大气磅礴,形成以后变化万千的风格。全国解放后,更多地阅览法帖。1949年出国时,也以《三希堂法帖》自随。1955年开始,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广买碑帖。20年间,所有拓本及影本碑帖约有600多种,看过的也近400种。‘二王’帖及孙过庭、怀素的草书帖,则是时常披阅。毛泽东不但博览群帖,而且注意规范草书,如古人编辑的《草诀要领》、《草诀韵歌》等帖。”(见《书法》1980年第2期)观赏前人的书艺作品,几乎成了毛泽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常说:“这样,又学写字,又读诗文,一举两得。”又说:“习练书法是很好的休息,是积极的消遣娱乐,也是养身健脑健身之法。”他工作紧张了一段时间后,常大声喊卫士:“拿纸和笔来,写写字,换换脑筋!”郭沫若的夫人于立群用丈二宣纸150多张,写了一份毛泽东诗词,于1964年9月16日将此事告诉毛泽东。毛泽东回信说:“你的字好,又借此休养脑筋,转移精力,增进健康,是一件好事。”[2]

为了练字、养身、健脑这些目的,毛泽东于1956年和1964年后集中买回了大批碑帖,在会客室里放满了三四个书架,卧室里也到处摆着,可以随时随手取看。这些碑帖,篆、隶、正、行、草,样样都有,而以草书为主;历代名家,如王羲之、王献之、王珣、智永、怀素、欧阳询、颜真卿、张旭、孙过庭、黄庭坚、苏轼、宋徽宗、宋高宗、赵孟*、郑板桥、清康熙以及于右任等人的作品,无不应有尽有。但他仍然认为不能满足自己观摩的需要,还多处借阅,以饱眼福。

1959年后,不再担任共和国主席的毛泽东,对历史、诗词、书法的兴味更浓了。他听说时任副总理的黄炎培有一件王羲之的真迹,立即借来,言明一个月归还。据卫士回忆,这个月中,“常看见他对着墨迹琢磨,有时抓起笔来对着练”,“练到兴头上,吃饭也不应。”把玩了一个月之后,他叫卫士小心翼翼地将这件真迹夹好,规定“零点前必须送到”。

1958年10月16日,他写信给秘书田家英说:“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王羲之等),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单据,以便按时清还。”[3]至少,1959年10月毛泽东还向故宫博物院借阅过一次碑帖,这次共借20件,其中八件是明人解缙、张弼、董其昌、文徵明、傅山等人的草书作品。对所藏所借碑帖,毛泽东反复观赏,反复揣摩,以此度过了很多的休息时间。他的书也因此由楷而行,由行而草,渐臻佳境,于60年代形成了他在书法方面的辉煌时期。

毛泽东的著作很丰,惟对书法艺术的见解,没有专门论述,因而无法窥其见解的全貌。但从一些片言只语中,还是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

一是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他说:“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笔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你看,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啊!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呀!”

二是字要骨神兼备。他指出:“人有相貌、筋骨、精神,字也有相貌、筋骨、神韵。”因此,临帖,“最初要照原样写,以后练多了,要仿其形,取其神。”(以上转引自徐涛《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他说:“字和人一样,也有筋骨和灵魂。练久了,就会找到筋骨,写出神韵。”[4]所谓筋骨,是字的形貌、气势和力量;所谓灵魂,是字的内质、神韵。古人的字,一般地说,北碑尚骨,南帖尚神。毛泽东则主张骨神兼备。

三是既广采博取,又独具风格。毛泽东说:“学字要有帖,学好后要发挥。习字要有体,但不一定受一种体的限制,要兼学并蓄,广采博取,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风格,才能引人入胜。”[5]广采博取,是一种“拿来主义”,即把各家之长,拿来为己所有。当然,这是很艰难的一步。但如果亦步亦趋,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风格,就不可能“旧貌变新颜”。风格,体现着书写者的个性,“有的雄伟豪放,有的潇洒秀丽。”故临帖,要“学得又像又不像,要发挥自己的特点”。他指出字的风格的重要性说:“如果每个人写的都和字帖或是某人的字一模一样,那书法就停止不前,没有发展了。世界上的东西如果全都一样,那叫什么世界呀?世界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6]

这些书法理论,是毛泽东从借鉴古人的经验和总结自己的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注释】

[1]摘自徐涛《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见《缅怀毛泽东》下册,第620~621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2]《毛泽东书信选集》,第61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3]《毛泽东书信选集》,第547页,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转引自权延赤:《红墙内外》第510页,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转引自《书法报》1985年6月26日。

[6]以上均转引自徐涛:《毛泽东的保健养生之道》原载《缅怀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12月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