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意义

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意义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再次,从时间上说,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有接合之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大众文化研究为出发点,肯定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重视对大众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文化的研究。同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是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其对文化与政治的有关思考将有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建设。

具体地说,研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有以下几点意义:

第一,研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对于全面认识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首先,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是建立在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的基础之上。但由于英国深厚的经验主义传统,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在形成初期就显示了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不同。他们将苏联马克思主义与英国本土的思想传统结合起来,建立了具有英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后来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又遭遇欧陆马克思主义的冲击,这种遭遇本质上说是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遭遇。但最终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的超越,对苏联马克思主义和欧陆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形式。这样,研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在比较各种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全面掌握。其次,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从多方面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改造,“尽管在英国还没有基础广泛的马克思主义政治运动,但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却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3〕。再次,从时间上说,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有接合之处。总体来说,研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有助于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脉络,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第二,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研究方法对于一些其他学科的理论研究具有借鉴意义。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和方法。首先,它研究大众文化与政治的相互关系,详细解读了大众传媒对于大众文化与政治的中介性作用,并关注主体与结构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这些对于我们理解当前国家的一些政治和文化政策很有帮助。其次,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借鉴了多种思想资源来看,它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与适应性,这与它的研究方法有很大关系。面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传统和文化思潮的冲击,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者并没有盲目吸收这些思想,而是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这些思想进行批判性继承。这种研究方法虽然不是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首创,但它在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那里得到了灵活运用。另一重要的研究方法是跨学科和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利用这种研究方法,英国发展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并且事实证明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国家,研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问题,借鉴其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国家政策,更有助于我们在时代条件下利用有效理论资源来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

第三,研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具有实际参考价值。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以大众文化研究为出发点,肯定大众文化的积极作用,重视对大众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文化的研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者普遍重视人在历史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注重研究文化因素。而在当今社会,对文化和人的关注成为主题。重视人类的现实生存状态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的,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从这个角度来说,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者做出了很好的示范。因此研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当代文化和人类的生存状态,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同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主题是大众文化与政治的关系,其对文化与政治的有关思考将有助于我们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文化建设。


注释

〔1〕 参见李凤丹:《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性质和逻辑初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 William S. Lind, PC Marxist Roots Unearthed, http://www.freecongress.org/.

〔3〕 William S. Lind, Unmasked Political Correctness, http://www.freecongress.org/.

〔4〕 Richard Weiner, Cultural Marxism and Political Sociology, Beverly Hills: Sage Publications, 1981, p.17.

〔5〕 Douglas Kellner, Cultural Marxism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http://www.gseis.ucla.edu/faculty/kellner/papers/CSST99.htm 4/20, 2002.      ———————————

〔6〕 http://en.wikipedia.org/wiki/Cultural Marxism.(对维基百科的介绍,参见http://baike.baidu.com/view/1245.htm)

〔7〕 后来,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逐渐把视角转向大众文化的反抗潜能,而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大多倾向于把大众文化当作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对大众文化的不同看法,造成了二者的根本差异。

〔8〕 道格拉斯·凯尔纳:《批评理论与文化研究:未能达成的结合》,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3页。

〔9〕 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0〕 Douglas Kellner, Cultural Marxism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http:/www.gseis.ucla.edu/faculty/kellner/papers/CSST99.htm 4/20, 2002.        ——————————————

〔11〕 丹尼斯·德沃金:《文化马克思主义在战后英国》,李凤丹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12〕 Harvey J. Kaye, The British Marxist Historians: an Intreoductory Analysi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4, p.3.

〔13〕 Graeme Turner,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6.

〔14〕 John Storey,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Harlow, England; New York: Person Education, 2001; John Storey ed., What is Cultural Studies?: a Reader, London; New York: Arnold, 1996; Elaine Baldwin Et al, Introducing Cultural Studies,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Lawrence Grossberg, Cary Nelson and Paula A. Treichler eds.,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2; Jessica Munns Et al, A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History, Theory, Practice,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95; Simon During ed.,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 London: Routledge, 1999.

〔15〕 周宪等编:《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6〕 戴锦华:《隐形书写:9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 罗钢,刘象愚主编:《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8〕 Alan O'Connor, Raymond Williams: Writing, Culture and Politics,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Tony Pinkney, Raymond Williams. Seren Books, 1991; John Eldridge and Lizzie Eldridge, Raymond Williams: Making Connection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4; Fred Inglis, Raymond Williams.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5; John Higgins, Raymond Williams: Literature, Marxism, and Cultural Materialism, Routledge, 1999; Stephen Woodhams, History in the Making: Raymond Williams, Edward Thompson and Radical Intellectuals 1936-1956, Merlin Press, 2001; Andrew Milner, Re-imaging Cultural Studies: The Peomise of CulturalMaterialism, 2002; John Higgins ed., The Raymond Williams Reader, Oxford: Blackwell, 2001.

〔19〕 Lin Chun, The British New Left;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1993; Michael Kenny, the First New Left: British Intellectuals After Stalin. London: Lawrence and Wishart, 1995; Stephen Woodhams, History in the Making. Raymond Williams, Edward Thompson and Radical Intellectuals 1936-1956, Merlin Press, 2001; Dennis Dworkin, Cultural Marxism in postwar Britain: History, the New Left, and the Origins of CulturalStudie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Robin Archer Et al, Out of Apathy: Voices of the New Left Thirty Years on: Papers Based on a Conference Organized by the Oxford University Socialist Discussion Group, London: Verso, 1989; Paul Blackledge, Perry Anderson, Marxism and the New Left, London: Merlin, 2004。国内学者研究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相关问题时都或多或少会提到新左派,但对新左派作详细论述的是赵国新。他在“英国新左派的思想画像”和“新左派”两篇文章中,对新左派的定义,新左派名称的来历,新左派的发展史,思想主旨,出现的原因,代表人物,代表著作都进行了介绍,并参照迈克尔·肯尼和林春等学者的著作对新左派理论进行了简要分析。霍尔是对英国文化研究产生关键性作用的人物之一。他自己编著了一些文化研究著作,他的许多论文又被其他研究者编入著作之中,并为研究者多次引用。目前对霍尔的研究较有影响的有:1996年大卫·莫利和陈光兴合编的《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中的批判性对话》,《没有保证》,陈光兴、唐维敏编译的《文化研究:霍尔访谈录》。克里斯·罗耶克的《斯图亚特·霍尔》,海伦·达维斯的《理解霍尔》。2001年台湾生智能文化事业出版的“当代大师系列”中胡芝莹所著的《霍尔》,是较早专门研究霍尔的中文书籍。总体来说,国内对霍尔的研究相对于国外较为欠缺,主要集中在对霍尔著作和论文的翻译上。

〔20〕 参见沈汉:《爱德华·汤普森的史学思想》,《历史研究》,1987(6)。姜芃:《E. P. 汤普森的史学思想研究》,《史学理论研究》,1992(2);《试析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状和历史命运》,《史学理论研究》,1998(3)。郭小凌:《西方史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76页。梁民愫:《当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注重理论渊源和文化研究传统的双重考察》,《史学理论研究》,2006(3)。赵世玲《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访加拿大学者布赖恩·帕尔默教授》,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思想的困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25页。约翰·布鲁尔:《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种流派》,《世界历史》,1983(6)。Havey J. Kaye, the British Marxist Historians: an Introductory Analysi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84, p.175. Dennis Dworkin, Cultural Marxism in postwar Britain: History, the New left, and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Studies, Durham and La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38.

〔21〕 参见徐浩:《弘扬英国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辨析》,《学习与探索》,1993(6);张广智:《西方史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6页;姜芃:《试析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状和历史命运》,《史学理论研究》,1998(3);《中国社会史的发展与英国新社会史的若干比较与思考》,《史学理论研究》,1994(1)。庞卓恒:《让马克思主义史学宏扬国际史坛——访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史家希尔顿》,《史学理论》,1987(3)。沈汉:《爱德华·汤普逊的史学思想》,《历史研究》,1987(6)。刘为:《历史学家是有用的——访英国著名史学家E. J. 霍布斯鲍姆》,《史学理论研究》,1992(4)。徐志勇:《英国新社会史学派概述》,《社会科学》1986(10)。梁民愫《英国新社会史思潮的兴起及其整体社会史研究的国际反响》,《史学月刊》,2006(2)。约翰·布鲁尔:《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两种流派》,《世界历史》,1983(6)。居伊·布瓦:《马克思主义和新史学》,《国外社会科学动态》1981(4)。沃尔冈·屈特勒:《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叙事体”史学》,《史学理论》,1988(1)。大卫·伦顿:《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及其反思》,《国外理论动态》,2006(7)。

〔22〕 参见萧俊明:《文化理论的兴起》,《国外社会科学》,2000(2)。王宁:《当代英美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002(1);《文化研究在九十年代的新发展》,《教学与研究》,1999(9);张平功:《文化研究语境中的英国文学研究》,《社会科学战线》,2003(6);黄卓越,朱菲:《“英国文化研究与中国”研讨会纪要》,《外国文学》,2006(6)。弗兰克·韦伯斯特:《社会学、文化研究和学科边界》,尼古拉斯·加恩海姆:《政治经济学与文化研究》,陶东风主编:《文化研究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Dennis Dworkin, Cultural Marxism in postwar Britain: History, the New left, and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Studie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Graeme Turner, British Cultural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6.

〔23〕 参见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模式及方法》,《求是学刊》,2006(5);乔瑞金:《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征》,《理论探索》,2006(4)。Dennis Dworkin, Cultural Marxism in postwar Britain: History, the New left, and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Studie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24〕 参见乔瑞金:《论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特征》,《理论探索》,2006(4)。

〔25〕 参见张亮:《英国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模式及方法》,《求是学刊》,2006(5)。

〔26〕 参见方钰:《英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进程及其个性》,《哲学动态》,2008(4)。

〔27〕 参见乔瑞金,师文兵:《历史主义结构主义——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哲学探索的主导意识》,《哲学研究》,2005(2);《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历史的整体视界——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事实”与“理论”之争及其启示》,《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破解主体与结构关系之谜——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问题的争论及其启示》,《理论探索》,2005(2)。Dennis Dworkin, Cultural Marxism in postwar Britain: History, the New left, and the Origins of Cultural Studies, Durham and Lond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7, p.3.

〔28〕 John Storey, Cultural Theory and Popular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Harlow, England; New York: Person Education, 2001, p.104.

〔29〕 参见乔瑞金:《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对文化概念的哲学分析》,《理论探索》,2008(3)。

〔30〕 参见张亮:《阶级、文化与民族传统:爱德华·P. 汤普森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师文兵,乔瑞金:《英国新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政治意识》,《哲学研究》,2007(3)。

〔31〕 参见姜芃:《试析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现状与历史命运》,《史学理论研究》,1998(3)。

〔32〕 赵世玲指出:受哲学思潮的影响,当代西方史学界形成了两种全然对立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其中庸俗机械决定论的马克思主义学派深受科学主义思潮如结构主义影响;另一派则深受人本主义思潮如卢卡奇、柯尔施等看重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的主观意识的学派观点的熏陶,代表人物即汤普森(赵世玲:《人·文化·历史——爱德华·汤普森及其〈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史学理论》,1987〈4〉)。但她不是完全在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范围之下进行探讨的,并且对于马克思主义史学与哲学之间的联系,对两种马克思主义史学流派之间各自的特征也未作深入的论证。而国外有些学者如松村高夫认为,汤普森的《理论的贫困》就是针对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者对英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自由化”提出的批判的反驳。阿尔都塞主张的“理论创造历史”是新的唯心主义观点(参见松村高夫:《英国社会史研究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国外社会科学》,1985〈1〉)。

〔33〕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李智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2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