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学术整合的一个通道

现代学术整合的一个通道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价值论登陆中国,中国现代价值论的兴起,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第一件是组织《价值论译丛》。第二件是《价值学大辞典》的编撰和出版。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的王颖先生,从组织《价值论译丛》到策划《价值学大辞典》,他都是积极的支持者。先是本文开头所说的《人生价值丛书》。

七、现代学术整合的一个通道——写在《实践价值丛书》出版之际

大约在十年前,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一套由李德顺教授主编的《人生价值丛书》,内中有《生与死》、《身与心》、《人与己》、《权与责》、《善与恶》、《美与丑》、《情与理》、《爱与恨》、《苦与乐》、《命与力》,等等。从这些书目就可以看出,是选取了人生过程中带有普遍意义的、也是人们常常关心而又比较困惑的一些问题作为讨论的对象的。该丛书出版后,得到了广泛的好评,还获得了优秀图书奖。十年后,还是由李德顺教授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又推出了一套《实践价值丛书》,包括李德顺撰写的《新价值论》、孙伟平的《道德价值论》、费多义的《科学价值论》、李文阁的《生活价值论》、张明仓的《军事价值论》、韩立新的《生态价值论》、黄凯锋的《审美价值论》、孙美堂的《文化价值论》。显而易见,这套丛书立足于人类实践的不同领域,就各个领域存在的价值问题来进行讨论和阐发。如丛书主编在总序中指出的,“奉献给读者的这套丛书,将分别讨论人类生活中的经济政治、道德、艺术(审美)、宗教、法律、知识、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军事、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问题,也谈论人和人的生活本身”。“对现实价值的研究,就不能不涉及越来越广泛的领域。当然,在这一切之前和之上的最重要话题,还是作为价值主体和价值尺度的‘人’本身。”

确实,价值现象作为人的生活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无论其领域延伸到何处,也无论有些问题看起来多么抽象、多么远离人的实际生活,其总根子毕竟还是人。价值现象的奥秘,价值之谜的谜底,也就在于人和人的价值。正是由于这个缘故,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主张的从现实的人出发、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的原则,也就是我们观察、分析和考察价值现象以及处处渗透着、弥漫着、纠缠着价值问题的社会生活及其历史变化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坚持这个方法论原则,是中国价值论研究的一个特点,也是我们的一个优点,中国的价值论研究之所以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较大的成就和产生较大的社会反响,并成为当代世界价值论研究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与这一点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

价值论登陆中国,中国现代价值论的兴起,至今已有二十多年了。在这二十多年的历程中,我们出版了上百本专著,发表了数千篇的文章,开展了数十个专题的研究,召开了数十次国际国内的专题会议,培养了相当数量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这些成果、这些人才,对于繁荣和发展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对于促进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起到了并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作为我国价值论研究队伍中的一名老兵,经历并见证了这整个的过程,我觉得其中有几件重要事情是值得记叙一下的。

第一件是组织《价值论译丛》。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价值论刚刚兴起,对价值的讨论成了热门话题,但当时我们对国外的研究情况了解普遍比较少,尤其是西方国家在现代价值论兴起后几十年内出版的著作和文章几乎都没有翻译过来,极大地限制了研究者的视野和研究工作的深入。为了改变这种局面,1988年,在李德顺主持下,我们组织了一批学者对国外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挑选和翻译,其中有前苏联著名学者图加林诺夫的《马克思主义中的价值论》、日本创价学会第一任会长牧口常三郎的《价值哲学》、美国芬德莱的《价值论伦理学》、英国拉蒙特的《价值判断》、史蒂文森的《事实与价值》和论文集《英美价值论文粹》等。这项工作原本是计划长期做下去的,可由于种种原因,只出版了两批,一些重要的但部头较大的论著还未来得及翻译,就搁浅了。尽管如此,这套丛书对于当时急需了解国外价值论研究状况的学界来说,真还是解了急、管了用的。

第二件是《价值学大辞典》的编撰和出版。进入90年代,国内的价值论研讨会已开过好几次,也形成了几个重要的研究中心地区,如北京、西安、武汉、上海等地,哪些人在搞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基本水平如何,彼此大致都已心中有数。当时许多人都感觉到,需要将这些年的研究成果,以某种形式集中地反映出来。在这种情况下,由李德顺牵头并任主编,以编译《价值论译丛》的人员为骨干和基本班底,组织启动了《价值学大辞典》的编撰工作。这部近250万字的大辞典在当时可算是一个大工程,领域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历史学、社会学、语言学、新闻学、心理学、教育学宗教学等几十个学科,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价值学理论,中外价值学研究的历史、理论观点、出版的著作等等,约5000个条目,参编人员二百多位,分别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十所高校和科研单位,可又一无经费、二无承办单位、三无确定的出版单位,全靠组织者的人望和参与者的学术自觉,其难度真是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从策划到完成,经历了近三年时间,终于于1995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时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的王颖先生,从组织《价值论译丛》到策划《价值学大辞典》,他都是积极的支持者。出这些学术性著作很可能是要赔钱的,但他坚定地认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要有自己的学术品牌,中国需要自己的价值论,哪怕赔钱这些书也得出。他的学术眼光和责任感确实很值得称道和学习。

第三件就是几套丛书的陆续出版。先是本文开头所说的《人生价值丛书》。这套丛书的作者大抵都是参与《价值学大辞典》编撰工作的。《人生价值丛书》不同于大辞典和学术专著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它力求通俗生动,以深刻的学理为底,但以活泼浅显的语言出之,因为它要面对的读者是广大青年群体,一定要具有可读性。这是我们一开始就很明确的。在价值论领域,成果以这种集群形式整体推出面世的,此应是第一次,具有开先河的意义。此后,2000年,江畅和冯平主编的《价值论与伦理学丛书》由湖北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年,袁贵仁主编的《价值与文化丛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两种丛书都有出版社和单位的持续稳定的支持,因此都是开放性、持续性的。与前三者相比,《实践价值丛书》一方面与《人生价值丛书》相同而与其他两套丛书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也属于一次性出版而非开放性、持续性的,就这一点说,它也可以看作是《人生价值丛书》的姊妹篇。另一方面,它与《人生价值丛书》不同而与后两套丛书相同的地方,在于它也属于理论研究型或学术探索型的专著,而非成果扩散性、普及性的读物。丛书的诸位作者大都是国内哲学界近年来比较活跃的新锐,知识结构比较新,视野比较开阔,思想也比较解放,相应的,他们写出的著作,前沿性和探索性也比较强。

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观念上、理论上的表现和反映。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都与价值问题有着内在而密切的联系,不懂得价值问题或者忽视、轻视价值问题的研究,缺乏一种合理的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在本学科的研究深度和研究水平上必然要受到严重限制。在某种意义上说,价值论研究就是一门“通学”,它需要拆除近代以来理论和学术研究中形成的许多人为的不合理的藩篱,广泛吸取各个学科的成果,使抽象的理论走向具体,更加逼近生活的真实和人的真实,同时它又为现代学术的合理整合、为建立哲学与各个学科的联盟、为构建理论与实践的合理结合和良性互动,提供了一条“通道”。《实践价值丛书》贯彻了这种从哲学价值论角度试图打通各个实践领域的自觉意识。我相信,它的出版,不仅对于我国的价值论研究是一个推动,而且对于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者了解价值问题、确立合理的价值观,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原载于《光明日报》,2005年7月19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