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既是个系统范畴,又是个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作为系统范畴,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丰满周全的结构性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过程性特征。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是发展的。因而“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变动,既是正常的,又是必需的。承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动性,亦即承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实际上是如何认

“马克思主义”既是个系统范畴,又是个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作为系统范畴,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丰满周全的结构性特征;“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持续发展的过程性特征。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结构性特征和过程性特征是分不开的,即结构是过程中的结构,过程是结构演进的过程,所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概念,仅仅知道它是系统范畴是不够的,还必须知道它也是历史范畴。而且相对于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理解而言,后者显得更深入、更要害、更接近马克思主义的特殊本质。把握“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的内涵和特征,对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建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马克思主义史的学科建设,更是具有特殊意义。如果不懂得“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凭什么去构建马克思主义史这门学科呢?

(一)“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变动性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反映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内涵当然就有历史的变动性,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还应该看到,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和传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拓展和深化,不仅不同时期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不同,而且同一时期的不同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不同。这些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观性差异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概念上,也必然具有历史的变动性。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的首创者和主创者,这是这一学说以“马克思”冠名的原因和根据。正如恩格斯所说:“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理所当然的。”[112]马克思主义创立于19世纪中叶,创立之后不久,马克思还健在人间时,“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就已经开始使用。由于当时欧洲的工人运动没有自己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指导,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根据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现实需要,批判继承前人优秀的思想成果,直接改造利用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文化遗产,创立起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由于马克思主义彻底的革命性和严谨的科学性,既经受住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猛烈攻击,也击败了普遍存在于工人运动中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泛滥,实现了与工人运动的普遍结合,首先在欧美各国造成了广泛影响,马克思及其“主义”也因而名扬天下。

“马克思主义”概念的使用和流行,既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影响,也表现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显然,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逐渐达到全面、逐渐得到加深、逐渐趋向“本真”的。这样的认识过程必然使“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内涵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而且可以想见,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必然也有“失真”甚至歪曲的可能。“马克思主义”概念最初就是出现在那些攻击、诬蔑马克思、恩格斯学说的著作中,其含意带有贬义。后来法国、俄国又有人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但他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仍然是歪曲了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当时马克思本人都不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按照恩格斯的话说,他们是“面目全非的‘马克思主义’”。[113]。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所以有人攻击马克思主义,也有人冒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正面而严肃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考茨基的著作中,这时考茨基还是一个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已经初步触及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具体表现在他用“经验科学”“特殊的社会观”“方法”等语词去阐释“马克思主义”。由于马克思主义无情批判旧世界的阶级性和革命性,也由于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影响工人运动的思想理论的科学性和战斗性,使它一旦产生影响就备受争议,所以“马克思主义”概念才刚刚使用的时候,就具有了不同甚至相反的内涵,就“面目全非”得连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也不承认自己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样的状况并没有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而消失,“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变动性伴随马克思主义历史始终。直至今天,除了那些假马克思主义者所用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外,还有那些未能掌握马克思主义真谛的“真马克思主义者”眼里的“马克思主义”,其直接的形式表现就是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定义。

把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一个过程作为根据去解释“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变动性,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在这里,“马克思主义”被当做“任人评说”的“认识客体”,所产生的结论无论正确与否,与马克思主义本身都没有关系。如此形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变动性取决于“评说”主体的主观因素,大体上应该有如下三个原因:一是处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二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会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三是站在不同的立场上会对马克思主义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撇开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主观眼界,那么造成“马克思主义”概念历史变动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不是一个凝固不变的理论体系,这是问题的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基于这个原因而导致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必然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这应该是导致“马克思主义”概念具有历史变动性的真正原因。我们讲“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是由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是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概念反映的是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水平和程度,既随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而变动,也随人们的认识朝着马克思主义“本真”不断接近而变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总是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的,只能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发展保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人们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都既是原来认识过的,又是因其发展须重新认识的。因而“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变动,既是正常的,又是必需的。尤其是面对那些“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如果停留在原来的观念上,往往是不可理解的,甚至怀疑它的马克思主义属性。看不见马克思主义的持续发展而狭隘理解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继承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剔除在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之外,实际上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变成教条、当做终极真理和永恒真理。承不承认“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变动性,亦即承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实际上是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发展的重要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变动性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给人们的直接印象就是其内涵和外延随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变动而变动。对于不断发展的事物,人们对它的认识总是历史地变动着的,关于它的概念就是“历史范畴”。“历史范畴”的本质内涵是变化发展,是对象演进过程在观念中的复现。“历史范畴”作为主观形式虽然要受认识主体主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归根结底取决于认识客体本身所具有的过程性。“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的必然性,不会因人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主观因素而改变,它取决于导致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各种物质的和意识的客观条件,归根结底是由马克思主义实践和反映这种实践的理论的过程性决定的。

1.“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的客观根据

马克思主义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无缘无故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亦即相关的社会历史条件,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的客观根据。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既有不可或缺的社会物质条件,也有不可或缺的以客观形式存在的社会意识条件。前者包括社会的物质生产、经济生活诸多因素,后者包括思想文化遗产、不时出现的科学认识成果等等。如果这些条件不充分具备、不足够成熟,马克思主义就不会产生或者不会发展。这些导致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无一不是以“过程”的姿态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无一不是动态中的静态,无一不是无限中的有限,无一不是暂时的存在。常变常新的社会历史条件既孕育又催生马克思主义,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新的社会因素纳入整个社会体系,让马克思主义在与其他社会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获得演进。马克思主义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在历史中发展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的客观根据。

2.“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的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认识、理论形态无疑是对人的实践活动的观念反映,亦即是对无产阶级及其人民群众变革社会、推动发展的社会实践的经验总结和理性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活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实践主体和被改造的对象相互作用的历史活动,在人民群众变革社会、推动发展的历史活动发生的同时,制约其活动的各种因素连同活动本身也都成为被实践主体认识的对象,马克思主义就是在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活动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认识。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作为变革社会、推动发展的历史活动,既是完成由客观规律规定、由特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形成和成熟而发生的历史任务,又是体现人民群众利益和愿望、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增长、经由主体自由抉择的价值活动,是既遵从真理原则又遵从价值原则、既合规律又合目的、总是朝着最新目标和最高标准前进的历史活动。马克思主义作为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观念反映,必然随其实践基础的发展而发展。实践发展到哪里,认识就发展到哪里,从内容上会不断拓宽加深,从水平上会不断前进上升,只有“最新的认识”而无“最后的认识”,因而马克思主义必然是复现其实践运动的历史观念,“马克思主义”概念也必然是历史的范畴。

3.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的“本体”原因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认识结晶的真理体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其实践基础决定的。尤其是它的阶级属性及其价值取向、它作为科学真理的最终判定等等,都只能以其实践基础为根本依据。但在这样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作为观念形态,它仍然有区别于现实物质活动的另一面。虽然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属性和价值取向是由其实践主体决定的,它的真理性是由其实践主体的活动去验证的,但它的思想内容,除了其实践主体的实践经验,还有建立在广泛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全部人类文化资源。尤其是人类优秀的哲学文化所提供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认识论基础,使马克思主义掌握了真理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认识规律。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变革人类优秀的哲学文化成果,实现了唯物论同辩证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结合,创立了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既是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成果,又是马克思、恩格斯用来认识资本主义社会、指导工人运动、总结工人运动实践经验、改造利用一切思想文化资源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没有这样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工人运动或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都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肤浅层次上;没有这样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也不能达到对自然、社会和思维本身,尤其是对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科学认识;同样,没有这样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就不能正确对待除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全部文化资源并实现对它们的改造利用。从总体上说,没有马克思、恩格斯这样的思想家、革命家以这样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工人运动乃至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不能自发地形成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创建并坚持了这样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才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部分。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工人运动乃至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经验和一切思想文化成果,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的理论系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使自己在与实践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中,在真理同谬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实现自我否定、辩证发展,不断充实丰富、拓展提升、与时俱进,逐渐成为丰满的系统、开放的系统、生动的系统、发展的系统。可见,马克思主义“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14],它从根本上规定了自己开放的本性和发展的本质,集中体现在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之中,决定着自己必然既是“历史的理论”,又是“理论的历史”,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的“本体”原因。

(三)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范畴的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范畴,既是我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论,又是我们以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正确对待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基本方法。

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凝固不变的还是不断演进的,这是能否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原则问题。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历来存在分歧,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变动性上,大体上存在两种相反的态度:一是以静止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不能理解“马克思主义”概念的历史变动性;二是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历史范畴。以静止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实际上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过程性。这种态度从认识论上讲,与人类早期不成熟的思想方法相联系,就是与神灵崇拜的宗教意识相适应的演绎性思维方式,即对神灵及其尘世代言人的迷信盲从,往往把宗教教义视为不证自明的金科玉律,只能忠实地奉行,无可置疑,一个字也不能改动,如果稍有改动,那就是“离经叛道”。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崇奉者、信仰者,沿袭这种宗教式的思维方式,无视客观条件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本和观点当做凝固不变的教条,作为区分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标准。所以恩格斯最早反对教条主义时就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15]在这里,恩格斯再明确不过地分辨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相反态度:一是把马克思主义视为凝固不变的教义、教条,二是把马克思主义视为研究新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反对把马克思主义神圣化、绝对化、凝固化,倡导马克思主义要创新、要发展的鲜明立场。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现成词句及其观点,而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发展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历史范畴,这是如何看待和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则问题。

第二,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范畴,就是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理论创新。既然“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的本质内涵是创新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正确反映,那就要求我们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必须抓住它的发展本质,才能领会它的真谛、掌握它的精神;同时要求我们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放在新的实践中去运用、去接受检验、去充实完善、去获得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从而获得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结合,既是理论的需要又是实践的需要;既是检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又是人民群众从事社会实践、实现自己奋斗目标的需要。一方面,马克思主义需要发展;另一方面,新的实践需要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范畴的实际作用,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在实践的检验中创新发展,就是强调实践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理论同实践“错位”,不能保持“动态”的统一或历史的统一,理论不能获得检验和发展的机会,实践也不能得到正确的指导。对实践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马克思主义,必须是随实践发展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实践创新必然带来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新机遇,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必然有利于开创实践的新局面。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范畴,就是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同实践在历史过程中的有机结合,以便实现具体的统一和历史的统一。

第三,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范畴,就是要克服教条主义,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教条主义的错误就是凝固地看待马克思主义,“以不变应万变”,以凝固的理论去框套变动的现实,必然破坏马克思主义指导同实践之间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严重地脱离实际。其表现是要么以陈旧的观念去限制实践的发展,要么以超越现实条件的空洞理论去要求实践的进程,其结果必然是理论不能适应实践的现实需求,实践得不到理论的恰当指导和有效支持,导致实践的困惑、盲目甚至误入歧途、遭受损失。正是针对教条主义凝固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错误,汲取教条主义危害事业发展的沉痛教训,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提高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本质的理解,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作为历史范畴的科学本性,在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又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既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这个历史范畴的本质内涵的科学理解、作为克服教条主义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对立物而形成的思想方法和实践方法,又是马克思主义者抵制教条主义的思想政治路线、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一次又一次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经验总结。教条主义是牵制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主要的思想倾向,迄今为止,它都与马克思主义历史相伴。虽然人们越来越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立场态度和方法原则越来越为马克思主义者所掌握,但各种改头换面的教条主义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伴随左右,所以,强调“马克思主义”是历史范畴,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指导,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