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实的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现实的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自在自然界向人化自然界的转化,即自然界向作为属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的转化,则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是通过工业生成的。所以,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主要地不是由人的自然存在物的特质所规定,而是由人的属人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实践创造的存在物的特质所决定的。人作为属人的、自为的和能动的存在物,必然意味着是“类的存在物”。

马克思站在辩证的唯物主义立场上,明确提出了自己对象化理论的“主体观”——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马克思从以下几方面做了论证:

首先,“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之为人,虽然不能完全等同或归结为一般的自然存在物,但人来自自然界,是整个自然存在物进化和发展序列中的最高形态上的一环,人的肉体和机体直接就是自然界进化的产物,它必须每时每刻地依靠自然界的别的存在物才能生存下去。因此,人和其他植物、动物一样,如果不同周围世界的自然存在物发生现实的对象性关系,那就根本不能存在,人必须在他自身之外有对象存在,他才能现实地存在。

因此,人是一种对象性的存在物。正如马克思指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是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人一方面赋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是作为禀赋和能力,作为情欲在他身上存在的;另一方面,作为自然的、有形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人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的情欲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在他之外存在着的;但这些对象是他的需要的对象;这是表现和证实他的本质力量所必要的、重要的对象。说人是有形体的、赋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这就等于说,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的本质、自己的生命表现的对象;或者等于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说一个东西是对象性的、自然的、感性的——这就等于说,在它之外有对象……”[15]换言之,人作为有肉体、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只有依靠……自然物——不管是表现为食物、燃料、衣着还是居室等等——才能生活……人靠自然界来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说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不可分离,这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己本身不可分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6]

因此,人是一种在自身之外必须有感性的自然存在物作为维持和表现自己生命的对象性的存在物。

其次,人作为现实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也是由人的“属人”物质所决定的。马克思说:“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他还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如果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着重讲的是人不得不被自然外界对象所规定,人无论如何离不开自身之外的自然对象,即人的“受动性”的话,那么,人作为属人的自然存在物则着重揭示了人的“为己性”、“自为性”的“能动性”的特质。也就是说,人如果仅仅是自然存在物,他就和其他自然物、动植物完全一样,只能消极被动地适应周围的自然对象,同身外之物只能发生自在的、本能的对象性关系。

因此,马克思在指出人是自然存在物的同时,也明确指出:“人是有生命力的、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能动的自然物。”对人来说,身外对象的自然存在物并不是直接地、现成地、完全地能满足人的需要的,而人自身的自然器官和机能事实上并不完全是由自然界所直接提供的,它同时也是由于人自己的社会历史活动才成为属人的自然存在物的。“正像属人的对象不是在自然界中直接呈现出来的那个样子的自然对象一样,人的感觉,就它作为对象而直接存在着的那个样子而言,也不是属人的感性、属人的对象性。无论是作为客体的自然界,还是作为主体的自然界,都不是现成地直接呈现在属人的存在物面前的。”[17]这就是说,人的自然机体和人身外的现实的自然界,并不是作为现成的属人存在物直接和自动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它们都是人们自己实践创造的产物。

在枟手稿枠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一节中,马克思详细地阐述了属人的机能、感官的感觉、人的本质力量,即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呈现和存在的“人类性”,“都只是由于相应的对象的存在,由于存在着人化了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而自在自然界向人化自然界的转化,即自然界向作为属人的现实的自然界的转化,则是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是通过工业生成的。正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自然界才成为“属人的效用”,人才和周围世界发生真正的属人的对象性关系。“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18]

因此,人不仅和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样,必然地要同周围事物发生对象性的关系,而且人作为属人的自然存在物,还必然地要通过自己的实践的创造活动和观念的认识活动,才能现实地占有外界客观世界和人的自身世界,才能创造出适合于自己生存的属人的自身和外界对象—即人的世界。因而人必须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同世界的对象性关系,能动地把外界事物和自身作为活动的对象,同时又必须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和理想目的现实地对象化,通过自己的活动有意识地塑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从而创造出新质态的对象性关系。所以,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主要地不是由人的自然存在物的特质所规定,而是由人的属人的、有意识的、能动的、实践创造的存在物的特质所决定的。正因为如此,人同世界的对象性关系,既不同于一般自然存在物之间的自在的对象性关系,也不同于动物对外部世界的本能的对象性关系,而有着自己特殊的本质特性。

这就是:人同世界的对象性关系是自为的、能动的、实践的对象性关系,人是实际活动着的主体,外界对象是人的活动的客体。这种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是人所特有的。正是在自为、自觉的主体和客体的对象性关系的意义上,马克思指出:“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19]

再次,人作为对象性的存在物也是由人的“类”的特质所决定的。人作为属人的、自为的和能动的存在物,必然意味着是“类的存在物”。所谓“人是类的存在物,这不仅是说,人无论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把类——既把自己本身的类,也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是说(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己本身当作现有的、活生生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社会性(即“类”)是人的重要本质和力量之一,也是人类存在、活动和掌握客体对象的基本前提之一。离开了类、社会而孤零零的、离群索居的现实人,是根本不存在的。正是在社会中借助于社会的力量,人才作为人而现实地生存和活动着。

因此,社会性、类性既是人同世界产生主客体对象性关系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也是这种对象性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马克思说,“人的第一个对象,即人”,对人说来,“他自己的感性,只有通过另一个人,才对他本身说来作为人的感性存在着”。人有自为性和主体性意识,因而他能认识自我、占有自我和实现自我。这样,他必然要产生同自身(把自身作为客体、对象)的关系,但“人同自己本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同其他人的关系,才对他说来成为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人的本质力量和人的属人的器官及机能,也是以往全部社会历史的产物。不仅如此,人同身外之物的对象性关系,也只有通过社会的类的形态和力量,通过以他人为对象,才是可能和现实的。因为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的需要,仅凭个体的力量是根本无法同外界强大无比的自然力量相抗衡的,因而个人无法现实地改造客观世界并创造出适应于自己需要的客体对象。为此,人们只有通过联合的力量、历史积聚的力量和相互补益的力量,才能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

因此,人“是作为类的活动的人的活动和作为类的本质力量的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分工和交换等)而存在和活动的;自然界的属人本质——即自在自然向为我自然、属人自然的转化,只有对社会的人才是可能的,人们的一切生活活动、生产活动及其“成果的享受,无论就其内容或就其存在方式来说,都具有社会的性质”[20]

因此,现实人必须具有类的意识、类的需要、类的本质、类的力量和类的活动,而人的类的特性必然意味着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属人的主客体之间的对象性关系又必然是以社会性为介质、为纽带的。

可见,“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这一命题包含着极为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它在马克思的对象化理论中占有基础性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