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前提

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唯物主义前提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马克思称自己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必然要求把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以及唯物主义学说,锤炼成具有实践创造、能动变革的活力和品性的哲学,从而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哲学也不例外。

就其实质而言,哲学主要是以人和世界的总体性关系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无疑,随着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的现实生成和展开,哲学当然也要思考和探寻人之外的客观世界。然而,严格地说,哲学是既站在人的立场上来审视人之外的“世界”,又站在人之外的世界的立场上来审视“人”,亦即是从现实的人和现实世界的相关性角度来把握“人”与“世界”及其关系的。这是哲学把握自己对象所特有的方式,也是哲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点之一。因此,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它是一种人的世界观,而不是超人的宇宙观

追源究本、寻根究底,这是哲学理性思维的内在本性之一。马克思哲学作为一种科学而完整的世界观,它当然也要探讨和回答人及人周围现实世界的起源性问题。这就使得马克思的哲学,首先是一种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物质世界的本源性的唯物主义学说。但是,马克思的哲学唯物主义,不是直观的、形而上学的旧的唯物主义,而是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合理形态的新的唯物主义。因此,在从哲学角度把握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同一般的唯物主义学说,既有共同的地方,同时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毫无疑问,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确定不移地肯定了自然界对于人类、人类社会存在的先在性和优先性的本源地位。马克思哲学不但承认自然界的先在性地位,而且还明确无误地确认,在人类一切活动的视野之外,还存在着无穷无尽的物质世界。在马克思的哲学看来,无论是尚未同人发生现实对象性关系的外部世界,还是已经被人改变、塑造过的周围现实的属人世界,它们对人来说,都具有某种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独立性和实在性。因此,马克思哲学在理解和把握人同现实世界的基本关系以及人的实践活动等问题上,显然是坚持和遵循着唯物主义的基本前提的。

事实也是这样。马克思在创立自己新的哲学世界观之初(主要在1843年至1846年前后),就曾一再重申自然界的先在性、外部世界的客观性,从而使自己的哲学世界观牢牢地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坚实基础上。在马克思看来,自然世界、物质世界的先在性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常识,“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2],无疑是人类产生和存在的前提;离开了先于人类和至今还尚未成为人的活动对象的外在自然界,人就无从产生和无法生存;“没有自然界,没有外部的感性世界,劳动者就什么也不能创造”[3];没有外部世界的客观存在,人和世界的关系也就无从谈起。马克思还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4]

如果说,有自然生命的人的存在以及人与自然世界发生的关系是“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的话,那么,它们同样也应该是哲学逻辑思维的第一个前提。因为,人和世界的存在及其整体性关系,正是哲学所关注、沉思和把握的基本问题。

因此,马克思毫不怀疑自然界和外部世界对人来说的先在性和客观性这一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的合理性。但是,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并没有停留和满足于一般唯物主义的水平上,而是创立了一种与旧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本质区别的、更为合理的、更有特色的新形态的唯物主义。所以,马克思称自己的唯物主义是一种“新唯物主义”、“现代唯物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本质特性,正如我们下面所要论述的,就在于它用人的实践活动的观点去审视现实的人和人周围的现实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现实关系。这里,马克思所说的“人”,是指与他自身周围的属人的感性世界相关联的实践活动着的“人”;马克思所说的“世界”,主要是指与实践活动着的人相关联的属人的感性世界;而马克思所说的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是指现实的人同现实世界即主体和客体之间彼此相关联的对象性关系。

因此,马克思哲学世界观所关注和涵盖的主要重心,显然同直观的旧唯物主义有原则的区别,它业已转移到了这个人同世界相互关联、相互统一、相互融合着的感性的现实世界。这是一个同现实人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人的世界”。

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重心所以立足于这个属人的现实世界,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决定的。首先,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已经确立了自然先在性的基本原理。例如,人来自动物界、自然界,物质世界先于观念世界,存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等基本原理,旧唯物主义哲学早已提出来了。费尔巴哈就曾指出过:“思维与存在的真正关系只是这样的:存在是主词,思维是宾词。思维是从存在而来的,然而存在并不来自思维。存在是从自身、通过自身而来的——存在只能为存在所产生。”[5]费尔巴哈以及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先驱们已经“为真正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因而马克思没有必要再去重复这些基本原则,把存在对思维、自然对人、外部世界对观念世界的先在性、第一性问题作为主题来研究,需要的是应如何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各个领域,立足于发展和完善唯物主义,立足于回答现实时代所提出的新课题。其次,马克思不是一个埋头在书斋里苦思冥想、自我静观的“思辨哲学家”和现实生活的“注释家”、“歌唱家”,而是一个具有崇高理想的、为人类伟大事业而献身的思想家,是立志于为无产阶级及劳苦大众变革现存世界和建设新的理想世界而服务的实践家。

马克思的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必然要求把自己的哲学世界观以及唯物主义学说,锤炼成具有实践创造、能动变革的活力和品性的哲学,从而成为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显然,要承担起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那些仅仅主要以不同方式解释世界的唯心主义哲学和旧的唯物主义哲学,是根本不能胜任的。因此,马克思不得不去创立一种以革命的、批判的实践活动为轴心,以现实的人及周围现实世界为重心,以对人和世界及其关系的实践性掌握为特征,以改造旧世界和建设新世界为目标的崭新的哲学学说。

然而,马克思的新的哲学世界观并不抛弃和违背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相反,它是以承认自然界和外部世界对人及其全部活动的先在性、独立性为其基本前提的;正是在坚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马克思的哲学世界观才赋予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和崭新的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