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世界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世界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但并不是哲学发展的终结。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极大影响。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当代世界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开放、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人类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但并不是哲学发展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对于各种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而实践和科学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也要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从来都反对把自己的理论看作是封闭的终极真理体系,并以此反复告诫后来者。恩格斯说:“包罗万象的、最终完成的关于自然和历史的认识的体系,是和辩证思维的基本规律相矛盾的;但是这决不排斥,反而肯定,对整个外部世界的有系统的认识是可以一代一代地得到巨大进展的。”[16]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总结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经验,概括科学发展的新成果,来检验、校正、充实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他们在政治经济学、社会历史学、自然科学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更加深化和完善,成为博大精深的新世界观和方法论学说。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自然辩证法》、《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就是这一发展过程中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伟大成果。

100多年以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世界观,通过无数马克思主义者和亿万人民的实践,不断得到传播,并“一代一代地得到巨大进展”。19世纪后半叶,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战友和学生如狄兹根、考茨基、梅林、拉法格、拉布里奥拉、普列汉诺夫等人,对于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相结合,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列宁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概括新的历史经验和科学的新成就,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人民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对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际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克服种种困难,终于使中国的经济生活初步达到小康水平。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有力地向前推进了一步。于2002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会议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会议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并将它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六大的精髓是: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立足于唯物史观,向世人昭示: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认真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要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党的十六大精神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高度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高度统一,总结过去与规划未来的高度统一,立足国情与面向世界的高度统一,不仅对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它与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解放事业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一个开放、发展的学说,能够不断从实践和科学中吸取营养,充实新世界理论内容,同时校正、补充原有的理论,淘汰个别过时的观点。因此,我们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它的具体内容。当代社会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和哲学的发展都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成果和新问题,这一方面向我们提出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要求,同时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技革命

马克思主义历来重视自然科学,重视自然科学对社会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巨大作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中的每一新发现都感到由衷的喜悦,认为自然科学和工业的进步是真正推动哲学前进的力量。如果说以往的哲学家往往是不自觉地被自然科学和工业的进步推向前进,那么,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看作是“历史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现代科技革命是包括科学和技术这两方面的创新。现代科学革命的主要内容包括: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创立,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建立,高分子物理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材料科学的产生等。现代技术主要指电子技术原子技术、分子设计技术、材料合成技术、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电子计算机技术、海洋工程、激光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军事、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等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

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给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极大影响。第一,现代科技革命在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使得人类对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活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宇宙观。例如,射电望远镜的发明和使用,使人们对宏观宇宙的观察可达到200亿光年以上。物质结构理论,特别是夸克禁闭理论,使人们对微观宇宙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第二,现代科技革命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证明、充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基本原理。例如:爱因斯坦相对论以确凿的科学事实揭示了物质和运动与时间空间的不可分割性,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又如现代系统科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原理。再如电脑科学和现代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充实了意识的本质和能动作用的原理。第三,现代科技革命提出的许多新的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步和发展。如宇宙的起源和演化问题,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提出的伦理问题,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所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等等,都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在这种研究和探索过程中,推动和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着现代科技革命的挑战。它必须对现代科技发展所提出的问题作出新的哲学概括,否则就将落后于时代,失去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资格。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后,近代西方传统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逐渐演化,成为现代西方哲学。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的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现代西方哲学是两种根本性质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但是,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各方面交流的加强,它们之间又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联系,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的本质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阶级属性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而奋斗的思想武器;而现代西方哲学从主流、总体上来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适应资产阶级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第二,理论实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立足于实践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无论其怎样自称是超越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或者回避对世界本原问题的回答,但是透过它们对各种哲学问题的具体论述,总会发现隐藏在深处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实质。第三,社会作用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自己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使现实世界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因此,它十分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统一。现代西方哲学除了一些直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利益服务的派别以外,有不少流派长期远离社会现实,专门研究一些细小的纯学术问题,使哲学仅仅成为供少数学者参与的专业化的特殊理论性活动。因此,这些流派对社会的实际作用极其有限,存在的时间也很短暂。第四,发展形态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既能保持其基本原理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又具有强大的自我更新能力,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自身。现代西方哲学由于对一些最基本的哲学问题持否定或回避的态度,因而在具体问题上往往以一种片面性代替另一种片面性,派别林立,形态多变,缺乏理论上的稳定性、一贯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差异,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无视现代西方哲学的存在,或者对它采取简单的否定、排斥的态度。恰恰相反,我们不仅要正视它的存在,而且要对它进行研究,克服其消极的影响,吸收其有价值的成分,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因为:第一,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有助于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特定的经济政治条件的产物,而且是在同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不研究现代西方哲学,就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能有力地驳斥和回击它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攻击。第二,研究现代西方哲学,有利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主要靠实践和科学的推动,同时也是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结果。列宁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17]现代西方哲学是现代西方经济、政治状况、自然科学发展和理论思维的反映。它虽然总的来说倾向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但在局部问题上有时包含着合理的因素,例如现代西方哲学关于相对性和主体性的探讨,对于我们深入研究绝对和相对、客观性和主体性的辩证关系,就有一定意义。在有些问题上,它们的结论是不正确的,但问题本身的提出却具有积极意义。例如对个人情绪、感受、心理、意志的研究,关于各门科学共同方法论的探讨,对数学和自然科学成果的吸取,对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的矛盾的研究等等,这些也同样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该加以研究的重要课题。现代西方哲学还开辟了一些哲学研究的新领域。例如,为了研究认识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它们对语言的意义使用和形式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语义学、语用学、语形学等新学科。这对于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新问题,也有一定启迪作用。

总之,当今社会是开放的、普遍联系的社会,马克思主义不同现代西方哲学发生联系是不可能的。我们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凭现代西方哲学冲击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也不能采取简单的排斥态度,拒之于国门之外,而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现代西方哲学进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8]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命运,已经同中国的前途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逐步认识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现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仍然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也需要概括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二者的结合,既是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保证,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繁荣和发展的保证。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需要,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已被自觉地确认为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当代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和道路的选择,始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其灵魂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生机勃勃的局面,不仅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显示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巨大威力。因此,任何真正热爱祖国、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人,都应该自觉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为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也提出了许多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回答的新问题。例如,邓小平理论在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所展开的一系列问题;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建设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执政党的问题;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历史事件,于是,科学社会主义还是不是真理以及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还是不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过程中怎样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怎样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的问题;如何认识在和平与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认识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等等。此外,当今世界出现了一系列全球性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全人类当前和长远利益。诸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资源问题、禁毒斗争、反暴力反恐怖活动以及世界的未来发展和人类未来前景等问题。显然,要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仅仅停留在过去已有的基本原理上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这些原理完全正确,也需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经验进一步深化和充实,增添适合于目前时代特征的新内容、新结论。这就需要马克思主义者进行大量艰苦的创造性的理论工作。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解决,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充实和发展。

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坚持发展马克思主义所必需的。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有论述,但把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坚持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上升到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高度,上升到党的指导思想的高度,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要立足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相协调的发展,是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经过长期的努力,不断使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向党的最终目标前进。忘记远大理想就会脱离实际。“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鲜明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同时又为在锲而不舍的努力中不断朝着实现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和最终目标胜利前进指明了现实途径。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紧密结合新的实践,提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这些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不从书本、概念和抽象的原则出发,而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刻总结实践创造的新鲜经验并上升到理论,在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卓有成效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告诉我们: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最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脱离了人民群众的实践,理论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就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感召力、对实践发挥指导作用。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4页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1页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23页

[4]列宁.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3页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页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2页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51页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5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67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4页

[17]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