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自觉的实然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自觉的实然

时间:2022-1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07年10月15日召开党的十七大,胡锦涛在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的研究缺乏哲学的自觉性,鲜有的几篇成果多数又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以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论述那些和现实生活问题关联不大的话题,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自觉的实然

自2007年10月15日召开党的十七大,胡锦涛会议上明确提出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日渐成为学术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此后,相关学者对这一话题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讨和研究,并取得了不少重大学术成果,有力地促进和推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和深化,然而正如王恒兵所言:“就其研究深度和广度而言,该项目的研究在我国目前还尚处于初期阶段,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5]同时,他的研究成果还表明,“截至2010年8月,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献有22万多篇,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献有1万多篇,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献只有982篇,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文献仅有500多篇,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专著还没有问世。”[6]而从哲学自觉角度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从哲学自觉的主客体方面的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的研究缺乏哲学的自觉性,鲜有的几篇成果多数又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以高度抽象化的语言论述那些和现实生活问题关联不大的话题,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笔者认为我们既不能喊口号式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看作远大的理想,一面提倡理论的现实化和通俗化,另一面又用抽象和概括式的表达方式阐述这一理论,同时我们也不能仅仅站在政策制定者或者理论宣传和推广者的角度阐述理论的理想路径,相反笔者认为,我们应该首先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充分吸收其他研究领域的学者的理论成就和学术威望,着眼于普通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7]

针对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哲学自觉的研究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对哲学神秘化的理解,使得哲学难以走向大众化。一方面哲学确实有抽象的思辨的形而上学的内容,使得对哲学的理解需要一定的理论积淀,另一方面哲学工作者抽象化的哲学表达使得哲学失去了文字的生动性和对广大群众的吸引力。第二,缺乏对现实生活,尤其和广大群众切身相关的现实问题的关注。不少哲学学者或专家对哲学问题的研究和解答都是通过文献的阅读和自己的苦思冥想得来的,缺乏对现实动向的密切把握,不能很好地解答群众热切关注的问题,因而也就不能很好地为广大群众所关注和理解。第三,不同领域的哲学研究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褒贬不一的学术思想影响了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加之我国坚持改革开放的发展原则,不同文化氛围的思想不断涌入,冲击了群众对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和把握。第四,政治化的理论宣传。理论一经贴上政治和权力的标签,就有一种强制的意味,而群众对他的理解也就多了一份排斥和误解。第五,缺乏必要和连续的哲学自觉和使哲学大众化的勇气。艾思奇先生的《大众哲学》之后鲜有为广大群众而写作的哲学书籍,多数则是用抽象的理论阐述和解说艾先生的理论及其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