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德麟教授2005年出版的《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一书正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推出的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与理论的力作。该书出版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共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典范之作。《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一书内容广泛,文字平实,思想深邃。

哲学致思与现实反思并济·立人与立德齐驱——读《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

黎庶乐

自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来,哲学的现实化与现实的哲学化实现了真正的接轨。这一点可以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巨大成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中得到证明。但是,哲学的现实化与现实的哲学化的双向互动并不会因过去的成功而止步不前,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这样一个新的历史背景下,这种双向互动显得尤为迫切。因此,如何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进一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个异常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说,在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标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如何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和经验教训,继往开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进一步推向前进,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

陶德麟教授2005年出版的《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一书正是在上述时代背景下推出的一部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实践与理论的力作。该书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一百年来的历史经验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总结,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提出了真知灼见。该书出版后,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迅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共鸣,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向着更高水平发展,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典范之作。

《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一书内容广泛,文字平实,思想深邃。笔者能力有限,难以全面深刻地提炼出该书思想的精髓。这里仅谈谈笔者学习阅读该书时所萌发的关于陶德麟教授治学的感想及其几个重要哲学问题对自己的启发,与学界各位同仁共享,不足之处尚请大家包涵和指正。

一、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

陶德麟教授始终强调哲学探索的艰辛,要求我们必须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学风,切切实实地分析和思考问题。在爱智的同时秉承中国哲学的优秀传统,即把哲学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结合起来。笔者认为其观点正好切中今天学术界的要害。当代社会物欲之流横行,精神满足难以与物质利益并行,反映在学术上就是学风浮躁。何况在哲学上搞“假、大、空”更加容易,如“用一大堆抄来的或生造的语词来‘讲’自己也没有搞清楚的问题,用空话把问题的症结蒙混过去”(322)。更有甚者,还有人把学术与个人权力、私欲紧紧捆在一起,以此牟利。可见,哲学学风之不正贻害无穷。

与学风相关的是文风。语言表达本是一个文风的问题,谈到文风似乎与个人喜好和风格有关。细想起来也不尽如是。以简洁晓畅的语言讲清复杂的道理当然要比用晦涩的语言困难得多,因为这需要很深厚的文字功底,没有经历千锤百炼恐怕难以达到。相反,一些佶屈聱牙、冗长晦涩的表达似乎易于吸引眼球,并且由于不知所云而更易于受到追捧。但问题在于文章乃至著作不是自我观赏,而是要与读者实现交流,晦涩的语言就不利于展开争鸣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文章“不但藏之内廷,还颁之文风颇盛之处,使天下士子阅读”。更重要的是,晦涩的语言表达容易一鸣惊人,由此自成一派。这样的文风显然是学风浮躁的表现,并且反过来影响后者。中国的学者写文章首先面向的是人民大众,还是用中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为好,以避免浮夸之辞。

二、明辨语词是学术讨论的基础

乍一看,讨论语词之辨似乎与学术宏旨无关,甚至不屑为人一顾。但是,当我们环顾当下学术争论时,明辨语词就变得重要了。凡做学问前,都必须先有明晰的语词,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有细密的论证。陶德麟教授在书中谈到的是语词之争还是实质之争,对今天学术的一些假争论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时下学术界有不少的争论都是一些看来激烈非凡,其实无关宏旨的争论。这有好几种情况,主要包括:第一,脱离文本和具体语境抓住一个语词争论一番。比如,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那段经典句子的解读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被抽象地理解的,自为的,被确定为与人分隔开来的自然界,对人来说也是无。”(323)这一个“无”字惹来了不少的争论。有人认为“无”是指自然界不存在,有人说“无”是指自然界是存在但没有意义,不一而足。事实上要正确解读马克思这段文字就需要我们回到马克思的整个文本及其思想中去。脱离了文本的历史语境,不论作何种努力的解读都不过是天马行空的想象。第二,抓住同一个语词的不同含义自说自话,全然不顾理论上的内在联系。如对“彻底认识世界”一语的理解。“第一种含义是指人的头脑如实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第二种含义是指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认识无遗。”(324)这里可以看到,我们要对“彻底认识世界”作出判断,必须先澄清自己是在哪个意义上使用这个语词,否则任何对“彻底认识世界”一语的争论都是纯粹的语词之争。第三,创造不为人知的新语词独赏“这边风景”。学术界现在时时泛起创新的呼声,但何谓创新,需要有所考据。创新大概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内容创新,这一点最困难;其二是形式创新,主要指叙述形式的创新;其三是语词自身的创新,这相对要容易些,不过甚有哗众取宠之嫌,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陶德麟教授指出,如果新语词不过是增加了一个同义词,那么这种增加非但没有使理论的深度得到相应的增加,反而使需要解释的名词增加了一倍。

事实上,“命题的意义与组成命题的语词的含义有关。语词相同而含义不同,则命题的意义不同”(325)。这就是说“语词与语词所指称的对象的关系完全是约定的,并无非如此不可的必然性”(326)。陶德麟教授认为这并不是说一切语词之争都是无谓之举,只是有感于语词之争与实质之争的混乱致使学术界浪费了太多的时间,从而使一些真正需要争论的问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三、现实呼唤哲学:从真理标准讨论到社会主义建设

文化大革命”之所以发生,其重要的思想原因是以“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为思想路线。显然,这严重地背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颠倒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然而令人痛心疾首的是,“四人帮”刚倒台,两个“凡是”又隆重登场了,使得灾难深重的中国仍然难以拨开云雾见青天。两个“凡是”实质上是在真理问题上以权力标准和语录标准代替实践标准。在这样的判断标准下,中国只能沿着老路走下去,灾难将会继续,中华民族的命运将不堪设想。此时,现实对哲学的呼声日益高涨,因为哲学已经与国家兴亡、民族枯荣和人民祸福紧紧地联结在一起。陶德麟教授当年就积极地参加了摧毁两个“凡是”精神枷锁的理论斗争,并且在不久迎来的真理标准大讨论中发表了一系列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章。这包括:《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逻辑证明与真理标准》、《认识的对象是真理的标准吗?》、《百家争鸣与“两家争鸣”》和《不能用专政的办法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等。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在今天看来已经为人所熟知的命题,在那个年代要被理解却是困难重重的。当时,虽然陶德麟教授受到重重阻挠,但他仍然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为混乱不堪的思想局面清除障碍。然而,要真正论证清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为人们的思想存在各种分歧,只有对各种错误思想做具体和全面的分析才能以理服人。陶德麟教授首先对“真理”与“标准”两个概念作了明确的界定,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假争论。然后,他对实践标准之外另立真理标准的可能性一一作了分析。这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二是认识对象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三是逻辑证明是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需要充分考虑到每一个方面所包含的各种说法和可能性。陶德麟教授以严谨的论证和活生生的例子细心地对各种情况逐一剖析,深入浅出地论证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并且回答了各种诘难。陶德麟教授在谈到真理标准讨论会的前前后后时,曾语重心长地感叹道:“哲学是精神世界的花朵,是理论形态的东西。它对实际生活起作用的方式全在于以理服人,别无他法。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靠强制是完全无效的。要使哲学有说服力,就必须有严密的论证。当然首先要立其大者,但小处也要力求站稳。一个概念的疏忽,一个表述的失当,有时可以动摇全部论点的根基。”(327)

清除思想障碍后的中国开始腾飞,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摆在我们眼前。从那时起,陶德麟教授自觉地把研究重点放在了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上来,以实际行动再一次响亮地回应了现实的呼唤。除了关注现阶段的道德原则如何适应经济改革、如何看待人道主义、如何贯彻“双百方针”等问题外,最具影响力的是他对从实践标准到生产力标准的理论问题作了一次十分清晰的梳理,回答了当时存在争议的重大问题。陶德麟教授区分了认识的真假问题与实践的合理性问题。他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生产力则是检验实践合理性的标准,二者是不同性质、不同论域的问题,所以二者回答的并非同一个问题。那种认为解决了认识真理性问题也就等于解决了实践合理性问题的观点实质上是一种误解。因为“以某一真理性的认识为依据是可以设计出不同的实践方案的。这里有极大的选择性”(328)。由此,我们进行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正需要我们以生产力标准来衡量。在整个论证和举例说明中,陶德麟教授还就生产力标准与经济效益、精神生产、现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道德原则等多个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从而从根本上使生产力标准作为为社会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的最基础理论扫清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障碍。

四、哲学把握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哲学展望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由理论变成现实,这不仅是现实对哲学的呼唤,更是哲学对现实的把握。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它在创造了一个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同时也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陶德麟教授认为,今天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虽然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来看,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所不足,在一些非细节的问题上还有不少分歧。他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课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一些前提性问题的研究中需要加以认真对待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合法性”问题。它实际上包括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两大问题(329)。尽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是一个事实,但这两大问题在许多人心目中并没有真正解决。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的论点是存在的,否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的论点也是存在的。因此,弄清楚这一前提性的问题还是异常重要的。其次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规律问题的研究,要从实际材料出发总结经验,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陶德麟教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对前提性问题的理解中所存在的歧异必然造成方法论上的歧异。这主要表现在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含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何以可能的理解上。全面而深入地把握这些基础性问题实际上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能真正地说中国话,并且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具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渗入民族灵魂和血肉的东西,它必须与本民族固有的哲学传统融合,才可能为本民族所接受、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这种看似与中国传统哲学水火不容的哲学居然能在中国土壤里存活生长,就因为这两者之间在很深的层次上有可以契合之处。在这一点上,毛泽东可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结合的集大成者。他明确地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330)

在今天这个以和平为主题的时代里,理论与思想的交锋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激烈。全球化向我们打开了一个多元空间,各种文化犹如网络般纵横交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化与民族化的征途中,多元文化的交会带给我们马克思主义者更多的思考,也向我们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必须具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必须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立场上更好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正如陶德麟教授指出的那样,中国“原有的哲学状况需要有新的提升。大量传入的西方哲学较多地进入了中国(也还需要鉴别、理解和消化)……中国哲学又一次经受国际哲学大潮的冲击,其意义是积极的,因为它可以克服中国哲学近几十年相对封闭的弱点。一个民族的哲学如果不在世界文明发展的大道上前进,只能走向褊狭和枯萎;当然,这种精神产品如果失去了民族的特色,也不可能对世界文明的宝库做出贡献”(331)

《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一书不仅表达了陶德麟教授哲学致思与现实反思的心路历程,而且表现了他为人为学、立人立德的态度与情怀。爱智求真与忧国忧民的统一是他一生为之神往的箴言。陶德麟教授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事业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功绩,他的理论和思想必然成为后人继续前进的不竭动力。

笔者有幸在陶德麟教授门下学习已经快两年了,他的治学与为人时时让我们这些学生十分感动。在学术上,他治学十分严谨,对待学问异常地认真,时常反复多次地思考和论证问题,即使他的工作再忙也绝不草草了事。他时常自称只是一个平庸的乘桴者,对哲学的贡献不过是激起了几点浪花。他总是以谦逊的态度聆听学生的想法,在严格要求打好理论功底的同时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地选择研究方向。对于学生的文章,他看得十分仔细,有时甚至逐字逐句地进行(删)修改。在生活上,陶德麟教授很关心学生,时常亲切地询问学生的家庭和学习情况。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竭尽全力地帮助和支持。他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但为人却总是那样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他不仅是我们学业上的导师和老师,也是我们生活上的亲人和长者。

寥寥几千字的短文实在无法全面展现陶德麟教授《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一书中的深邃哲学思想及其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在恩师八十大寿即将来临之际,希望这篇短文能聊表学生的一点心意。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注释】

(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3页。

(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83~702页。

(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0页。

(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3页。

(5)《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3~1044页。

(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4页。

(7)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87页。

(8)金岳霖:《知识论》,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51~952页。

(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7页。

(11)王路:《真的追求》,三联书店1999年版。

(12)康德:《逻辑学讲义》,许景行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44页。

(1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2~163页。

(14)参见《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3~165页。

(15)亚里士多德:《解释篇》19a36。

(1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1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1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1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9页。

(20)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69页。

(21)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22)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77页。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4)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685页。

(25)陶德麟、汪信砚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论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5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2页。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1页。

(29)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962~963页。

(30)张汝伦:《解释学在二十世纪》,《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31)陶德麟:《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哲学动态》1999年第7期。

(3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15~816页。

(33)参阅陶德麟:《关于真理标准的几个问题》,《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陶德麟先生在文中一开始便明确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过多次明确论述的,本来大家都很熟悉”。

(34)参阅《陶德麟:穿越丛林的响箭》,《楚天都市报》2008年1月9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之一:《凝思》。

(35)参阅《陶德麟:穿越丛林的响箭》,《楚天都市报》2008年1月9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之一:《凝思》。

(36)参阅《陶德麟:穿越丛林的响箭》,《楚天都市报》2008年1月9日《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系列报道之一:《凝思》。

(37)陶德麟:《关于“矛盾同一性”的一点意见——评罗森塔尔、尤金著〈简明哲学辞典〉“同一性”条目释文》,《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38)罗森塔尔(1906—1975)历任苏联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辩证唯物主义研究室主任、苏联《文学批评》副主编,曾获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功勋科学家称号,时任苏联《哲学问题》杂志副主编(1953—1958)。尤金(1898—1968),历任苏联红色教授学院院长、国家出版总局局长、《苏联书籍》杂志主编、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时任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1953—1959)。

(39)参阅王若水:《毛泽东时代的两桩哲学公案》,《炎黄春秋》1999年第11期。

(40)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42页。

(41)恩格斯:《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7页。

(42)列宁:《共产主义》,《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43)日丹诺夫:《苏联哲学问题:日丹诺夫在亚历山大洛夫著〈西欧哲学史〉讨论会上的发言》,李立三译,华东新华书店1949年版,第4~5页。

(44)洪潜等:《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页。

(45)洪潜等:《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

(46)洪潜等:《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47)洪潜等:《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页。

(48)贺麟、陈修斋:《为什么要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见段德智编:《陈修斋先生纪念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页。

(49)贺麟、陈修斋:《为什么要有宣传唯心主义的自由?》,见段德智编:《陈修斋先生纪念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50)陈修斋:《对唯心主义哲学的估价问题》,见《陈修斋先生纪念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51)陈修斋:《对唯心主义哲学的估价问题》,见《陈修斋先生纪念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52)段德智编:《陈修斋论哲学与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二”第5页。

(53)段德智编:《陈修斋论哲学与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一”第1页。

(54)段德智编:《陈修斋论哲学与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一”第1页。

(55)陈修斋:《关于哲学本性问题的思考》,见段德智编:《陈修斋先生纪念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页。

(56)段德智编:《陈修斋论哲学与哲学史》,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序一”第1页。

(57)王太庆:《怀念我爱智的挚友陈修斋兄》,见段德智编:《陈修斋先生纪念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58)王太庆:《怀念我爱智的挚友陈修斋兄》,见段德智编:《陈修斋先生纪念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04页。

(59)《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9页。

(60)《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8~259页。

(6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15页。

(6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74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3页。

(64)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页。

(65)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5页。

(66)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67)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68)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页。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59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63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1013页。

(72)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73)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74)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3页。

(75)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2页。

(76)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77)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1页。

(78)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页。

(79)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8页。

(80)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64页。

(81)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82)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0页。

(83)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84)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0页。

(85)《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4~275页。

(8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4页。

(87)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88)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页。

(89)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6页。

(90)《新华文摘》2009年第9期也全文转载了该文。

(91)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4页。

(92)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10页。

(93)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10页。

(94)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5页。

(95)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6页。

(96)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7页。

(97)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8页。

(98)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8页。

(99)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9页。

(100)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9页。

(101)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9页。

(102)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9页。

(103)黑格尔:《致J.H.沃斯的信》,苗力田译编:《黑格尔通信百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

(104)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第10页。

(105)《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4页。

(10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97页。

(10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04~405页。

(10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5~466页。

(10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6页。

(11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7~468页。

(11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8页。

(11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7页。

(11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9页。

(11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9页。

(115)《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1页。

(11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1页。

(11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4页。

(11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63页。

(119)《萧前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序》第3页。

(12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2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9~810页。

(12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0页。

(12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12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25)对于这一时期论文中的哲学思想及其理论贡献,我将在下一个部分详论。

(126)《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0页。

(127)艾思奇主编:《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95页。

(128)见李达主编:《唯物辩证法大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436页。

(12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1页。

(13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13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页。

(13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8~199页。

(13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9~220页。

(134)《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135)《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9页。

(13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33页。

(13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3页。

(13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3页。

(13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5页。

(14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6页。

(14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8页。

(14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8~449页。

(143)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下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该书第四编第一章、第三章第一节对这一问题作了详尽的论证。

(14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6~607页。

(145)《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8页。

(14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0页。

(14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8页。

(14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9页。

(149)陶德麟:《在哲学探索之路上行走》,《光明日报》2010年4月13日。

(15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9页。

(15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2页。

(15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6~1037页。

(15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7页。

(15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8页。

(155)《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8页。

(15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5页。

(15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7页。

(15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159)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8页。

(16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页。

(16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16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8页。

(16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3页。

(16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7页。

(165)《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57页。

(16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页。

(16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2页。

(16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58页。

(16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5~520页。

(17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09页。

(17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5页。

(17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5页。

(17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3~275页。

(174)参看陈先达:《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75)参看陈先达:《哲学中的问题和问题中的哲学》,《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

(176)《陈先达文集》第3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0页。

(17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17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8页。

(17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180)《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2页。

(18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6页。

(18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8页。

(183)王东:《从毛泽东邓小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9~150页。

(18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0页。

(185)[德]石里克:《普通认识论》,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7页。

(18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87)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陶德麟执笔),《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年4月19日。

(188)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第4页。

(18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1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1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19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页。

(19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17~718页。

(19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8页。

(19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99页。

(196)《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7页。

(197)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陶德麟执笔),《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年4月19日。

(19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页。

(19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页。

(20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81页。

(201)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第6页。

(202)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第5~6页。

(20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1页。

(204)《列宁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67、468页。

(205)《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94~995页。

(20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2页。

(20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72页。

(20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210页。

(20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21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257页。

(21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1页。

(21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1页。

(213)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陶德麟执笔),《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年4月19日。

(21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9、273页。

(215)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第6页。

(216)《列宁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1页。

(217)此书是上世纪60年代李达同志受毛泽东同志委托主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陶德麟先生是主要执笔人,当时因“文革”未能问世。1978年陶先生对存稿作了修订后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21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97页。

(21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220)其中有的论文获得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他本人在1984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前年和去年又相继被评为“改革开放30年影响湖北30人”之一和“新中国成立60年功勋湖北人物100人”之一。

(22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7~1038页。

(222)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陶德麟执笔),《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年4月19日。

(22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224)姜锡润:《陶德麟学术成就与哲学思想简论》,《高校理论战线》,2001年第8期。

(225)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代序》第7页。

(226)[美]T.帕森斯基:《社会行动的结构》,张明德等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750页。

(22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1页。

(22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2页。

(22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4页。

(230)张世英、朱正琳编:《哲学与人》,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代序》第1页。

(231)陶德麟:《在哲学探索之路上行走》,《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年4月13日。

(232)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代序》第9页。

(23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8页。

(234)乔瑞金:《马克思思想研究的新话语——技术与文化批判的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书海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235)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陶德麟执笔),《光明日报》理论版2010年4月19日。

(236)《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23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9页。

(23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4页。

(239)这种概括只是作者个人的一种提炼,至于是否准确完备,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讨论。

(240)陶德麟:《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李达》,《光明日报》2000年7月11日。

(241)关于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原则与西方历史主义传统的关系,详细参见赵士发、胡红生《历史主义传统与马克思的历史主义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7),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243)陶德麟:《“双百方针”的理论基础应当重新解释》,《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

(244)陶德麟:《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哲学动态》,1999年第7期,第2页。

(245)陶德麟:《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点看法》,《哲学动态》,1999年第7期,第2页。

(246)参见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5),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7)参见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5),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4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249)关于发言的全部内容,可见《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150页。

(25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0页。

(25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25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25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445页。

(25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5页。

(255)《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4页。

(25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0页。

(25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4页。

(25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4页。

(25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6页。

(26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7页。

(26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80页。

(26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2~803页。

(26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78~879页。

(26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自序》第2页。

(265)1995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有十余篇论著共二十几处论述涉及“和谐”一词,有约三分之二的地方是批判费尔巴哈、杜林、蒲鲁东以及资产阶级“和谐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有约三分之一的地方是用于表述自然、社会、民族、理论体系等的和谐的。

(26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5页。

(267)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

(26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9页。

(269)李达:《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43页。

(270)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6页。

(27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27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页。

(27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5页。

(27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3页。

(275)《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4~1045页。

(27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4页。

(277)参见《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4页。

(278)李达:《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279)李达:《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页。

(28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6~1047页。

(28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82页。

(28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6页。

(28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8页。

(284)李达:《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285)陶德麟、何萍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历史与反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286)李达:《社会学大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28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页。

(288)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289)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290)《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6页。

(29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7页。

(29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7页。

(29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8页。

(294)《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9页。

(295)《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9页。

(29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80页。

(2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29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9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页。

(300)陶德麟:《略论辩证法与和谐问题》,《哲学研究》,2009年第6期。

(301)《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21页。

(30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30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6页。

(30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页。

(305)《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29页。

(30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16页。

(30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9页。

(308)《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47页。

(309)《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48页。

(310)陶德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两个问题的理解》,《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1期。

(311)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红旗文稿》,2010年第2期。

(312)《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4页。

(313)《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805页。

(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7~68页。

(3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页。

(316)《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39、1040页。

(317)《陶德麟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13页。

(318)《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4~1515页。

(319)胡锦涛:《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光明日报》2008年12月19日。

(320)陶德麟:《参加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会的前前后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7),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3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322)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序》第11页。

(3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

(324)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325)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1页。

(326)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327)陶德麟:《参加1978年真理标准讨论会的前前后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7),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328)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7页。

(329)这个问题后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前提性问题》一文中得到了深入的阐述。

(330)《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5页。

(331)陶德麟:《哲学的现实与现实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0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