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马克思哲学观的误解和颠倒

对马克思哲学观的误解和颠倒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哲学界有些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的误解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倒退到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描述和表述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这正是马克思批判和力求颠倒的传统哲学观,以这种哲学观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惊人的历史倒退。

(二)对马克思哲学观的误解和颠倒

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观是哲学史上的一场真正革命。因而如果我们想要跟随马克思进入他的思维方式,就需要一次思想的“跳跃”(海德格尔语)。即便我们完成了这一惊险的思想跳跃,根深蒂固的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也许还会把我们拉回来,把马克思颠倒了的哲学观又重新颠倒回来。因此,真正掌握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仍然是今天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有待完成的思想任务。从我国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的现状看,我们认为必须澄清以下几个问题,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描述的科学还是革命的科学?

马克思对西方传统哲学观的颠倒基于对事物和现实的实践理解,基于唯物史观的伟大发现。在马克思的实践观点看来,事物和世界就是人的历史实践活动不断生成的结果,自然是人化的自然,世界是人的历史世界。这一方面破除了日常意识把事物和世界看做永恒不变的直接给予的自然观点,破除了自然思维的朴素实在论的信念,从而坚持了从实践的、历史的能动方面理解事物和现实世界;另一方面也破除了唯心主义把事物和现实看做理性和意识活动的外化和结果的意识观点,破除了反思意识的内在论观点,坚持了从客体方面理解事物和现实世界的自在性和客观性。作为感性物质活动的实践既是能动的,又是客观的,作为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实践观点既是历史主义的,又是客观主义的。马克思通过对实践特别是物质生产实践的历史条件的分析,发现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过程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从而把包括哲学认识在内的全部人类知识看做特定历史阶段人类自身历史形态的精神表现,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历史科学,因为科学认识的主体即人本身就是历史性的存在,因此,认识的客体和主体都是历史实践活动的产物,哲学和科学都是历史科学,绝对的、永恒的真理只是理性的幻想或将统治阶级思想作为意识形态的假冒和欺骗。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也克服了非历史的主体认识和非历史的客体认识这种自然观点的认识论错觉,从而也否定了把哲学、科学看做非历史的、客观描述的科学这种科学观和哲学观。

我国哲学界有些研究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大的误解就是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方式倒退到传统哲学思维方式,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描述和表述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这种向主客二元对立认识方式的倒退,一方面把自然、世界直观地看做亘古不变的存在,看做与人的实践和历史性存在无关的自在存在,并进而追究这种存在的本质和规律,这就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倒退到自然本体论的理论形态;另一方面把哲学认识主体从历史的实践的具体立场推向代表人类理性的客观观察者位置,实际就是神或“无人身的理性”的观察角度,从而使其哲学理论神圣化、绝对化,转而成为规范和统治人们思想的意识形态或所谓权威话语。这正是马克思批判和力求颠倒的传统哲学观,以这种哲学观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惊人的历史倒退。

误解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维方式,向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倒退有着多方面的根源。首先,这种误解来自于自然态度思维的诱惑。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学研究中,人们本能地把自己从具体的、历史的存在方式和实践活动中剥离出来充当认识主体的角色,又把对象界定为认识的客体,这就造成了主体客观描述客体的认识论假象,并本能地把它看做一切认识的共有模式,自然态度思维的有效性也强化了这种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其次,对马克思思维方式的误解又根源于人类心灵所固有的形而上学冲动。正如德国哲学家赖欣巴哈所揭示的那样,追求终极确定性和更高概括性的渴望是形而上学得以可能的心理根源,马克思指出:“对现实的描述会使独立的哲学失去生存环境,能够取而代之的充其量不过是从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观察中抽象出来的最一般的结果的综合。这些抽象本身离开了现实的历史就没有任何价值。”[9]理论和实践的确定性要求,使人们难以满足于马克思理论的一般综合,难以接受实践观点思维方式所给出的历史的、实践的相对确定性,所以,总是要对马克思的理论学说做形而上学的补写,把它还原成传统哲学的理论形式。最后,现代自然科学认识方式的卓越成就,也诱使人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做对整个世界发展一般规律或普遍规律的描述。

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描述现实的独立的哲学,它是实践的理论、革命的科学,也就是说,它是内在于无产阶级历史运动,并参与这一历史运动的实践的环节。在某种意义上马克思的学说也可以说是对现实的描述和抽象,但这种所谓的现实是历史生成的现实,观察者和描述者也是受历史条件制约、有着特定历史目的的人,因而理论抽象也只服务于有限的实践目的。描述无限的普遍规律的“独立的哲学”至马克思已经终结。

2.实践观点是本体理论还是思维方式?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和唯物史观颠覆了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使描述终极存在或世界最普遍规律的“独立的哲学”失去了生存环境,宣告了旧哲学的终结,但是一方面人类意识固有的能动性总是具有追究终极原因和终极存在的形而上学冲动,另一方面,自然思维和传统哲学思维的根深蒂固的习惯也使人们难以掌握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即使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会出现对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偏离,以致形成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不同的理解。法国哲学家德里达用“马克思的幽灵们”表达当代多种不同的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存在,这应该说是有些道理的。在我们看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形成不同马克思主义形态的关键,是能否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观、掌握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的关键。

按照人们习惯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描述或指称外部世界中的人的感性活动、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属人世界的基础和本原,实践就是终极存在性的本体,这就合乎逻辑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看做实践本体论。如果强调在感性活动中的物质性,即人的活动的身体性和活动对象的客观性,或者强调实践作为感性活动的可感性、可观察性,那么,无论对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还是观察实践活动的理论观察者,都可以得出实践是物质的、客观,因而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实践唯物主义的结论。我们认为,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实质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都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实践作为主观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被动性、精神性与物质性的统一活动,较之没有能动性的物质和没有可感性的精神,更有资格作为属人世界的本体;同样,实践作为客观性的物质性活动较之单纯直观中的物质抽象,也更有资格作为说明世界的物质性本原的理论范畴。但是,按照我们的理解,实践本体论和实践唯物主义仍未达到马克思实践观点的最优理解,距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还有关键的一步需要“跳跃”。

问题的关键似乎在于我们过于依赖指称式的话语方式和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我们不习惯马克思作为实践活动者而非理论观察者的思维方式,或者说我们不习惯内在于实践活动中的理解方式,而习惯外在于实践去描述实践的传统哲学家的立场、姿态和思考方式。说得严肃、苛刻些,这才是真正的立场、观点、方法问题。以工人阶级和感性活动者的立场,内在于实践活动中去理解事物、现实、感性,我们就有了真正的马克思的实践观点,就有了实践观点的思维方法和思维方式。从实践的观点理解世界,不是去描述实践活动,也不是去描述在实践中展开和生成的现实世界,更不是追究现实世界的本原和物质基础,而是要实践地改变世界。因此,理论和哲学的任务正是实践的可能性探索,它基于对现实的描述而实际地参与对现实的改造。“独立的哲学”之所以终结,是因为哲学已成为实践的环节。传统哲学的本体论问题在马克思的哲学视域中或者彻底消失(如终极存在、永恒真理),或者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如作为实践环节的理论认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确信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说话方式和思维方式——即无产阶级作为历史实践主体的生活方式、以言行事为旨趣的说话方式、以实践地改变世界为目标的思维方式。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指令还是革命道路的探索?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现实历史条件的学说,是从现实历史运动中产生并实际参与历史运动的革命的科学。一般说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而非学院化学者的马克思主义者都能领会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这个本质精神,因为,他们有和马克思相同的生活方式,也就有相近的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但是,由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日益具有更为紧迫、严酷和惨烈的性质,马克思主义实际参与历史运动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马克思主义从最初作为无产阶级形成自觉阶级意识的思想启蒙力量,转变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路线、政策的规范力量,成为“革命的指令”、无产阶级政党的权威话语。

实践的变化是理论变化的根源,这对以自觉的实践理论为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来说尤其如此。由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适应人们理解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习惯力量,给无产阶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终极的、确定的、稳固的哲学基础。于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避免地向传统哲学的理论形态、思维方式和功能作用等方面部分地复归,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观也经常被误解和颠倒。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化、公式化,也有着难以避免的现实的实践根源,它对于无产阶级的团结和统一性的形成,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路线、政策的统一性和合理的论证,起到了一定的积极的历史作用。然而,这毕竟是马克思思维方式的倒退,它也不可避免地遏制了实践中多种理论可能性、实践道路选择的多种可能性的探索,从而给无产阶级的实践的解放造成损害。

马克思的实践理论或实践理性因为终止了绝对真理、永恒真理的哲学幻象,因而它是一种具体的、谦虚的、探索性的理论和理性,它在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中保持着开放的、宽广的理论视野。苏联著名哲学家奥伊泽尔曼著文认为,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基础,德里达也从解构主义的角度赞扬马克思主义是自我批评的典范。我们认为,从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理解现实和描述现实的理论和理性,必然得出开放的、自我修正和自我批评的理论原则和有限理性的信念,拒绝自我反思、自我批评的原则,也就封闭了理论发展的可能性和实践选择的可能性。无限的普遍理性的信念和绝对主义的理性设计的世界观,已经给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对这种理性自负的反驳和矫正。总之,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有限的感性活动,参与实践的理论和理性也是有限的、可错的,实践的理论和哲学是内在于实践的可能性探索。在当代历史条件下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哲学观,把对马克思哲学观的颠倒重新颠倒过来,对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事业有着重大的实践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