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劳动要素重组

劳动要素重组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论从哪种情况来讲,劳动要素重组实质上是一个主体要素合理配置的问题,即人力资源合理使用的问题。劳动要素重组的根本要旨在于通过对主体能动作用的调动,使客体要素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或效能。合理的重组就在于使劳动要素结合的负效应降低到最低程度,充分发挥其正效应。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增强劳动主体活力,进而优化劳动要素组合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劳动要素重组与主体活动创新都是一个扭不开的连环套。

二、劳动要素重组

任何社会都是建立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之上的,而生产力是由各种劳动要素构成的。因此,社会重组首先要落脚到劳动要素的重组上来。

所以要提出劳动要素重组的问题,主要是由这样两种情况引发的:

其一,从一般理论来讲,生产力固然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人则是生产力的主体,是生产力诸要素中的第一要素,离开了人的力量的发挥,生产力不过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客体。要使这种客体释放出巨大能量,成为历史发展动力,就要有主体的成功发动。这就要求在主体的活动中能够积极地、恰当地配置和调动活动客体,使其发挥出更大的效能。

其二,从现实生产的实际运行来讲,生产要能正常进行,首要的一个条件是必须有充足的资源。假如资源非常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那就无所谓资源的挖潜改造、合理配置,劳动要素的优化组合也就失去了起码的意义。但是,相对于资源需求的无限性来说,资源的供给在一定时期内并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正是由于资源短缺状况的存在,才提出了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问题。这种配置和组合就是要使有限的稀缺的资源尽可能被有效地利用,使其发挥出最佳效应。

不论从哪种情况来讲,劳动要素重组实质上是一个主体要素合理配置的问题,即人力资源合理使用的问题。在劳动的各种要素中,属于客体的要素始终是一种客观的自然存在,它是不会自行配置的,真正引起这些客体要素配置的,进而引起全部劳动要素重组的,关键是主体要素。合理的、优化的组合,一定是主体要素能够在其中积极发挥作用,并使客体要素产生最佳效能的组合。劳动要素重组的根本要旨在于通过对主体能动作用的调动,使客体要素发挥出最大的潜力或效能。

一般说来,劳动要素的合理重组,至少会产生出这样一些特殊效应:

一是叠加效应。重新组合后的劳动要素往往会发挥出一种新的整体功能,这就是1十1>2的叠加效应。这种叠加效应正像马克思所说,不仅是提高了一种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了一种生产力。[2]这种情形在我国近几十年农村和城市改革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二是互补效应。在劳动要素的结合中,各种要素是相互作用的,既可以因相互摩擦而产生负效应,即“抵消效应”;也可以因相互促进而产生一种正效应,即“互补效应”。合理的重组就在于使劳动要素结合的负效应降低到最低程度,充分发挥其正效应。在一个合理的组合形式中,各种劳动要素不仅可以在作用上互相强化,而且可以在实际运行时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充、替代,因而可以形成一种明显的互补效应。

三是联动效应。在一个活动系统中,只要某一种或某几种要素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利用,那么,其他因素也会得到相应的调动和利用,以致形成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联动效应。这种效应并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因而带来的结果必然是提高劳动诸要素的利用率,形成更大的生产力。

四是协调效应。重新组合既可以使各种劳动要素的关系得以理顺,又可以使这些要素的流通渠道达到畅通,从而使生产系统获得一种协调效应。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突出这种协调效应对于生产的发展尤为重要,因为社会化生产的主要特点是各个部门相互依赖,这就使得任何局部生产都必须有赖于整体生产的协调发展。.

劳动要素重组既然具有如此巨大的潜力,那么,要实现这样的重组,就必须从调动主体因素入手,使主体活动得到创新。这种创新需要的条件固然很多,但就劳动要素重组这一限定范围来讲,关键是突出解决劳动力的竞争、合理流动、人才资源开发等方面的问题。

劳动力的竞争是以主体要素供需双方平等自愿的互相交换为基础的,因而具有双向的作用:它首先对主体要素供给方即劳动力供给方形成一种激励作用,迫使其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以扩大自己被选用的机会;而企业为了获得必要数量和适当素质的劳动力,加强其市场竞争能力,也要在利润率最大化的前提下改善本企业的劳动条件、劳动方式和工资福利待遇,借以吸引所需要的劳动者。这种双向的作用,既使劳动主体得到了再造,又使所有劳动要素得到了合理配置。因此,由竞争来配置劳动主客体要素,比起行政性的配置来,更有助于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更有利于经济发展。

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是增强劳动主体活力,进而优化劳动要素组合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合理的流动可以激发劳动者的工作兴趣,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各尽其才;可以发挥劳动者更大的潜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可以培养自由的个性,创新的才能,等等。所有这一切,既是对劳动主体的塑造,又是给劳动要素的重新组合注入勃勃生机:劳动者不再受到单位所有制、部门所有制和地区所有制的限制,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才能、特长、兴趣和意愿,自主地选择就业岗位,以求自身合理利益的满足和全面发展,这就大大促进了劳动要素的有效配置,提高了活劳动投入的微观与宏观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的开发是有效利用和配置资源的一个关键性组成部分。资源不仅指物,而且指人。但人本身并不直接等于资源,只有在经过训练、开发之后,在能够胜任生产性工作时,才成为一种资源。而要把“人”变为“人力资源”,首要的一点是要重视人力投资。这主要是大力发展教育。因为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和现代化的机器、技术结合,而是必须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人才能实现这种结合。所以,要想得到这样的“人力资源”,必须重视就业者的教育,使其更新知识,提高素质,获得一种新的活动能力。除了这种人力投资之外,还必须注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使其认识到工作的意义,感受到工作的责任和乐趣。这就要求对人力进行合理安排。事实上,当代国外许多经济学家在研究资源配置时,都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提到突出位置。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劳动要素重组与主体活动创新都是一个扭不开的连环套。当然,在这一连环套中,主体活动创新始终是一个居主导地位的环节。正是主体活动创新给这一链条的发展以最初的发动,也正是主体活动创新的程度决定着这一链条变化和发展的快慢。所以,在劳动要素重组问题上,必须把审视的焦点对准主体活动的创新上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