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前者称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常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等同。如上文所述,本书所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就是说,在中国现阶段,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还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前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政治经济学思想体系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主体部分。

(一)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要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的含义,首先必须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含义,这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的意识形态,有其自身的规定性和特点,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因此,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认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含义的基础。

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的下位概念,按照上文意识形态的定义,我们可以试图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下一个定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自觉地反映无产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这个定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广义的理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就其形态来说,既有马克思恩格斯本人创立的思想体系,又有后人对其的继承和发展的思想体系。前者称为狭义的马克思主义。广义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其创始人的思想体系,还包括后人的发展。我们在此所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要是从广义上来理解的。

关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有几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首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而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所有科学的思想体系。就拿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说,它不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而是关于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严谨的思想体系。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不是很多,除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论述比较集中外,其他地方都比较分散。而我们平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一个宏大的思想体系。就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观点来说,也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中论及“意识形态”概念时,是从批判的意义上使用它的。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由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颠倒和歪曲现实,因此马克思也赋予意识形态一词以贬义,使它成为“神秘化”、“虚幻化”的化身。从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开始,马克思把意识形态作为他的社会结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由此可见,如果把马克思的所有关于意识形态的观点都纳入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显然是不合适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所有思想,而是他们思想中的科学性部分,或者叫基本原理。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活的思想体系,而不是僵死的不变的教条。马克思恩格斯早在1872年就指出:“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9]其道理,正如我们评价毛泽东思想一样,毛泽东思想并不是毛泽东同志的一切思想。

再次,要注意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联系和区别。马克思主义要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丰富。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既包括意识形态产生发展及其一般规律的基本理论,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和哲学等意识形态诸形式。在一般意义上,人们常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马克思主义等同。

最后,我们要明确,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它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反映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系统化的、理论化的世界观,它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思想家的理论成果,总结和概括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所创立的,随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完善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科学的也是开放的思想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完善,是它永葆生机和活力的重要原因。”[20]这说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因而,这就是那些使某一个阶级成为统治阶级的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因而这也就是这个阶级的统治的思想。”[21]意识形态这块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所以,就有必要划清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原则界线,坚决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

2.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

如上文所述,本书所讲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化和不断发展的思想体系。它是关于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特别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发展一般规律,尤其是关于无产阶级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思想体系。也就是说,在中国现阶段,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仅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还包括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首先,就马克思列宁主义来说,它是一个严整的思想体系。作为一个严整思想体系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可划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贡献,另一部分是列宁的贡献。前者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政治经济学思想体系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体系的主体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军事思想、历史思想、社会学思想、伦理学思想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这些领域的阐述和发挥,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其中,构成主体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体系、政治经济学思想体系和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后者是列宁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基本体系为框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体系,且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科学地回答了一系列新课题,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新观点、新论断,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全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正因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巨大贡献,在其逝世后五个月召开的共产国际五大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合称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其次,就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来说,主要包含在三个思想体系之中,即包含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中。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深深地扎下了根。毛泽东思想是完整的科学思想体系。它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革命军队建设、军事战略和国防建设,政策和策略,思想政治工作文化工作,党的建设等广泛的领域,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所有这些方面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这就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因此,胡锦涛指出:“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始终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22]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邓小平理论是一个逻辑严谨的科学体系。它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坚持社会主义”的中心问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23]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2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其集中概括就是“三个代表”。“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和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第四,需要指出的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创新,提出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和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继续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这些新思想新举措,紧跟时代进步潮流,紧贴中国发展实际,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因此,这些新思想和新成果,也应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题中应有之义。

3.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诞生是科学的意识形态的诞生,它是在批判继承旧意识形态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体系,其特点非常鲜明:

第一,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从一开始就反对旧意识形态的超党性的虚伪态度,它公开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服务的。它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明确宣布要把消灭一切剥削制度、最终解放全人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这充分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真实而彻底的革命性。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敢于表明自己彻底的革命性,是因为它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概括基础上、对社会发展必然性把握的理性结论,显示出鲜明的科学性。作为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它克服了一切剥削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所固有的阶级狭隘性、片面性。因为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严格地遵循客观规律有效地改造世界。它的根本利益与人类彻底解放的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所以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深刻、越接近客观真理,就越符合无产阶级利益和彻底革命的要求。列宁在驳斥俄国马赫主义者波格丹诺夫对相对真理的误解时指出:“任何思想体系都是受历史条件制约的,可是,任何科学的思想体系(例如不同于宗教的思想体系)都和客观真理、绝对自然相符合,这是无条件的。”[25]可见,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意识形态,充分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统一。

第二,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有两层含义:一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思维成果、社会理想、革命学说,它来源于实践、形成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它的产生、演化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为依托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的理论原理,决不是以这个或那个世界改革家所发明或发现的思想、原则为根据的。”“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26]列宁也指出:“革命理论是不能臆造出来的,它是从世界各国的革命经验和革命思想的总和中生长出来的,这种理论在19世纪后半期形成。它叫作马克思主义。”[27]生动的生活实际和丰富的社会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孕育和形成的基础,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原动力。二是指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思维成果、社会理想、革命学说,它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而是具有实践指向性,即在不同的社会实践中,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发现了历史发展运动的一般规律,创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些学说又反过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武器,指导着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并在这些革命实践中得到验证和进一步的发展。“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8]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实践是紧密结合的,它在指导实践的具体历史过程中,不断地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依照实践这个客观标准,不断地修正;根据实践的要求,不断更新、发展。因此,它既不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幻想,也不会变成僵化的教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反对旧意识形态的观念支配性,因为这是颠倒地分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做法,它之所以神秘、之所以虚假,就在于离开社会生活,只在理论本身来说明自己的本性。但是,“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9]

第三,历史性与现实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赋予了意识形态真实、现实的特性。马克思从现实出发,坚持了社会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思想,这是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变革。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出发,又避免了陷入自然主义的态度之中。因为意识形态批判的前提是对现实进行批判分析,而对具体现实进行批判分析,就必须将具体现实置于历史之中,进行历史的透视,具体地分析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活过程。因而马克思主义体现了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统一。说它具有历史性,主要指其不是凭空而来主观臆造的东西,而是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现实进行的客观反映和价值导向;不是在头脑当中“纯粹观念的斗争”的结果,而是在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不断探索、不断改进而最后确立和发展的。当然,马克思曾说过,意识形态没有历史,但这主要是针对那些“经营绝对精神为生”的思辨哲学家和神学家所进行的理论反驳。因为那些思辨的唯心主义者总热衷脱离现实生活来讨论精神或宗教自身发展、自身展开的历史。马克思的论断所要否定的正是这种幻想和迷信,而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否定意识形态有历史(如宗教史、哲学史等)。就意识形态是人们的生活过程的反射和回响而言,它是没有独立历史的。说它具有现实性,主要是指其实践性,这种实践性是基于对“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的关怀,基于对人类未来发展的关怀,而引导人们进行的对现实的改造和发展。它体现为无产阶级的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因而它拒斥一切虚伪和形而上学,呼唤真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现实的“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的“现实”的统一,体现了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