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协调问题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协调问题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我国过去普遍存在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现象,与科技体制、机制密切相关。贯彻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还必须建立起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相协调并能支持和促进这种协调的文化。

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确定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提出了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希望通过改革,克服各种弊病,调整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各项发展的关系,以实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

(一)必须实现科学技术系统内部的协调

我国的科学技术研究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直接面向经济建设、直接为社会生产服务的工作;第二层次是为提高我国经济竞争能力奠定基础,以求长远发展的新技术与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工作;第三层次是为经济和高技术发展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科学技术自身发展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三个层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三个层次之间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结构和力量配置,才能使这三个层次协调发展。其中有两个关系最为突出的。

1.如何正确处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发展研究的关系 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是重要的中间环节。长期以来我们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发展研究力量薄弱,导致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比例不高、周期很长。所以,应该提高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地位,加大投入,但也不能顾此失彼,削弱了本来就很薄弱的基础研究。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在它们之间建立合理的比例,尽量避免政策指导上的失重和摇摆。

2.如何处理好第一层次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科学技术与第二层次的高科技的关系科技发展战略应与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相协调并从属于后者。因此,我国现阶段的科技发展战略应把能促进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科学技术项目列为重点,尤其把目前急需的项目列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但是,从长远发展考虑,不能忽视高技术研究。如果不发展高科技,我们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必将逐渐拉大,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就很难有一席之地。然而,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向高技术研究大量投入也是不现实的。只能有选择地在高技术的一些重要领域跟踪世界水平,而不是在高技术领域同发达国家展开全面的竞争。其中要特别注意及时把在高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果运用于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去,为改造传统产业和开拓新产业服务。

(二)必须解决好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协调问题

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中的地位问题,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大问题。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在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同时,把我国科学技术工作的基本方针明确为: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其两点内容非常明确:

1.经济建设要以科技进步为主要推动力。

2.科技发展要围绕经济发展为目标,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这一方针的核心就是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从根本上确定了科技发展必须同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原则。显然,这是我们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摸索,结合国内外发展的经验,吸取多方面教训才作出的正确选择。尽管我国经济实力有限,也要增加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争使科学技术有较大的发展,这样经济发展才能获得强大的动力。

(三)必须解决好科技、经济与体制、政策的协调关系

科学技术系统要实现面向经济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经济系统要完成依靠科学进步求得自身发展并支持科学发展的功能,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体制作保证。江泽民同志在谈到科技、经济与体制的关系时指出:“从根本上讲,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要靠体制来保证。”这里的体制包括科技体制、经济体制,甚至政治体制。我国过去普遍存在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现象,与科技体制、机制密切相关。要彻底改变过去各地区、各部门自成体系、分工过细、机构重复、力量分散的状况,必须按照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目标,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必要的政策引导,以及宏观调控和市场配置等手段,打破科研机构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形成合力。政策和体制是对协调发展实施控制的硬件和软件,没有合理的体制和正确的政策,协调发展是无法实现的。我国正在进行的科技体制改革,正是为实现我国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造富有生机、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如何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有效实施政策调整,从而为协调发展构建健全的控制机制,是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解决的一大难题。

(四)必须建立起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与社会文化观念的协调关系

贯彻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协调,还必须建立起与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相协调并能支持和促进这种协调的文化。社会文化观念的核心是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科技、经济、社会的发展,它可能是一种财富,也可能是包袱。也就是说,社会文化观念的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对人类活动的效果和社会文明的质量及进程会产生重大影响。与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的社会观念将成为支持和推进科技、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强大的力量。可持续发展观就是这样一种社会观念。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值得继承的精华,如崇尚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顺其自然等。但是我们的文化中也有必须加以淘汰、抛弃的守旧、陈腐的东西,如“以圣人是非为是非”、“人治”、求稳心理等。这些经过千百年的历史而积淀在我们民族心理中的封建意识、观念不仅顽强地存在着,还时常作为一种传统惯性力量与现代文化、观念相抗衡、较量。为了更好地协调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必须从观念、心态、价值趋向和行为准则上经历一个向现代化转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在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重视和进行精神文明的建设,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注释】

[1]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北京:世界科学出版社,198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