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蕴涵的生态思想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中蕴涵的生态思想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科学技术生态化的著作,但在他们论述其科技观的理论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5]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具有自主性,而且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由人掌握,为人服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关于废料资源化的思想,马克思早就明确说过:“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已经在关注科技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科学技术生态化的著作,但在他们论述其科技观的理论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

首先,科学的发展及其应用深化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对于工业文明时代,机器大工业生产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恩格斯在他们那个时代就形成了现代生态意识,恩格斯提出人类不能陶醉于对自然胜利的生态观点,提醒人们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不是随心所欲的,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就会遭到惩罚,人类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要考虑其长远后果,并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恩格斯还说:“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会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3]人类在不顾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对自然资源进行盲目的掠夺,最终自然都会以它特有的方式对人类进行报复。由于人们对技术的应用带有盲目性和短暂性,只考虑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影响,造成了资源和环境的不可持续。马克思曾严厉批评了资本主义忽视自然环境而片面追求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尖锐地指出:“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技巧的进步,而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4]

其次,科学技术是实现人类生态需要的物质中介与工具。生态需要是“人类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对生态平衡和完整的一种需要,它既是生存性需要又是发展性需要,既是物质性需要又是精神性需要,从根源上说,它可以说是人类其他需要的基础和前提。”[5]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具有自主性,而且与人的发展具有一致性,由人掌握,为人服务,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技术作为中介环节,人类因此才能获得他们与自然的交换,人类借助于自然科学和工艺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善了自然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丰富了人与自然交往的形式和扩大了人与自然交往的范围和内容,而且提高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承载力。技术既是实现人类需要的物质中介和工具,也是人类发展的物质性结果,恩格斯就曾说过:“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6]

再次,科学技术进步有助于提高生产资料使用率,变废为宝。利用科学技术可以改进生产工艺,改变对生产原料的利用途径和方式,减少废料的浪费。关于废料资源化的思想,马克思早就明确说过:“所谓的废料,几乎在每一个产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7]通过生产工艺的提高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下脚料或废料获得了一种在新的生产工艺中可以利用的形式,废料成了新工艺的原料,这样既可以减少投资,又可以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压力,马克思指出,“化学的每一个进步不仅增加有用物质的数量和已知物质的用途,同时,它还教人们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中的废料投回到再生产过程的循环中去,从而无需预先支出资本,就能创造新的资本材料”[8],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列举了这样的实例:“因为有人发明了一种能破坏棉花但不损伤羊毛的新工艺,使得过去一向被人们视为不名誉的废毛和破烂毛织物的再加工,成为了英国约克郡毛纺织工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再生呢绒业。”[9]

最后,科技进步改进耕作方式,建设生态农业之路。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马克思看到,“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10],认识到掠夺性的耕作,最终会导致土地贫瘠,因此他主张依靠农业科学技术改良耕作方式以保持和改良土壤,合理开发和利用闲置荒地、沙地,这就在客观上优化了自然生态环境。在论述“级差地租”理论时,就具体地提到了利用化学的方法和机械的方法如对黏性土施加某种流质肥料,对重土壤采用特殊的耕犁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证产量,实际上这对于保证耕地数量,减少土地荒漠化也有重要作用,对于发展绿色农业,走生态农业之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