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纲八目”

“三纲八目”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首章所展示的,是儒家“三纲八目”的追求,也即提出了大人君子的修身养性的目标和方法。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即如前文所述的纲目、大小、本末、先后、因果、内外诸两两相对的关系,都体现出易学辩证法思想。乾道变化是与乾坤、阴阳两性互相作用而变化的。《易》才是“极深研几”的学问。

三、《大学》之道:“三纲八目”

《大学》是中国古代典籍名篇之一,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非常重视《大学》,称之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将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成《四书》,成为儒家诸经的代表作之一。关于《大学》的作者,《礼记》并无说明,朱熹认为首章“经”是“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

曾子(前505—前435)名参,字子舆,孔子著名弟子。《大学》大体为曾子思想,其书可能为曾子后学所写定,而且是儒家吸收易学思想的产物。

先看《大学》首章经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大学》首章所展示的,是儒家“三纲八目”的追求,也即提出了大人君子的修身养性的目标和方法。所谓“三纲”,是指“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大学》的特点是有纲领有条目、有规模有节次。纲领引领全文,条目是细化的具体内容。纲举而目张,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大学》提出了“明明德于天下”的大的方向目标,就是要焕发整个社会注重弘扬光明正大的德行,使人们弃恶从善,人人都达到完美的境界。那么,如何“明明德于天下”呢?《大学》作者从大小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无论是由大至小还是由小至大,要“明明德于天下”,必须经过八个层次,也就是所谓的“八条目”。由大至小,条目之间反映的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由小至大,条目之间反映的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楚,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还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

“八条目”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级“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一环,则是联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前面的“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大学》特别重视“修身”这一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所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就是强调要从自己修身开始,格物穷理,正心诚意,自己身修,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反映了儒家的“仁义礼智”、“内圣外王”思想。

《大学》多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周易》经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即如前文所述的纲目、大小、本末、先后、因果、内外诸两两相对的关系,都体现出易学辩证法思想。

《大学》的第一个纲领“在明明德”,“明德”指的是天生的美德,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天性、良知。所谓“明明德”,就是要“彰明”人类这种天生的美德。这就涉及人性与天道的关系问题,而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来源于《易经》,引申发挥于《易传》。

《易·乾》:“乾,元亨利贞。”《易·彖传》解释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又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易·系辞》解释乾道的变化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道变化是与乾坤、阴阳两性互相作用而变化的。所以《易·系辞》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这一阴一阳之道,就是自然界发展变化之道,自然界自身的发展变化,是人与物性命的起点。“继之者善也”,是说能继承这个一阴一阳的道就叫做“善”。怎样继承天道呢?应如《乾·文言》所说:“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常,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就是“善”了。古人常教人“合天”、“法天”,其实就是说能做到符合天地自然的发展规律。儒家思孟学派认为孳生万物的“乾元”是至善至美、至大至刚的,万物之灵的人是天生的,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是有良知良能的。这是主流儒家的“性与天道”观。《大学》的作者提出大学任务首位的“明明德”,就是要彰明这种继“道”而来的人们善良的本性。

要使人的行为符合天道规律,成为善行,体现出善良的本性,这就要努力探究世间事物的原微,正是《易经》提出的“极深研几”的理论。《易·系辞》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易》才是“极深研几”的学问。极深研几、寻本探源,是需要功夫的,要持之以恒,日夜不懈。《易·乾》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译文: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健强振作,直到夜间还时时警惕慎行,这样即使面临危险也免遭咎害”,讲什么意思呢?孔子指出“这是譬喻君子要增进美德、营修功业。忠诚信实,就可以增进美德;修饰言辞出于诚挚的感情,就可以积蓄功业。知道进取的目标,努力实现它,这种人可以跟他商讨事物发展的征兆;知道终止的时刻,及时终止,这种人可以跟他共同保全事物发展的适宜状态。像这样能居上位而不骄傲,处下位而不忧愁,所以能够恒久保持健强振作,随时警惕慎行,即使面临危险也就免遭咎害了”。)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就是“极深研几”的具体化。因为有了“极深研几”的思想,于是就有了“欲平天下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的极深研几的论说。君子从自己的修身开始,先要极深研几,格物穷理,才可正心诚意,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三大纲领之首的“明明德”,不仅内容来自易学,其具体方法同样来自易学辩证法。

《大学》的纲领之二:“在亲(新)民”。何谓新民?从比较宽泛意义上解释,可谓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从社会政治变革的角度解释,可谓革新政治、创新民众的思想。《大学》作者引了三段《尚书》和《诗经》的话作为依据论证。“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盘”,指商汤的洗澡用具。“铭”,指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的箴言。“新”,本义是指沐浴时除去身体上的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引申义则是指心理道德上焕发新的面貌。再引《康诰》曰:“作新民。”“作”为振作、激励意,此句意谓使人去旧从新,振作自新。三引《诗经·大雅·文王》:“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意谓周朝虽然是旧的国家,却要禀受天命革新。三例证都包含了个人和社会的弃旧图新,去恶从善。但因个人去旧从新的修养与齐家、治国、平天下密切相关,而《周易》的主题在论变易之道,且《革》、《鼎》二卦又侧重于论社会、人心的变革,所以,从理论上说明变革之必要,真正鼓吹社会变革的思想,还是来自《周易》。

《革》卦《易·彖传》曰:“革,水火相息(譬如水火相长交互更革)。革而当,其悔乃亡。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鼎》卦立义,是借烹物为熟,调阴阳、调五味,譬喻事物调剂成新之理,“经济天下”、“自新新人”的意义。《易·杂卦传》说:“《革》去故也,《鼎》取新也。”《革》、《鼎》二卦合而言之,就是去旧图新。马振彪指出:“革之大者,无过于九鼎之重器,以新一世耳目;而鼎之为用,又无过于变革其旧者,咸与为新,而成调剂大功。故《鼎》承《革》卦,以相为用。若器主烹饪以养,犹其小焉者也。《大象》括以‘正位凝命’四字,养德养身、治家治国之道,为有天下者所取法,皆不能出其范围。”(《周易学说》)其实《大学》作者所引《尚书》、《诗经》三例证,也是取“汤武革命”的故事,说明《大学》思想与《易经》理论有密切关系。

《大学》所谓的第三条纲领“止于至善”,实际是对前二条“明明德”、“亲(新)民”的高要求、高目标,即要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明确了应达到的目标和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坚持不懈、心神安定、思虑详审,才能思而有得,学而有获,事业有成。

《大学》在论述格、致、诚、正、修、治、齐、平关系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名句,诸如:

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挈矩之道。

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这些名句都闪烁出易学辩证哲理的光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