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区经济总量的差异

地区经济总量的差异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在总结江苏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时,揭示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差异性,研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国家政策,最后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采取的对策。从地区经济总量看,苏北、苏中的经济实力与苏南相比,差距十分明显。体制创新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立足江苏省实际情况。加速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

韩 君

摘 要 在总结江苏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各种困境时,揭示苏南、苏中、苏北发展的差异性,研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国家政策,最后根据江苏省的实际情况,分析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困境 对策 江苏

近年来,江苏省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省内区域发展仍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 全省生产力布局总体上还不尽合理;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仍然过大。

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产业层次较低,低端产业重复建设,高端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低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产品充斥市场,相对过剩,而高水平、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又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显著。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一直处于全国的领先水平。但省内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特征非常显著,近年来全省各市的经济差异的绝对水平与相对水平都在不断地扩大,从近10年来的江苏省统计数据看出,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增速,但是苏南明显快于苏北。以2006年为例,全省人均GDP最高的地市为79406.92元,最低的地市为8155.34元,相差近10倍,可见江苏的南北差异比较突出,江苏的南北差异甚至比我国东西差异还要突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大大影响了江苏国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制约江苏经济进一步发展与经济质量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005年,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5个苏南城市共实现GDP(地区生产总值)11417.34亿元,南通、扬州泰州3个苏中城市实现GDP 3216.36亿元,徐州、盐城、连云港、淮安、宿迁5个苏北城市实现GDP 3610.76亿元。苏南以占全省31%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总额的62%,苏中以占全省24%的人口创造了全省GDP总额的17%,而苏北人口占据全省总人口的45%,创造GDP总额仅占全省的21%。从地区经济总量看,苏北、苏中的经济实力与苏南相比,差距十分明显。

纵观近几年的GDP数据,苏南始终保持高速增长,而苏中、苏北不仅经济规模小,同时增长速度也明显慢于苏南地区。尤其是2003年,苏南的经济增长率高达24.55%,比苏中高出10个百分点,比苏北高出13个百分点。苏中与苏北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别不大,保持在3.2个百分点以内。(见表1)

表1 2000~2004年江苏三大区域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数据来源:《 江苏统计年鉴》(2000—2004)

从表中看出: 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明显的阶梯状分布。也就是说三个区域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而且苏南与苏中的差距大于苏中与苏北的差距。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深化区域合作,推进区域良性互动发展,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规划纲要草案强调,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要构建城市化战略格局、稳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就江苏省当前情况而言,区域协调发展至少包括四个方面内容: (1) 各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差距应保持在适度范围。人均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指标,但也不能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简单地理解为缩小地区间生产总值差距。现阶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任务,是遏制地区间人均生产总值差距扩大的趋势,使之保持在可以接受的限度内。(2) 各地区群众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而且这种服务不应因地区和人群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3) 各地区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区域间优势互补、互利互惠,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充分发挥,才能实现全省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体制创新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和绩效考核体系;理顺财税管理体制,合理确定各级政府的事权并确保财权与事权相匹配,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公共财政体系,健全有利于发展方式转变和能源资源节约的税收制度;推进企业体制改革,完善微观制度基础,使企业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推进市场体制改革,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打破垄断,促进平等竞争。

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抓好两头: (1) 充分调动发达地区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其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示范和支持作用;(2) 进一步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体制倾斜力度,解决其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瓶颈。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立足江苏省实际情况。江苏省人口密集,不同地区资源、环境、社会条件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建设资金不足,不少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开发难度大、任务重。因此,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不可以“一刀切”。齐头并进,平均分布资金、资源不适合江苏省现阶段的实际。

建立科学的区域分工协作体系。区域内、区域间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可以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配置,节约能耗,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注意的是,科学的区域分工与协作体系的建立,需要建立在对各区域的比较优势的科学把握的基础上,只有把握各区域的特点和优势,明确他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更加科学地建立分工协作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速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经济发展。苏南地区发展势头良好的态势需要继续保持,同时,要正视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相对缓慢的局面。苏中、苏北地区发展缓慢,不利于全省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社会和谐。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政策、资金支持。

1. 省级政府的宏观协调。政府通过各种经济政策和法律,通过市场机制引导,指导区域经济的发展,政府可以实施合理的区域经济政策在投资、信贷、财政、人才等政策的导向方面适当向苏北地区倾斜,通过帮助落后地区建设基础措施和发展公共事业,如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引导要素向需要援助的区域流动,还可以通过分配研发经费与教育资源,影响区域的经济发展,如引导高校到苏北开设分校及研究机构,资助开展就业培训等。

2. 密切地区政府间的联合与协作。实现苏南、苏北地区之间的先进技术、科学管理和人才的对口支援,苏南发达地区在发展外向型经济、高科技产业的同时,有步骤、分阶段地将某些传统产业向苏北地区转移,促进全省合理的生产区域分工。

3. 企业的跨区域合作与扩张。通过合资合作、兼并、参股、控股、租赁、收购等形式进行跨地区的企业联合与协作,实现各类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例如,苏南的企业可以到苏中、苏北设立工厂,利用其廉价的劳动力,苏北、苏中的企业可以在苏南设立研发机构,利用其科研和人才优势,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引导民营经济、民间力量的参与,需要强调的是,不仅要看到大企业的作用,小规模的个体私营经济对促进广泛的市场经济形成,促进全民富裕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4. 优化产业结构。江苏区域发展梯度特征很大程度反映在工业化程度上,因此,缩小区域差异要把握国内外产业发展和梯度转移的趋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1) 信息化。历史经验证明,信息技术的发展能为不发达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了后发优势。信息技术可以全面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工业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快速缩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信息化推动工业化的首要任务是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的水平。对于还处于工业化初期的苏北地区而言,在推进工业化过程中,不能片面追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该把发展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新型工业化的产业发展方向,通过增加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经济发展水平。

(2) 集约型可持续发展。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定要避免以牺牲生态环境代价,既是实现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在要求。

(3) 外向型经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总体格局下,江苏应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的机会,推进江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5. 增强城市带动功能,进一步提高城市化水平。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改变制约苏北、苏中二元经济结构落后的一条重要途径,而选择几个中心城市加速城市化进程则是具体实施方案。按照江苏现有的南北经济带格局,仍然要强化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个城市圈的功能,有效地带动全省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力争形成大中小城市相结合的梯度结构城市群体,作为加快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

苏中急需建立一个特大城市作为核心增长极。目前南通市是最有希望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据统计,2007年前三季度,长三角16个城市中,南通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15.5%,与苏州并列前茅。另外,南通有优越的地理优势,苏通大桥通车后,南通直接融入上海的经济圈,随着交通的完善,苏中地区在未来几年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

苏北地区现有城市规模较小,城市功能不足以带动整个苏北。所以苏北应选择增长极模式来开发本区经济,继续推动徐州经济商圈的发展,并选择条件优越的连云港作为新的增长极发展。连云港地处黄海和陇海铁路的交会点,是江苏省唯一大型海港,也是国家主枢纽港之一和欧亚水陆联运重要结合点。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和我国西部开放的深化给连云港的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优先培育徐州、连云港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这两个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将会在东陇海沿线形成徐州—连云港发展轴,发挥出更大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将先进的生产要素回流到周围区域,从而形成第二条发展轴徐州—宿迁—淮阴—盐城。

苏南地区可以充分利用靠近上海的区域优势,抓住国际产业和资本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机遇,发展高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势。苏中、苏北地区则应充分利用近年来交通建设的巨大成果,主动接受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利用与先进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实现经济的跳跃式发展。

总之,各地区的发展要保持协调,即各地区的发展水平的相对差距应逐渐有所缩小或至少应把地区间差距的扩大幅度控制在一定限度内。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应是一种区域之间协调与互补的符合社会综合利益原则的经济发展战略,这种协调要靠各层次力量共同作用来实现。

(作者单位: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 范恒山.区域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的思路[N].人民日报,2008-06-04

[2] 杨德洲.区域协调发展的若干问题分析[J].人民论坛,2009(21)

[3] 石一磊,路正南.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对策[J].江苏商论,2005(8)

[4] 王思.浅析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成因以及对策[J].企业家天地,200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