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欧洲美元期货利率计算

欧洲美元期货利率计算

时间:2022-11-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节是从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与结构出发,讨论欧洲货币市场与市场一体化的关系、国际金融交易对市场一体化的作用。国际金融市场是全世界资金自由流动的场所,因此必然是一体化的;并且,主要是美元资金的流动。此外,亚洲的东京、新加坡和香港也是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即是欧洲货币市场。

本节是从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与结构出发,讨论欧洲货币市场与市场一体化的关系、国际金融交易对市场一体化的作用。这里提到的国际金融市场,实际上就是国际金融中心的概念。国际金融市场是全世界资金自由流动的场所,因此必然是一体化的;并且,主要是美元资金的流动。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概念

从市场的功能上分,国际金融市场可以分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其中:(1)国际货币市场是国际短期资金流动的市场,主要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是一个银行间资金融通的批发市场;商业票据市场,是优质企业融资的重要市场;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大额存单指是数额较大的定期存款,一般可以在二级市场转让;债券市场,包括政府、公司或金融金融机构发行的短期的国债、公司债或金融债券的交易市场。(2)国际资本市场是国际长期资金流动,主要包括:长期资金借贷市场,又包括银团(辛迪加贷款,是指为了分散风险,数家银行共同参与,采用同一贷款协议,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融资的方式;股票市场,又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投资者直接购买企业新发行的股票的市场,二级市场是上市公司股票的流通市场;长期债券市场,包含公司债与国债。

世界上最重要的货币市场、外汇市场和黄金市场是伦敦,最重要的资本市场是纽约。此外,亚洲的东京、新加坡和香港也是主要的国际金融市场。其中,新加坡市场和香港市场又称为亚洲货币市场,前者以短期的银行间拆放为主,后者以长期的银团贷款为主。

从交易的对象和主体上分,国际金融市场可以分为外国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或离岸金融市场。外国市场是指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的交易,例如,日本的金融市场对我国而言是国际金融市场,我国的金融机构可在日本发行日元债券进行融资;欧洲货币市场是指非居民之间的交易,例如,中东国家的金融机构将美元存放在伦敦的银行,伦敦的银行随后又将美元贷给我国的金融机构。欧洲货币市场实际上是离岸金融市场,离岸市场的交易对象主要是外汇,但也可以是本币。离岸业务的发展主要依靠税收及交易费用的优惠,大多成为避税者的天堂。较为有名的离岸金融市场例如巴哈马、巴拿马、开曼群岛等。

二、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

在15世纪以前,意大利一些城市的金融业随着贸易的开展逐渐发达起来,成为地区性的金融中心,但是规模较为有限。因此,国际金融中心的变迁一般从荷兰开始算起。

1.荷兰

16世纪末期,荷兰确立了其经济的领先地位。1700年,荷兰的人均收入超过了位列第二的英国50%。荷兰经济的霸主地位使阿姆斯特丹成为当时世界最大的贸易中心。以此为基础,阿姆斯特丹也是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1800年,荷兰的对外投资规模至少是荷兰GDP规模的两倍[15],可见荷兰对外投资规模十分巨大。当年,14个国家的70种债券在阿姆斯特丹的交易所里交易。从数量上来说,阿姆斯特丹交易所交易的国外证券总是远超过国内证券:1820年是108∶28,1830年是110∶27,1840年是126∶34,这也印证了国际金融中心是全世界的企业资金融通的场所这一说法。但是进入19世纪,阿姆斯特丹逐步衰弱。原因在于,1820年荷兰的人均收入让位于英国,位列世界第二。经济和贸易的国际地位下降,影响了荷兰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可见经济、贸易和金融之间的密切联系。

2.伦敦

1840年前后,伦敦已成为世界第一的国际金融中心。1840—1870年间,英国和法国每年的出口额都相仿,1850、1860年代法国的净出口额达到英国的两倍以上;法国输出的资本至少和英国一样多,1823年以后巴黎交易所交易的债券数超过了伦敦,但是,长期以来,伦敦的金融中心垄断着外国债券的发行。巴黎和柏林的金融业受到政府的干预程度较高,而英国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很少,伦敦证券交易所除了印花税之外很少受政府的干预,其印花税税率也比纽约或欧洲其他主要金融中心低。所以,在1914年之前伦敦一直是仅有的真正意义上的全球金融中心,而巴黎仅仅是国家金融中心。由此可见,国家经济实力强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重要基础,但并不一定就能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还需要政府干预少,税负低,需要市场是开放和自由的等一系列条件。直到现在,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的开放度不高,对外国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以至于即使法兰克福是整个欧元区的金融中心,但是仍不及伦敦,甚至香港与新加坡的地位。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伦敦受到战争的影响,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二战后欧洲货币市场的发展又一次使伦敦进入了世界顶级金融中心的行列。其原因有三:伦敦的金融传统、英国货币当局的开放姿态和美国的银行管制。由于自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欧洲美元业务以来,伦敦和英国货币当局一直坚持开放的金融政策,这一政策为伦敦在国际金融业务方面带来了丰厚回报:2004年伦敦在5项国际业务中排名第一。(1)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占有率达19.5%的市场份额,领先东京的11.5%;(2)外汇业务占了32%的市场份额,高于纽约的18%;(3)资产管理金额达到26 000亿美元,稍微高出纽约的24 000亿美元;(4)国际债券发行中90%是欧洲债券,而欧洲债券有60%是在伦敦发行的;(5)伦敦的外国银行和代表处数是481家,纽约是287家。

3.纽约

凭借着世界第一的经济与金融实力、处于霸权地位的美元,纽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与伦敦不同的是,纽约的国内金融市场非常庞大,美元又是世界货币,由此吸引了全世界的投资。

三、欧洲货币市场

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欧洲货币市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狭义的国际金融市场即是欧洲货币市场。欧洲货币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的货币,欧洲货币市场是欧洲货币的存贷与债券交易市场。其中,欧洲美元泛指境外的美元,起源于欧洲,历史上包括在欧洲、亚洲和拉美等地的美元,乃至存放在美国境内、但区别于国内美元的IBF(International Banking Facility,一般译为“国际银行业务设施”,是享受特殊优惠政策的存款账户)。除了欧洲美元以外,还有欧洲英镑、欧洲日元等,但主要是欧洲美元市场。

欧洲美元市场的形成:在抗美援朝期间,我国在美国的美元资产被冻结。鉴于此,当时苏联担心其美元资产也被冻结而转存到欧洲的银行。该市场的发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历史性变化:

(1)1955年以后,美国的国际收支因为大规模的政府对外援助而出现持续逆差,越来越多的美元流出。

(2)1957年英法联军入侵埃及后,英国的国际收支恶化,英镑出现危机。为了抑制对英镑的外汇投机,英国货币当局限制银行对英镑区外的英镑信贷,促使银行业引入美元信贷业务

(3)1958年底西欧国家实现部分经常项目货币可兑换,1961年初经常项目货币可兑换,这一方面标志着这些国家的对外竞争能力增加,另一方面使美元的交易和转移趋于自由化。

(4)20世纪60年代前期,欧洲的利率高于美国,使美国的跨国公司习惯于将海外投资的利润换成美元后存放在欧洲以获取高利率;同时,美国采取了一系列限制资本流出的措施,如利率平衡税等,也加剧了资金滞留在国外的倾向。

(5)20世纪70年代前期,第一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使石油输出国拥有巨额的美元资产——1973—1976年期间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的美元存款从100亿美元增加到540亿美元,为了获取高利率,它们把美元资产转移到欧洲。

上述五个原因成为欧洲美元市场发展的背景和动因,但根本的因素在于该市场的如下特点:因为它是一个境外市场,所以既不在货币发行国美国货币当局的管辖范围内,也不成为货币存贷国当局的管辖对象。例如,对于在伦敦的欧洲美元,美联储认为它在境外而不管,英格兰银行则因为不是本币而不管。两不管的局面使从事欧洲美元业务的银行降低了业务成本,使之有可能以较低的存贷利率差维持一定的利润率。这较低的存贷利率差在市场上表现为欧洲美元存款利率高于国内美元存款利率,欧洲美元贷款利率低于国内美元贷款利率,这种利率机制有力地推动了市场的发展。

欧洲美元市场存贷款利率的确定和变化的基础是国内美元市场存贷利率,由此,这两个市场是密切相关的。

作为欧洲美元市场的一部分,以新加坡、香港为主的亚洲美元市场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有了飞速的发展——见专栏18:亚洲美元市场。亚洲美元市场和欧洲美元市场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前者的资金来源相当部分依赖于后者;又如,两个市场之间利率是联动的。

专栏18

亚洲美元市场

亚洲美元市场主要在新加坡和香港。早在1968年10月1日,新加坡货币当局就批准美洲银行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设立“亚洲货币单位”账户;1970年又批准16家银行经营“亚洲货币单位”业务。翌年,这种新业务广泛地为落户在亚洲的跨国公司服务。

香港的市场形成较晚;并且,同样是依靠宽松的市场准入和低税收推动的。其主要的政策变化有:1978年放松外资银行进入限制,1982年2月又取消了15%的存款收入预扣税

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也是亚洲美元市场之一。其主要的政策变化如1977年7月正式设立离岸金融市场(即亚洲美元市场),1981年4月其亚洲美元业务的所得税率大幅下降,甚至低于新加坡。此外,泰国和韩国也分别了设立离岸金融市场,但规模较小。

虽然日本在1986年12月设立了离岸金融市场,但一般不将它视为亚洲美元市场的一部分,其主要业务是经营欧洲日元。

四、传统的国际金融交易与市场一体化

国际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各国商业银行(包括跨国银行)、投资银行(或证券公司)及各种机构投资者(保险公司、各类基金等)。国际金融交易有传统的和新兴的两种,以下从与市场一体化的关系的视角详述传统的套利活动。

1.套利

传统的国际金融交易中,套利活动无疑是最重要的交易之一。不同于套汇活动仅局限于外汇市场,套利活动不仅包括外汇市场,还将各种金融市场联系起来。狭义来说,套利是指投资者将资金从低利(通常用名义存款利率作比较)的市场转移到高利的市场,在获取利率差的同时客观上起到了在各国之间调节着资金的余缺,使各国利率趋同的作用。套利活动分为抵补套利和非抵补套利。

抵补套利是指为避免汇率风险,在将低利的本币换成高利的外币的同时,将未来的外币收益卖出(即远期外汇交易,或称套期保值),以确定未来的本币收入。所谓抵补,就是指套期保值。阐述抵补套利的基础理论是凯恩斯在1923年出版的著作《货币改革论》,该著作提出了“利率平价说”,可以公式表述为:r-r=(F-S)/S,其中r表示本币利率,r表示外币利率,F表示为远期汇率,S表示为即期汇率,即远期汇率通常均用直接标价法表示(即用1个单位或100个单位的外国货币作为基准,折算为一定数额的本国货币)。假定日本的一年期年利率是0.5%,美国的一年期年利率是4.5%,日元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兑100日元,根据利率平价的公式,简单计算为0.5%-4.5%=F-100/100,F=96,即,远期汇率为1美元兑96日元。若市场上某时点,远期汇率为1美元兑98日元,那么抵补套利条件成立,即期外汇市场上日元卖出、美元买入,使日元即期汇率跌至101日元;同时,远期外汇市场上美元卖出、日元买入,日元远期汇率升到97日元。至此,套利活动停止。这样,套利引起的即、远期外汇交易不仅影响即、远期汇率的变化,而且也会影响当地资金的供求,进而影响利率。

随着电子交易的广泛发展,上述套利机会迅速被大量资金利用从而在极短时间内消失。因此,国际金融市场上几乎不存在抵补套利的机会。

非抵补套利是指不进行远期交易,主动承担外汇风险,目的在于全额获取内外利率差。例如从2013年中的情况看,美元的年存款利率是0.5%,人民币的利率为3%,存在利率差2.5个百分点,持有美元的投资者将美元兑换为人民币,同时不进行远期交易,承担外汇风险。一年之后,如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5%,那么美元持有者投资于人民币的年收益相对于投资美国市场高出5个百分点(=利率差2.5个百分点+人民币升值2.5个百分点)。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非抵补套利机会呢?主要是因为中国目前仍然存在资本管制,资金流动受到限制。

在日常的经济交易中,非抵补套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交易。在过去发达国家间存在较大利率差时,更多的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地位间存在更大的利率差且发展中国家的汇率长期稳定的场合,这种国际套利活动更为普遍。如上所述,非抵补套利同样影响着各国间汇率和利率的变动。

2.美国货币政策与套利

(1)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及其溢出效应。2008年美国出现了金融危机,相继引发经济萧条,主要表现为失业率居高不下,同时,通胀率(以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为指标)处于过低水平。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美联储实施量化宽松政策,即美联储购债券票据,放出基础货币,再通过货币乘数效应,提高社会的货币供应量,从而同时达到两个目标:失业率降低至7%,通胀率提高至2%——从美国的《中央银行法》看,美联储有两个目标,即美元价值的稳定和经济增长。基于对两个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同,美联储内部分为两派:鸽派与鹰派。鸽派强调货币供给的调节首先应考虑经济增长,而鹰派强调美元价值的稳定,即保持低通货膨胀[16]

增加美元供给将会有三个结果:①美元流向国内实体经济,提高实体经济的活力,从而促进经济恢复,这是美联储最希望看到的;②美元流向金融交易,由于实体经济恢复速度缓慢,逐利的资本就流向金融市场,例如流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通过资产价格快速拉升,获得高额收益;③美元流向新兴市场经济体,例如流向中国。由于人民币的利率较高,美国的利率低,以及预期人民币未来仍将升值,套利机会将刺激美元流入中国,会形成人民币升值压力。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中国央行会通过外汇市场干预,买入美元,导致人民币供给增加。由此可见,美国的货币供给增加会导致中国的货币供给增加。

(2)美元利率的传导机制。通常在经济开始萧条时,美联储就开始下调利率,试图以此降低国内投资与消费的借款成本来刺激投资与消费,从而促进经济复苏。利率下调,会使美元资产的收益率下跌,这主要是指低风险的固定收益资产,例如存款、票据和债券等。美元资产收益率的下降,会使得原本投资于这些资产的资金出于追求更高的收益率,而流向股市、房地产市场或者其他高利率货币。如果美元资金流向高利率货币,通过外汇市场卖出美元买入他币,使得他币的需求增加,他币有升值压力。如果他国央行不进行干预,那么他币的升值压力就会转化为实际的升值,不利于经济发展;如果他国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进行干预,他币的供给就会增加,从而导致他国利率也下跌,即产生联动效应。

五、金融衍生品交易与市场一体化

1.金融衍生品概述

金融衍生品这一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那以前金融衍生工具被称为金融创新。现在,凡是金融创新,都可以称为金融衍生品。衍生品交易产生的原因主要是:(1)满足客户需求;(2)规避金融管制与金融业务的风险。

最早的金融创新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前期。当时,因石油危机与战争,美国等国的年通货膨胀率经常达到两位数。为了应对高通货膨胀对银行固定利率贷款业务产生的不利影响,银行推出浮动利率贷款,因为浮动利率可以根据存贷期限内通货膨胀率等的变动进行相应调整,从而降低业务风险。

1981年后出现了期权交易与货币互换等,这些金融衍生工具充分地反映出市场根据投资者的需求不断创新的特点。

(1)货币期权。出口商出口货物,一般不能马上获得货款,因此承担着在出口货物到收回货款期间结算货币汇率下跌的汇率风险。因此,出口商签订出口合同后应立即卖出相应金额的远期外汇,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外汇风险。但是,通过卖出远期外汇进行套期保值有时并非是最优的方式:如果外汇汇率下跌,执行远期外汇合约可以实现保值;但如果汇率上升,保值变为相对亏损。因此,对出口商而言,最理想的状态是,汇率下降时,执行合同,实现保值;汇率上升时,不执行合同,按升值后的即期汇率卖出外汇,实现增值。面对如此“天方夜谭”式的需求,货币期权应运而生:如果出口商希望得到远期外汇合约执行或不执行的选择权,就可以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期权费买入货币期权(因为担心汇率下跌卖出远期外汇,故称为看跌期权)。这样,在结算时,如果市场即期汇率上升,出口商就可以不交割,即不执行合同,将外汇出口货款以较高的市场汇率卖出。

同理,如果进口商等担心汇率上升可以在签订远期外汇合约,买入远期外汇之后,支付一定的期权费买入看涨期权。这样,如市场汇率上升,进口商可以执行合同,按较低的合同汇率购入并支付外汇,控制进口成本;如市场汇率下降,进口商可以选择不执行合同,直接按较低的市场汇率买入外汇支付进口货款,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由此可见,外汇期权是指在套期保值的基础上再买卖远期外汇合同的交割权,买方向卖方支付期权费后有选择是否交割合同的权利。期权又可以根据是否能在合同到期日之前执行期权分为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欧式期权的买方在到期日前不可行使权利,只能在到期日行权;而美式期权的买方可以在到期日之前的一段时期内行使期权。当然,因为美式期权给予期权买入者更多的选择权,因此期权费也比欧式期权更高。

(2)货币互换。1981年世界上首例货币互换问世。当时,发展中国家向世界银行借款,因为当时德国马克的利率较低,发展中国家向世界银行借入马克。于是,世界银行借入美元,在外汇市场上将美元兑换成马克后,再贷款给发展中国家。同时,世界银行与美国IBM公司签订货币互换合约,约定由美国IBM公司代替世界银行偿还世界银行借的美元,而世界银行代替美国IBM公司偿还IBM公司原先借的马克债务。

这例货币互换的好处在于:①对于世界银行来说,世界银行和美国IBM公司货币互换(实际上是不同货币计值的债务互换),规避了日后因收回贷款时马克贬值,须高额偿付美元借款的外汇风险;②世界银行之所以不直接借入马克,一方面是因为马克资金市场小,美元资金市场大,相对于马克,世界银行可以较有利的条件筹集到美元资金;更重要的是,当时美元兑马克的汇率比较高,兑换一定量的马克仅需较少的美元。对于美国IBM公司来说:①因为IBM公司有马克债务,当时美元兑马克的汇率较高,将一定量的马克债务换成美元债务,将来支付的美元数较少,可减轻债务负担;②更重要的是,美国IBM公司归还马克债务需要将美元兑换成马克,存在汇率风险,通过互换,规避了汇率风险。由此可见,货币的互换,本质上说是两种不同货币债务的互换。

(3)资产证券化,典型案例如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次贷指的是,银行贷款给低收入的买房者后(是次级贷款),为了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将这些贷款打包出售给投资者(即贷款证券化)。其好处在于:①尽管银行获得的房地产贷款收益减少,但是达到了快速回笼资金的目的;②让投资者从银行贷款业务中分享一部分利益。由于美国利率维持低水平以及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景气,这类金融创新因为有房地产作为抵押,暂时并无风险,所以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也加速了银行贷款的周转速度。但当美国利率上升,房地产市场降温之后,很多次级按揭贷款的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更重要的是抵押品价值下跌后,次级贷款资产成为不良资产,这给投资者带来了巨额亏损,从而引发次贷危机。

2.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与市场一体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产品呈迅猛发展趋势。衍生产品交易中,各货币的占比基本上和传统交易相同,美元比重为最大。例如,互换交易中,美元的互换额始终为最大。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衍生品交易市场的一体化,下面以芝加哥市场的影响和扩张为例。

虽然美国的纽约市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资本市场,但最著名、也最早成立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则在芝加哥。芝加哥有两大交易所:其一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简称CBT),其二是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简称CME)。

CBT成立于1848年,至今已有150多年的期货交易历史。1975年10月、1977年8月先后开始美国政府抵押债券、财政部长期债券的期货交易;此后,又开拓了商业票据、财政部中期债券、可转让存单,1990年后还增加了日本国债、东京证券交易所股票指数等的期货交易。

CME成立于1874年。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教授的推动下,1972年设立国际货币市场(简称IMM),最早开始货币期货交易。此后,又从事美国财政部短期债券、欧洲美元利率(3个月)、日经指数等的期货交易。

除了期货交易外,上述衍生品的期权交易均在CBT、CME上市。

为了扩大市场,CBT和CME均把目光投向了亚洲,谋求与亚洲市场的一体化。例如,CME和新加坡的合作,CBT和日本的合作。

新加坡致力于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和CME要扩大市场的目标不谋而合,于1984年在CME的指导下设立了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交易与CME接轨,从事主要货币马克、日元、英镑、欧洲美元利率(3个月)以及美国财政部短期债券和黄金的期货交易;并在1986年、1989年分别开拓了日经指数、欧洲日元利率的期货交易。由于新加坡国际金融交易所几乎是CME的翻版,两个市场的期货商品交易价格完全相同,并相互结算。

1992年以后,CME又有创举:它与路透通讯社共同开发了电子交易系统。利用现代化的电子交易网络,CME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24小时金融衍生品交易体系,将世界各市场连在了一起。

面对这种挑战,CBT在1987年4月开始“夜间交易”,以方便日本市场在上午进行相同的金融衍生品交易。

在这市场一体化中过程中,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商业交易所为谋求与亚洲市场一体化作出了相同的努力,结果却截然不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与新加坡合作,新加坡市场完全开放,芝加哥交易所的产品直销亚洲,交易发展顺利,推动了市场一体化,也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与日本合作,日本的交易却得不到长足进步。究其原因在于,日本按照国情修正了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交易的商品,使得在日本交易的商品期货与芝加哥商品交易所交易的商品不同,结果交易发展不顺,妨碍了亚洲美洲市场一体化的实现。

在论及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一体化之际,另一个令人关注的问题是对冲基金的全球操作。

20世纪90年代,对冲基金(hedge fund)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活跃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7],先是1992年、1993年对英镑、意大利里拉及法国法郎的冲击,后是1997年对泰铢及其他亚洲货币的冲击,但在1998年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发生了巨额亏损案——参见专栏19: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亏损事件。

专栏19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的亏损事件

LTCM是美国著名的对冲基金。它在1998年俄罗斯货币危机以前买入利率较高的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国债,卖出利率较低的德国国债,以等待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利率下降、国债价格上升后卖出其国债;同时,等待德国的利率上升、国债价格下降后买入国债。可是,1998年俄罗斯的货币危机导致LTCM的预测失误,意大利和西班牙的利率上升,国债价格下降,而德国的利率下降、价格上升。LTCM由此出现巨额亏损,走到了破产的边缘。

考虑到LTCM破产的影响和LTCM的股东大多是名人,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出面调动了银行贷款才使LTCM避免了破产。

对冲基金最早出现在1949年,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1966—1968年期间达到215家。此后至70年代末,因为市场不景气,基金数有明显的下降,28家大的基金中,有5家倒闭。1980年后又大幅增加,1997年末全世界的对冲基金数为1 115家(另一估计数为3 500家),总资产达1 096亿美元(另一估计数为2 000亿—3 000亿美元)。其中,资产超过100亿美元的有11家[18]

对冲基金一般有以下三种交易方式:

其一是典型的交易:在本期,卖出价格高估的资产,买入价格低估的资产;在下期,卖出价格已上升的资产,买入价格已下降的资产。

其二是当资产价格处于(与基本经济条件相比)较低之际,买入资产,等待价格上升。

其三是对新兴市场经济体投资,买入价格低估的资产。

基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对冲基金的冲击,基金在资金运作时的高杠杆率(与自有资金相比,外部筹资的比例)现象令人担心。据事后的统计,大多数对冲基金的杠杆率实际上并不高。例如,从事第一种交易方式的基金中,杠杆率超过2倍的为60%;从事第二、三种交易方式的,无杠杆率的为30%,杠杆率2倍以下的为54%。与此相比,最大5家银行控股公司的杠杆率为14倍,最大5家投资银行的杠杆率为27倍。因此,1998年5月,IMF对对冲基金的总体评价仍然是市场稳定性的因素;并且,美国总统金融委员会在1999年4月提出的报告,一方面否定了对冲基金对一般市场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求对冲基金增加透明度,要求基金加强风险管理。

2007年3月31日,美国经营次级房贷的新世纪金融公司股票被纽约证券交易所停止交易揭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2008年9月,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接二连三地出问题: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拥有94年历史的美林公司被出售,掀起了“金融风暴”。此后,风暴波及欧洲与日本各国,如10月份日本大和生命保险公司宣布破产,同时也波及俄罗斯、东南亚各国及我国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在这过程中,对冲基金的负面影响引人关注,美国货币当局声称要对其加强监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