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神从那时开始,职业从这里起步

精神从那时开始,职业从这里起步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来,经当时的外汇管理局徐风处长介绍来到万国证券,拜见了管总和王总。所以,就这样“擦边球”式地进了万国。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万国还有很多,为此管总、王总不辞辛苦曾多次跑用人单位协调,请求支持。跑医院 刚开始时,国库券买卖是主要业务,要到全国各地收国库券,在上海挂牌销售。

精神从那时开始,职业从这里起步

金文忠

万国是我从学校毕业踏上社会后的第一个工作单位,在刚刚改革开放的大地上,在经济体制改革初露端倪的环境中,在建设金融中心的上海,一个没有任何社会和工作经验的我一头撞进了一个全新的公司、一个新兴的行业、一个刚起步的市场。我很庆幸,职业生涯能在充满挑战的实践中起步,能遇到好的时机、好的领导、好的同事,有能发挥才能的空间和平台,有比传统更具竞争性的行业。在短短的七年中,我体会到了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心境,学到了敢于摸索、勇于奉献、不断追求的精神。这种精神是当初万国培育和赋予我的,并塑造了我对职业的正确认识和积极态度,从此后一直不断地激励和陪伴着我,无论是后来工作的外资投行,还是现在的国有控股公司。

说起当初在万国的7年工作经历,在我的脑海中可是如数家珍、历历在目,有许多值得珍惜并对现在仍有深刻影响的感动,在以后的各次老万国同事聚会中也不断地被回味。内心的冲动促使我要把那时能激励人、鼓舞人的职业精神和往事叙述一些出来,也许可以从细小的侧面让大家了解一下,那时这个行业发展的艰难历程,这个市场培育的曲折进程,一个新型公司在传统体制和机制包围中的创业过程,一群有理想、想做事、要做事的人的奋斗经历。同时,也真诚希望我的这些记述能对即将走上社会、踏上工作岗位或要进入证券行业的年轻人有一点小小的帮助和启发。

一、刚开始的日子

擦边球 我是上海财经大学87届统计专业研究生,那时社会上经济类研究生还是很少的,工作也比较好找。毕业时,学校让我留校搞科研兼教学。从自己的内心来说,当时很想到社会上去闯一闯,但对外面的社会知之甚少。留校后,学校正常的工作量很少,空余时间大多打发在球场上和麻将桌上,有时感到很无聊,听到同事们议论的大多是“职称解决没有”、“房子解决没有”等等,感觉再这样混下去前途渺茫。后来,经当时的外汇管理局徐风处长介绍来到万国证券,拜见了管总和王总。说实话,当时我对证券业,对万国真是知之甚少,只是觉得有事干了,因为看到当时的管总和王总和他的同事们每天都是忙忙碌碌的身影和干不完的工作。

但接下来最头痛的事就是调动问题,既出不来也进不去。万国的用人编制在上国投,进不去,学校当时也卡着我,人事关系出不来。幸亏当时管总、王总在公司用人机制上十分大胆,说作为编外人员先干着吧,工资也给。而学校那边是弹性工作制,一般每周两天即可完成工作量,其余时间就在万国干了。所以,就这样“擦边球”式地进了万国。一年半后,万国有正式编制了,财大也放人了,这才在编制上正式加盟万国。

试想一下,要是当时万国没有在用人的体制上有打破常规的做法,我进万国的路不知能否会实现。这种情况在当时的万国还有很多,为此管总、王总不辞辛苦曾多次跑用人单位协调,请求支持。譬如在我这件事上,他俩就多次拜会财大校长,在交往中双方还结下友好的情谊,此后万国还在财大设立了“万国奖学金”,奖励优秀教师和学生。

愣头青 对于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我,刚一进公司真的分不清东西南北,哪些要做、该做哪些事是一头雾水。好在领导和同事们比较体谅我,经常指点和帮助我,但还是干了不少傻事,现在回想起来感到挺对不起大家的。其中有一件事印象比较深刻。那时公司为培育客户,经常在外面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办“证券知识普及班”,有一期我负责,当时办班通知上说明收费50元(四讲),毕业时可优惠购买在万国挂牌的证券,因为没说明是股票还是国库券,所以学员就钻这个空子要买股票,而当时只有国库券可买,学员们为此想闹事。轮到最后一讲,当时管总刚从新加坡回来,我就想让管总做一个结业讲座镇一镇。那天,管总从机场直奔课堂为大家讲了40分钟的国外证券市场演讲,内容很精彩,学员们听了反响也很好,可结束时他们非缠着管总要优惠买股票,搞得场面很尴尬。管总不清楚怎么回事,造成结果很不好。最后公司把学费全部退给学员,做免费培训。这件事对我印象很深,深感自己就是个“书呆子”,实务工作能力太差,考虑事情不太仔细,事后也懊恼不已。当然,也有学员们懊悔的,那次班上有好几个学员没要求退学费,他们是来真正学知识的,以后成为朋友,也得知他们后来在股市上赚了不少钱。

睡钢丝床 作为新上海人,也就是老家在外地的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吃饭和睡觉也是个麻烦事。公司没有食堂,中午饭都是带的,上海人可以做到,外地人只能到外面找吃的;睡觉,离开学校后,意味着集体宿舍大门关上了,当时还没有外面租房子的概念,只能将就着往同学那里挤。我记得当时公司的金库(放国库券的地方)需要有人值班,一晚上有五元钱补助,但是睡钢丝床。轮到我时觉得很幸福,既有地方睡,又有补贴可以拿,就是半夜里常有老鼠出没,挺烦人的。

上班用的工具,一般来说是公文包,但我刚开始接触最多的是两个袋,一个是马甲袋,一个是麻袋。骑自行车上班,没法夹公文包,用马甲袋更省事;上班中运国库券是用麻袋,还每人配根电警棍,两人一组,一人提麻袋,一人拿警棍,轮着来。

跑医院 刚开始时,国库券买卖是主要业务,要到全国各地收国库券,在上海挂牌销售。而较多的情况是收得多、卖得少,但当时证券公司资金有限,需不断地推销出去才能腾出钱来再收购,以持续每个轮次赚差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上门推销,我终于摸出点门道,医院最有钱,尤其是地段医院,他们都有闲置资金存银行,利息收入比国库券收入低很多,通过我们不停地向他们做宣传工作,成效一般来说比较不错。所以,一段时间内跑医院是主要的业务活动。当然,到医院不是去挂号看病,而是直奔财务室,推销国库券。

吃哑巴亏 刚毕业的学生,没有社会经验,做事莽撞,方方面面考虑不周,易得罪人;同时,与人交往时脑子一根筋,别人表述的话里有话的内容常搞不明白,结果往往是自己吃哑巴亏。当然这些哑巴亏现在看起来根本是无足挂齿,也是人生成长必要的经历,但当时还是很憋屈的。记得有一次到某国有企业推销国债,第一次登门,做了宣传后人家很感兴趣;第二次登门时对方表示可以买,并就品种和金额达成初步意向,约定下次来办手续,当时很开心;到第三次去办手续时,对方很热情,但推说财务负责人想要些更详细的资料,要我补充送过去;第四次去时,对方说很抱歉上面还没批下来;等到第五次再登门时,无论如何也找不到他了,上门找不在,打电话总说在外出差。后来终于了解到对方已通过其他渠道把国债买好了,人家有其他关系,对方关系比较硬,一个电话就搞定了。有什么办法呢?

二、公司发展时期的日子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证券业迎来了它初创以来首个扩张发展期。具体表现在股份制试点企业不断增多,在“老八股”基础上发展到几十家、上百家,并由地方企业发展到中央企业,由单纯的A股发展到H股、B股;在交易市场方面,先是沪深两地几个营业部的柜台交易,后来沪深两地柜台交易实现连接,最后,随着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形成了交易所场内集中交易体系;在投资者方面,随着股票发行增多,一批批新股民加入证券投资者队伍。

就证券公司而言,万国作为行业中的一员,也在这个过程取得巨大的发展,而且其发展速度超过同行其他机构,业务规模和市场影响力在当时行业内名列前茅。万国之所以在行业和市场初创时期发展那么快,核心因素是其市场化的体制和机制,以及由这种机制所培育出来的企业文化——万国精神,即勇于创新开拓的团队合力、勇于改革奉献的凝聚力。

创新的公司体制 万国在证券行业内率先试用股份制的体制,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当时,整个国家股份制改革尚属试验阶段,证券公司又是股份制改革和股票承销的保荐机构,这样它本身在新体制的实践和认识上又领先一步。股份制作为新体制,在当时情况下,因受传统体制上级主管约束较少,因而,自主发展的空间就大,它可以在用人、激励等机制方面有更多的主动性,能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记得当时争揽股票发行项目,万国、申银、海通是三足鼎立,各有优势,申银有工商银行背景,海通有交通银行背景,在信贷辅助支持等方面有不少优势,但万国没输掉,它的优势就在于有一个非体制内猛打猛冲的团队,他们有忧患意识和职业精神,知道不能输。因为,当时的体制很明白,体制内的公司垮了可以另外安排工作,而体制外的,如果输了就只能失业了。因此,该体制逼着团队要奋力拼搏;同时,一定要比竞争对手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为企业提供更好的服务。

打破大锅饭的市场化机制 在传统体制内,职务、薪酬、绩效、晋升等激励机制都是论资排辈、按部就班的。而当时的万国就勇于打破这种传统机制,尤其是在用人选才上大量启用年轻化、知识化、劳模化的干部,许多年轻实干的人才脱颖而出:滕伟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出身好(上海交大学生会主席)、业绩好(第一代红马甲、宝鼎基金管理人),有一线营业部锻炼经验,迅速被提拔到总裁助理的岗位。还有朱敏杰,是证券行业第一代年轻的元老,所有业务都干过,长期是管总的得力助手。我本人也相当幸运,感谢领导培养,一开始在办公室工作,后来到证券研究所兼发行部(后改为投资银行部),29岁时被提拔为总裁助理。

正是因为万国有这样的市场化机制,所以后来吸引了一大批名校高材生加盟万国证券,包括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上海财大等。这在当时,对一家没有悠久历史和传统行业地位的地方金融机构而言,确实难能可贵。

创业、奉献的精神 公司成立两周年时,管总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追求卓越”,王总后来接着写了一篇“万国精神赞”。这两篇文章写得很精彩,至今读起来仍有不少感悟和激动。我想,这两篇文章的精彩之处除了文笔、言辞比较精炼、达意之外,最重要的是比较切合当时公司的创业氛围,适时恰当地表达了当时干部员工的共同心声和工作状态,也就是上下齐心为公司发展奋发努力、积极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

我那时在发行部工作,就是负责企业债和股票的承销,事实上那时应该叫“承销部”比较恰当,因为发行部一直被人误解为是从事图书刊物发行的部门。

企业债承销的工作,至今已经记不清很多事了,因为该业务后来被叫停了。当时主要是为借不到银行贷款的乡镇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发行规模也比较小,都在机构之间发行。印象较深的是那时企业的财务报表很不规范,在评级前往往要做很多调整梳理工作,工作量不是很大,但有难度,因为许多企业的原始基础报表不齐,有些数据对不上,挺急人的。所以当时就是不停地在郊区赶来赶去,而当时部门是没有车辆的,公交车太慢,所以一般让企业派车接送。

那时的股票发行则是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有些还挺惊心动魄的。我印象最深的是浦东申华和兴业房产股票的发行。因为当时已挂牌的股票已被炒得很高,豫园商城已经超过1万元,而且有价无市,每天一个涨停板后就根本买不到了,所以老百姓对新发股票趋之若鹜。在发行前我们制定了一个“身份证认购券”等比例抽签的方案。认购券上填上身份证号抽签,不会被人倒卖或囤积,事先推敲觉得该方案万无一失,约定某天上午8点在营业部发行认购券。可事与愿违,老百姓前一天下午就开始排队,到晚上越排越长,到深夜12点时,马路上已经挤满了人,严重影响了交通,而且很有可能出现集体性踩踏事件,单靠公安力量已经无法维持,最后武警出动,上级部门严厉警告我们,必须先发放预约券以疏散人群。最后只好紧急调用预约券当场发放。在发放过程中又发现一个漏洞,有些人拿好后再排队重复拿,为此,队伍末尾由一个武警压阵,最后总算结束了这项工作。事后,通过预约券换认购券,再通过认购券抽签确定认购者。

这件事情以后,我们总结了经验,采用了在体育场发放预约券的办法。原以为体育场足够大,老百姓可以有序排队了,而且保证每人都能拿到。但想不到还是出事了。那天发到下午6点多钟,队伍还是很长,就想广播通知一下,未领到的明天还可以再来领,保证大家都能领到。没想到此广播一出,后面排队的人蜂拥而上,许多人从栏杆上跳过来或从栏杆下钻过来,队伍一下子全乱了,由一条队伍变成了乱糟糟的一大片,局面无法控制。最后只好广播通知继续当场发完为止,这才得以收场。结束时清理了一下混乱的场面,踩踏下来遗弃的鞋子有半箩筐,其中还有手表和金项链,可见场面之混乱。事发当时,我坐在指挥车里,手拿对讲机,明显是大家攻击的目标。

这件事后,在人民银行金管处的统筹管理和协调下,开始采用发行“年度新股认购证”的办法,即新股发行不再由单个证券公司自行组织,而是全市统一,批量发行、批量认购,此事才得以有效解决。再后来是由交易所集中申购发行,此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股票承销除了上面讲的公众发行外,考验和锻炼我们的还有在项目的争揽及保荐工作的程序上。能争取到更多的项目是当时我们一切工作的重心,如何抢、怎样保证抢到了不丢掉,那可真是伤透脑筋。这一点我至今仍感欣慰的是,行业目前还是这种状况,再看看国外投行,也是如出一辙;由此可见,一线市场的竞争,有些道理是相通的。抢项目不外乎这么几条:一是撒网,项目组分行业、分区域不停地奔波于企业之间,成熟的改制,不成熟的培育;二是找关系,上级部门、合作企业、朋友关系、亲戚关系,反正能用的都用上;三是利益交换,以项目换项目,或以其他利益输出换项目。在当时的万国,有一点是很感人的,那就是公司领导管总、王总一直奋斗在项目争揽的第一线,带着投行团队不停地跑企业,所以企业对万国也往往比较重视,讲究职务对等。

股票承销工作发展至今,变化最大的是保荐工作的程序及规范性,尤其是信息披露工作。想当初,每家企业发行股票一般只有短短的几条公告;后来人民银行金管处出台了“股票发行管理条例”,对信息披露有了一定的要求,这才有了股票发行的“招股说明书”。因为管总在国外留过学,明白这回事,所以就要求我们创编招股文件,并从国外带来几个样本让我们反复研究、照套,可我们怎么也套不过来,一是这样的格式老百姓看不懂,二是企业根本没有这样的资料让我们填到国外样本的格式中,对不上号。后来,人民银行金管处“规定”出来了就好办了,按此要求做。我记得当“规定”出来时正好是我们要发行上海陆家嘴众城实业公司股票,我起草了可以算是第一份开始有点像样的“招股说明书”,报上级主管机构审查,一次通过。以后就按此样本,开始流水作业,最后连老同志都会写了。

再看看现在的情况,招股说明书等信息披露都是整版整版的,越来越规范,与那时相比真是天壤之别。

那时万国在股票承销市场上的占有率还真是挺高的,也承销了不少股票,市场品牌形象也相当好,不少企业是主动找上门来的。

说起创业、奉献精神,那时还真有那股劲,一帮书生加班、出差,真是不分昼夜,睡在办公室里是常事,总是埋头工作,有做不完的事。待遇方面考虑得很少,也没有什么派头,也不计较什么,骑自行车,挤公共汽车是常事,难得坐回出租车。

这种创业、奉献的精神,在那时形成了一种氛围,一批批新进员工都会被这种氛围感染和带动。我感觉是一种共识的、主流的、潜意识的氛围,只要是这个团队的人,若是无法理解或服从这种氛围,就会被边缘化或挤不进主流。

三、回味的日子

就像物种进化一样,行业发展也是从初始阶段不断发展而来的,证券公司的经营也是一样,是在开拓、创业中不断进取壮大的。我们经历了不少坎坷和挫折,这都是我们成长的代价,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对我而言,在万国的那段经历,是和领导同事们一起创业奋斗的岁月;在此过程中,我们不仅一起并肩努力,而且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友谊。我从他们身上学到不少优秀的品质和素养,培育了我不断追求,勇于奉献的职业精神,这种精神是我职业生涯都在享用的宝贵财富,也不断地激励着我的工作斗志,借此,我向领导和同事们再一次表示感谢,并向你们致以深深的祝福。

金文忠,曾任万国证券总裁助理兼总裁办副主任;1995年7月离开万国,后任野村证券中国企业现代化委员会项目室副主任;现任东方证券股份公司总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