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高速公路的基本概念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运输部会议对高速公路作的定义是“(高速公路)是利用分离的车行道往返行驶交通的道路。它的两个车行道用中央分隔带分开;与其他任何铁路、公路不允许有平面交叉;禁止从路则的任何地方直接进入公路;禁止汽车以外的任何交通工具出入”。
按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1—88)对高速公路的规定“系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小轿车)交通量为25 000辆以上,为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经济意义的,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1]
我国的高速公路设计时速一般为100~120公里,多为双向四车道;全封闭,全立交或互通道路。由于高速公路具有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行车消耗,提高行车安全性等优点,对振兴国民经济,促进运输结构合理化,提高国防和军事力量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已成为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器,高速公路建设已被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已进入成熟发展时期。
高速公路在不到100年的发展历程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一国到多国,从欧洲到五大洲,从普通道路、高等级公路到高速公路的全面建设,主要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雏形时期。从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德国20世纪初在柏林修建了一条9.8公里的试验性公路,是世界上第一条“柏油马路”,也是高等级马车专用道的前身,开始形成了“车辆专用”的概念,1921年德国又修建了全球最早的往返分离式公路,首先提出了“往返分离”道路的思想。意大利1924年修建了从米兰到都灵的第一条汽车专用公路。1932年德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波恩至科隆高速公路,初步形成了高速的建设理念,设计原则、施工标准和管理规范。德国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其“闪电战”的成功运用起到了出人意料的作用,为德国的军队机动、后勤供应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高速公路快速、安全、经济的特点首次全面展现在世人的面前。
第二阶段为快速发展时期。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末,西欧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东欧社会主义阵营各国、美国、日本和大洋洲、南美洲和亚洲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国家,纷纷掀起了修建高速公路的热潮,一时间高速公路成为时尚的象征、成功的象征、经济发达和现代化的标志。这个阶段全球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10万公里左右。
第三阶段为全面建设稳步发展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除各发达国家继续建设高速公路以外,亚洲特别是印度、东南亚各国、拉丁美洲和非洲一些国家也开始进入高速公路大力发展时期。中国大陆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修建高速公路,但发展迅猛,总里程日新月异,在全球的排位似芝麻开花节节高。现在全世界近80个国家共修建了27万多公里(2008年底的统计数据)的高速公路,为世界经济的发展,为发展中国家的腾飞作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同时也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务。
2009年全社会运输量构成如图2.1所示。
图2.1 中国 2009年社会运输量构成[2]
一般意义上的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管道,其中公路在社会综合运输量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加上公路的通用性(水路铁路航空都要靠公路连接)和汽车使用的普遍性,使得全球经济发达国家竞相发展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中国也不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