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对通货紧缩原因的看法

我对通货紧缩原因的看法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看来,《中国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是一篇很有启发性的文章。这明显是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的阉割。对马克思这段重要论述,图冈只强调其中的生产的比例性这一点,而阉割掉其中的消费力这一点。马克思分析的虽然是资本主义危机产生的原因,但其中关于生产和消费、消费和积累之关系的分析,其基本原理,显然是适用于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制度的,因此,也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

4.我对通货紧缩原因的看法

在我看来,《中国通货紧缩的深层次原因》是一篇很有启发性的文章。我想将其论点推进一步。我认为,不要以为只要严格按照马克思提出的货币流通量的决定公式(假定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是已知的,流通手段总额就等于待实现的商品的总价格加上到期的支付总额减去彼此抵消的支付,最后减去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支付手段的流通次数)办事,国民经济的运行就不成问题了。不是的。我国1996年实现“软着陆”以后不久,就发生缓慢的物价下跌,用将物价上涨等同于通货膨胀的人的用语来说,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反面,即通货紧缩。但我认为其真正原因绝不是货币发行量过少,而是消费资料的生产,相对于人民的有购买力的消费力来说是相对过剩的,受其影响,生产资料的生产也是相对过剩的。我们不能像俄国经济学家图冈·巴拉诺夫斯基那样,认为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可以完全脱离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即积累基金的增长可以完全脱离消费基金的增长。图冈说,把整个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概括起来加以考察,必然得出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市场容量根本不决定于消费量的结论;社会产品不仅有消费品,而且也有生产资料;机器代替工人时,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虽然减少,但是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却增加;同样,当资本家的收入由其个人消费基金转化为资本时,其对消费品的需求虽然减少,但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却增加。总之,只要社会生产比例适当,则无论消费需求怎样减少都不会使市场上的产品供给总量超过需求总量。这明显是对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理论的阉割。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直接剥削条件和实现这种剥削的条件,不是一回事。前者只受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后者受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和社会消费力的限制。但是,社会消费力既不是取决于绝对的生产力,也不是取决于绝对的消费力,而是取决于以对抗性的分配关系为基础的消费力;这种分配关系,使社会上大多数人的消费缩小到只能在相当狭小的界限以内变动的最低限度。这个消费力还受到追求积累的欲望的限制,受到扩大资本和扩大剩余价值生产规模的欲望的限制。对马克思这段重要论述,图冈只强调其中的生产的比例性这一点,而阉割掉其中的消费力这一点。马克思分析的虽然是资本主义危机产生的原因,但其中关于生产和消费、消费和积累之关系的分析,其基本原理,显然是适用于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制度的,因此,也是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我认为,只有用生产增长和消费相对落后的矛盾,才能解释为什么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商品都是供过于求的。

那么,我国消费增长落后的原因何在呢?经济学家写了大量文章,用了大量图表和数据,在我看来,这其实说明长期以来人民的消费增长大大落后于国内总产值的增长。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过去的消费基金,除工资外,还包含着福利收入,如子女教育费、住房和医疗补贴,现在,其中的一部分则由工资的支出来负担了。虽然现在大多数人不必积谷防饥,但要积钱防病,而积钱防病很难计划化。前面提到,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居民收入占国内总产值的比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不断下降,从1984年的64.2%下降到1998年的41.1%;其反面就是长期以来积累率过高。

有的学者认为,我国居民在银行的个人存款已达7.3万亿元(其中大约有7000亿元转化为消费信贷资金),但只是躺在那里,不用来购买商品,致使市场疲软,对此觉得奇怪。其实只要分析一下存款人的构成,就可以看出,富有者占有的多,一般人占有的少,[18]其中广大农民占有的则更少,后两种人其实是在银行里积钱,以备不时之需;而富有者占有的消费资料已足够,很难再购买什么了。群众说:“未来不确定,钱袋得捂紧。”这是实话。这就使存款中定期存款的比重增加,它不能转化为即期的购买力,这部分货币的流通速度降低。据某城市调查,定期存款占全部个人存款的80%,以全国个人存款7.3万亿元推算,其中的定期存款约为5.8万亿元,如果它变为现金和活期存款,都用于购买,将能购买多少商品和劳务啊!当我写这几行字时,国家统计局局长朱元鑫宣布,2001年中国国内总产值为9.5933万亿元。这就是说,如果历年积蓄的全部个人定期存款都释放出来用于购买,那么,单只这部分购买力就能购买全国商品和服务的60%。但是情况偏偏不是这样。因此,增长的消费资料生产就缺少对应的购买力,影响所及,增长的生产资料生产也缺少对应的购买力。因此,全面生产都过剩,物价下跌,市场疲软,销售困难,货币流通速度减慢,企业普遍缺乏现金,连环债很难清理,银行坏账增加,再也不敢贷款;如果不发生这种情况,货币流通量是足够实现生产的总值的,作为这种情况的结果,就是通货紧缩。

如果是这样,那么,马克思指出的社会化的商品生产制度中生产和消费、消费和积累之间的矛盾,就在我国存在着了。在西方,这就会发生经济危机,再由经济危机引起货币危机,而不是如有的经济家所说的,由货币危机引起经济危机(这种货币危机是整个经济危机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与独立发生的货币危机,如1997年在泰国开始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不同)。我国之所以不会发生像资本主义那样的经济危机——生产下降和物价下跌,而是生产不降,甚至上升,在市场疲软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年率仍保持在7%—8%,这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尚未完全消失,地方保护主义存在,为了达到甚至超过经济增长率,为了“业绩”,因而相对于低下消费力而言的过剩生产力,即最落后的包括生产伪劣产品的企业得不到淘汰。换言之,经济危机的爆发能暂时解决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的作用,在我国由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而被削弱,反而不爆发经济危机,而仅表现为通货紧缩。

在此条件下,运用财政政策以直接刺激投资,搞基建、修水利、治环境,即实施类似公共工程之类的政策,这虽然可以使经济暂时增长,但除了其效益要长期以后才能产生,因而短期内不能以效益偿还债务外,就我国的问题而言,这不能根本解决市场疲软问题,不能解决通货紧缩问题。1998年至2001年共4年,我国发行国债5100亿元,其中由银行将部分定期存款用于购买国债,国债转化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1998年为1.5,1999年为2,2000年为1.7,2001年为1.8,创造就业岗位500万个,占同期新增就业岗位的20%以上。经济虽然增长了,而市场起色不大,通货紧缩依旧。原因何在呢?原因在于这些基本建设虽然拉动了GDP,并促使相应的生产资料得以销售,也增加就业,从而增加工资总额,但是,这些就业者本来就是要有起码的消费的,就业后生活水平可以提高一点,但仍要积钱,他们的消费增长率,同样落后于由他们拉动的GDP的增长率;也就是说,生产增长和消费相对落后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因此,对解决市场疲软的作用不大。其实,通货紧缩只是现象,本质是生产增长和消费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这样,除了调整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提高人民的消费水平外,靠发国债以增加基本建设,靠增加货币流通量,是无法解决根本问题的。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加工资、发年终奖,就是要增加消费基金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只是还没有制度化,而且这种最直接有效的措施没有惠及占人口最多的农民。如果错误地认为,既然这个经济现象从另一面看就是物价下跌,那么就应该增加货币供应,那就大错特错了。凯恩斯主义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就是这个缘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