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铸币要在金表现商品价格时才代表商品价值,价值符号似乎直接代表价值

金铸币要在金表现商品价格时才代表商品价值,价值符号似乎直接代表价值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上两种认识的结合就是货币金属论,即认为只有商品,并且只有贵金属才是货币。重商主义混淆价值与财富,认为金银即货币是唯一的财富。这就是说,将价值的实现看成是价值的生产。我们将货币名目论、货币金属论与观念的货币计量单位论的错误作一比较。

7.金铸币要在金表现商品价格时才代表商品价值,价值符号似乎直接代表价值

第六个颠倒是:金铸币显然只有在商品价值本身用金计算或表现为价格的时候,才代表商品的价值,与此相反,价值符号例如纸币似乎直接代表商品的价值。[11]前面说过:金铸币是从条块金币产生的,点数量使用的铸币是称重量使用的金币的转化,因而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这是清楚的;纸币代表商品价值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中介,即代表金铸币的价值,再反映商品的价值,其代表金铸币的价值,与其数量成反比,即纸币数量和价格标准成反比,价格标准再与价格成反比。因此,如果孤立地看待纸币,切断它和金铸币的联系,看不出它们之间存在的中介,那就无法理解若干商品为什么能和若干纸片相交换,亚里士多德提出的5张床=1间屋,无论如何都不能演化为5张床=若干张纸币。因为前一等式的两端确实存在着等同性和可约性,即两者的生产都耗费了劳动,并且时间相等,后一等式之间却没有这样的关系。如果这样,就必然否认无价值的纸币即价值符号是货币。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前面说过,货币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的产物,是直接社会劳动依以凝结的实体,这个实体就是变成了货币的商品,这样的货币商品曾经有过多种,而最后或最理想的是贵金属。由于这样,如果孤立地看待货币商品,只看到它的完成形态,就必定认为金银天然是货币,而不是货币天然是金银。以上两种认识的结合就是货币金属论,即认为只有商品,并且只有贵金属才是货币。

货币金属论产生于16世纪和17世纪,就是资本主义产生即封建领主经济崩溃的所谓重商主义时期。重商主义者都是货币金属主义者,或者应该正确地说:重商主义不过是金属货币论的变种。重商主义混淆价值与财富,认为金银即货币是唯一的财富。因此,从单纯的商品流通,而不是从剩余价值生产的观点看,就是要积累既不蛀、又不生绣的永恒的金银货币。本来,价格值3镑的1吨铁同那值3镑的金是有同样大的价值量的;但在他们看来,问题是不能这样看待的。在这里,问题不在于价值大小,而在于什么是它们的适当形式。由于他们认为只有金银货币才是唯一的财富,因而要增加财富,就要开采金银矿,或发展外贸,取得顺差,从国外输进金银。所以,他们实质上认为,是生产金银这种具体劳动创造财富(价值),生产其他物品的具体劳动不创造财富(价值),只有后者为前者承认,即后者交换到前者时,后者才创造财富(价值)。这就是说,将价值的实现看成是价值的生产。从我们现在研究的问题看,就是在生产中,其私人劳动直接是社会劳动的,就是生产财富(价值)的,其私人劳动要经过交换才能实现为社会劳动的,就只有在实现为社会劳动后才是创造财富(价值)。

货币金属论的产生不是偶然的。17世纪和18世纪时,欧洲的国民生产大部分还在封建主义的形态中,还是作为消费资料的直接源泉而服务于生产者本身;生产物的大部分并不转化为商品,因而也不转化为货币,实际上并不形成资本主义的财富。资本主义生产把货币当作流通的目的,就必然把价值或抽象的财富,而不是把财富的任何物质要素,作为对生产起规定作用的目标与起推动作用的动机。因此,与资本主义生产萌芽阶段相适应,货币金属论者或重商主义者,必然坚持价值的凝结的、可捉摸的、黄澄澄发光的形式,坚持它那种与一切特殊商品对立的一般商品形式。

我们将货币名目论、货币金属论与观念的货币计量单位论的错误作一比较。货币名目论强调货币的流通职能,在这一职能上,货币只在感觉上存在就可以了,其物质实体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只是它的数量,于是就认为货币是符号,是纸片,而并不需要有货币商品,即直接社会劳动依以凝结的实体;货币金属论强调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在这一职能上,货币只要在观念上存在就可以了,但其物质实体是什么却很重要,而货币天生是金银,于是就认为只有金银是货币,纸币不是货币;观念的货币计量单位论强调在价格规定上,用的只是观念中的金和银,而它们又只是当作计量单位,并不具有一定的物质实体,于是就认为镑、先令、元等名称,指的不是具有金和银,即物化的直接社会劳动依以存在并以法律规定其重量的实体,而是观念上的价值原子,或空洞的没有社会劳动凝结在其中的相对的计量单位。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7页。

[2]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1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73页。

[4]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1页。

[5][英]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郭大力、王亚南译,第30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1页。

[7]同上书,第111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1—112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08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第1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