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是观念和符号的货币必须是社会劳动的凝结

不是观念和符号的货币必须是社会劳动的凝结

时间:2022-1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流通手段可以是货币符号,这些职能虽然来自货币直接是社会劳动,但执行这些职能不一定要求是凝结了社会劳动的货币。然而,货币执行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以及成为世界货币,则必须是凝结了社会劳动的货币,亦即必须是贵金属。货币作为直接社会劳动,能购买任何东西,即货币的质是无限的。

4.不是观念和符号的货币必须是社会劳动的凝结

马克思说: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是货币。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流通手段可以是货币符号,这些职能虽然来自货币直接是社会劳动,但执行这些职能不一定要求是凝结了社会劳动的货币。然而,货币执行贮藏手段、支付手段的职能,以及成为世界货币,则必须是凝结了社会劳动的货币,亦即必须是贵金属。现分述于下:

货币贮藏就是作为价值实体的社会劳动的贮藏。商品是私人劳动的产物,它必须转化为社会劳动,即必须出卖,但一旦出卖了,社会劳动在握,就不必像出卖时那样急于购买了,这时货币就在贮藏中。货币作为直接社会劳动,能购买任何东西,即货币的质是无限的。但每一现实的货币额又是有限的,只能购买一定量的东西。正是这种质的无限性和量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在货币不能变成资本的条件下,促使人们贮藏货币。为了调节货币流通量,也要贮藏货币。对内为了实现支付,对外为了世界市场的流通,也要贮藏货币;在前者,货币是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在后者,货币则成为世界货币。此外,还有美的贮藏,即将金银变成装饰品,它和货币贮藏可以转化,并共同调节货币流通。只有凝结了社会劳动的真正的货币,即贵金属货币,才能贮藏。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将社会所需的私人劳动最终实现为社会劳动。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的让渡同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开来的关系也在发展。在这里,商品让渡时,生产它的私人劳动为社会所需已得到证明,但还没有实现为社会劳动,货币只执行观念上的购买手段的职能;要到商品买卖完毕,在规定日期到来时,商品的价格才能实现,生产它的私人劳动才最终实现为社会劳动,货币在这里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能减少货币流通量,因为构成链条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可以互相抵消,支付的只是其中的差额,每笔支付的日期并不完全相同,用于支付的货币可以多次使用,总之,这能减少社会为生产货币而耗费的社会劳动。[8]

但是,“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包含着一个直接的矛盾。在各种支付互相抵销时,货币就只是在观念上执行计算货币或价值尺度的职能。而在必须进行实际支付时,货币又不是充当流通手段,不是充当物质交换的仅仅转瞬即逝的媒介形式,而是充当社会劳动的单个化身,充当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充当绝对商品。这种矛盾在生产危机和商业危机中称为货币危机的那一时刻暴露得特别明显”。[9]因为债权债务在正常情况下减少了所需的支付手段量,但只要链条中一个环节发生问题,到期不能如数支付,其他的环节也就不能支付,这就是危机。这时,大家都要求有实实在在的支付手段,但现有的支付手段,无论是金属货币,还是下面将论述的信用货币,都严重不够,“货币荒”是必然发生的。所以,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使经济危机有了抽象的可能性。很明显,它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买和卖可能脱节引起的。但为何必然脱节,这就不能从货币本身来说明了。

信用货币是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它最初是从商业信用中产生的票据,其后又有从银行信用中产生的银行券。各种票据可以互相抵消,各种银行券也可以互相交换,最后的差额才兑现金属货币。

由于充当支付手段的货币的发展,就必须积累货币,以便到期偿还债务。这样,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独立的致富形式的货币贮藏消失了,而作为支付手段准备金形式的货币贮藏却增长了。

写到这里,我们要根据马克思的货币理论回答这个问题: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要实现为社会劳动,真正的货币就是凝结了社会劳动的贵金属;有人据此就认为,这样,随着商品生产的迅速发展,贵金属就逐渐会绝对不够,不足以实现商品的总价值,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终于废除金本位制度的原因。马克思对所谓金属货币不够的看法是:首先,货币是社会劳动,它凝结在贵金属中,并可以积累下来,长期使用,它不像一般商品那样,大多数在使用后就消灭,要另外花劳动去生产,只是“用来补偿已经磨损的铸币的金是例外”。[10]这就是说,待实现价值的商品虽然是新的私人劳动生产出来的,而实现其价值的货币则可以是积累下来的社会劳动。其次,贵金属既可从开采矿山中增加,又可从美的储藏的转化中增加。最后,还可以用支付相互抵消的办法,以及加速货币流通的办法,来节省货币流通量;总之,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中废除金本位制度的决定性原因,不可能是黄金的绝对不足。[11]

世界货币使货币的存在方式同其本质相适合。在世界贸易中,货币就成为世界货币而与全世界的商品相对立。世界货币执行一般支付手段、购买手段,以及一般财富的绝对化身的职能。货币一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就失去其在国内具有的价格标准、铸币等地方形式。货币发展为世界货币,就使货币的存在方式同它的本质——直接是社会劳动相适合,因为在世界市场上,货币能同一切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最充分地表现它是直接社会劳动。

在这里,有必要谈一谈《资本论》第一卷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的结构: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货币: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为什么货币的五种职能在叙述体系上不是并列的?我的理解是:价值尺度不必用物质的货币,只要是观念上的即可,流通手段可用代替物,以上两者都不要求真正的货币;货币贮藏、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则非要真正的货币不可。因此,货币的五种职能不应在叙述体系上予以并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