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建国以来我国四次失业高潮

建国以来我国四次失业高潮

时间:2023-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政府留下474.2万城镇失业人口,失业率高达23.6%。第四次失业高潮。另外,我国城镇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据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部1995年的联合调查,我国城镇非公开的隐性失业率已达到18.8%,如果将农村的失业考虑在内,问题会更加严重。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我国目前失业人群将达1.53亿人,失业率可能达到21.4%或更高。

三、建国以来我国四次失业高潮

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后遇到过四次失业高潮的冲击和考验。

第一次失业高潮(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党政府留下474.2万城镇失业人口,失业率高达23.6%。为解决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中央人民政府在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广开就业门路,全国职工人数从1952年的1603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3101万人,净增加1498万人,顺利地平息了第一次高失业浪潮。

第二次失业高潮(1958~1965年)。1958年“大跃进”时期,盲目发展城镇工业,从农村招工约2000万人,城镇职工净增2868万人,造成“职工”、“商品粮”、“工资”三大突破。政府财政负担加大,经济结构严重扭曲,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酿成城镇人口过剩。中央于1960年最困难的时候,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精减职工1648万人、商品粮人口2000多万人,同时,安置了一批城镇新生劳动力就业,从而平息了第二次失业浪潮。

第三次失业高潮(1966~1984年)。十年动乱期间,由于人口增长导致的劳动年龄人口增长过快,加之动乱造成的经济结构失调和经济建设严重受挫,大批城镇新生劳动力得不到安置,不得不动员1700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就业压力转嫁到农村。而农村的过剩人口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隐性失业人口。“四人帮”垮台以后,城乡失业问题随之显化。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及改革就业制度,仅1977~1984年全国即安置了3700万人就业,返城知识青年和新增劳动力基本得到安置,失业率由1980年的4.9%下降到1985年的1.9%。

第四次失业高潮(1992年迄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失业率持续上升,就业压力随之逐年加大。1992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为393.9万,登记失业率为2.3%;1993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增至420.1万,登记失业率升至2.5%;1994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增至476.4万,登记失业率升至2.8%;1995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增至519.6万,登记失业率升至2.9%;1996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口增至557.6万,登记失业率升至3.5%。2000~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3.1%、3.6%、4.0%和4.3%,呈明显的上升状态;同时,政府对下一年失业率的调控目标也一再相应放宽,即分别为3.6%、4.0%、4.5%和4.7%。许多权威专家认为,这些指标虽然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同期水平,但是如果考虑到统计口径等问题,我国目前的失业率要远远高于上述指标,即可能达到10%左右的较高水平。

下岗职工再就业能力越来越低,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下岗职工再就业率由1998年的50%,降至为2001年第三季度的19%。即使按再就业率30%计算,这些实际失业人员可再就业的只有540万~570万人(胡鞍钢)。另外,我国城镇还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据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部1995年的联合调查,我国城镇非公开的隐性失业率已达到18.8%,如果将农村的失业考虑在内,问题会更加严重。我国农村现有隐性失业劳动力1.38亿人,每年约有3000万人需要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同时,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着大量的冗员,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和夕阳产业,如森林、煤矿行业这种情况特别严重。目前各方面对企业冗员的估计在1500万~3000万人左右。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我国目前失业人群将达1.53亿人,失业率可能达到21.4%或更高。没有就业,就没有正常和稳定的收入,这些群体在孩子就学、大病医疗等大项开支上会陷入困境,住房条件将长期得不到改善,甚至房租水电等生活开支也会发生问题,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巨大潜在因素。能不能使失业者理想地就业,不仅是一个经济难题,还将是一个最重大、最尖锐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