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周期性“交替换位”规律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周期性“交替换位”规律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存在着周期性交替。这样,循环往复,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转换发生过程。世界经济运行中主要矛盾及主要危险已由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目前,我国的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交替换位”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加大。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在一个国家中频繁不断地“交替换位”,必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我们必须承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交替的现实。

四、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周期性“交替换位”规律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存在着周期性交替。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交替换位”规律是:高通货膨胀之后往往是严重的通货紧缩取而代之;严重的通货紧缩之后往往是高通货膨胀继其位置。整个经济发展过程呈现为“繁荣—萧条—繁荣—萧条”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转换过程。

社会经济处于高速扩张阶段时,由于预期的投资回报率较高,社会主体投资热情高涨,总需求迅速大幅度增长,从而强力拉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增长率不断攀高,推动物价总水平迅速上涨,导致通货膨胀的发生。通货膨胀的日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政府不得不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过热的经济实施紧缩调控,抑制社会总需求,以便制止通货膨胀继续发展蔓延。于是,社会总需求开始收缩。这时,如果价格总水平由于总需求的下降而下降到原来的水平,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可实现均衡。但由于价格的刚性作用,物价总水平是不可能随着总需求的收缩而降至原来起点的。由于社会生产保持着原来的水平和惯性,仍然维持与目前一样多甚至大于目前水平的供给总量,于是陡然出现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的情况,就会导致市场商品滞销,物价总水平下降,失业人数增多,经济增长速度减弱,甚至出现负增长,通货紧缩发生。为了遏制通货紧缩,促进经济复苏,国家会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推出一系列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使经济慢慢走出紧缩困境,步入新一轮的繁荣高涨阶段,经济的不断增长又引致再一次的通货膨胀。这样,循环往复,形成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转换发生过程。

历史上,西方国家曾经发生许多次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的“交替换位”。以美国为例,南北战争期间经历恶性通货膨胀,战后经历长达34年的通货紧缩。“先缩后胀”的典型事例是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这个期间发生的世界性经济大萧条、金融通货大紧缩,几乎使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体系陷于崩溃。摆脱这场大危机之后,美、日、德、英、法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便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

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不难发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与经济周期是交织在一起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处于战后恢复期,经济增长较快,通货膨胀率较高;进入70年代后,经济发展更快,通货膨胀率达到两位数,到80年代时出现“滞胀”,即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90年代以来,由于新材料、新能源的发明创造和高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使得生产过剩,商品价格一降再降,经济开始出现下降趋势,从而世界经济转入通货紧缩阶段。世界经济运行中主要矛盾及主要危险已由通货膨胀转为通货紧缩。美国著名投资专家加利·西林博士在《通货紧缩》一书中指出:“当今世界的通货紧缩正是过去较长时期通货膨胀发展的直接结果。”从世界经济运行的实际来看,这一分析显然是科学的。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断定,1997~1998年,世界经济基本实现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换位”。

从我国经济发展历史看,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往往都伴随着高通货膨胀率,当通胀高到难以控制和影响经济平衡发展时,又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经济发展速度不够快时,我们又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促进经济快速增长。这一紧一松的循环,往往破坏经济平衡发展,使经济发展难以预测和控制。我国1997~2002年的通货紧缩的发生,与1993~1996年的高通货膨胀不无内在联系;而2003~2004年的经济过热,与5年的积极财政和货币政策高度相关。目前,我国的通货紧缩与通货膨胀“交替换位”的可能性正在逐步加大。①我国在持续了5年多的通货紧缩后,通货紧缩的构成要素及作用机理都得到了较充分的释放。2003年初以来,经济出现局部过热苗头。市场物价开始大幅度上涨。2004年第一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8%,涨幅比2003年同期上升2.3个百分点。②近4年治理通货紧缩政策措施力度较大,政策效果明显显现,具体表现是投资需求在扩大。2003年初以来,中国投资的快速增长,可以说是经济市场化程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之后出现了一次“异常”现象。2004年第一季度投资增长再次“井喷”,投资增长率达到了43%。③2003年以来的“工业热、农业和服务业冷”、“投资热、消费冷”的非均衡增长格局,受国际市场竞争及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国的钢材、石油及基建材料价格已经上涨。所有这些表明,目前通货紧缩症状还未消失,但通货膨胀的苗头与因素都在悄悄形成与生长。在我国走出通货紧缩困境后是否一定会立即陷入严重通货膨胀,这里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否正确,力度是否得当。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力度适当,通货紧缩就不会被严重的通货膨胀所取代,至多是出现轻微的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失误,或力度过大,则不可避免地引致通货膨胀的强劲反弹。可见,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水平极为重要。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在一个国家中频繁不断地“交替换位”,必然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危害。它将使经济陷入恶性循环的烂泥潭中,难以自拔。所以,应尽量避免之。法国经济学家莫里斯·阿莱指出:“过度的通货膨胀以及为了校正前一段时间的货币超量发行而采取的通货紧缩政策这两者之间的不断交替发生,一般来讲对经济增长都是十分有害的(莫里斯·阿莱:无通货膨胀的经济增长)。”我们必须承认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之间交替的现实。当代经济发展已使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自由市场体制几乎无处不在。除了像美国、欧盟和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外,就连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如:四小龙(中国香港特区、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三幼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以及拉丁美洲国家、中国、印度、东欧和非洲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也在经济发展周期上与世界经济保持了同步性(单从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就不难看出)。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其市场关系表现为资本雇佣劳动。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述:资本主义生产总是处于往复的周期运动之中,总是处于“高潮—危机—萧条—复苏”的循环之中。显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经济运行周期的不可避免性决定了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交替性。如果不清醒认识这种交替的客观存在必然会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极大的危害。

在我国走出通货紧缩困境后是否一定会立即陷入严重的通货膨胀,这里起关键作用的因素是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是否正确,力度是否得当。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正确,力度适当,通货紧缩就不会被严重的通货膨胀所取代,至多是出现轻微的通货膨胀;反之,如果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失误,或力度过大,则将不可避免地引致通货膨胀的强劲反弹。可见,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水平极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