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时间:2022-1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体系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在自然灾害方面,有地震预测预警、台风预警、泥石流预警等。此后多变量分析法被引入金融预警系统的研究中,并陆续提出许多新的预警模型,为金融监管当局提供了金融预警系统的构架。同时开始了对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进行研究。一些单位和部门相继开展了宏观经济的景气调查和监测预警的分析工作,把对宏观经济预警问题的研究推向高潮。

二、金融风险预警系统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必须建立健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保障体系。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建立则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障体系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预警渊源及其研究概述

预警(Early-Warning)一词源于军事。它是指通过预警飞机、预警雷达、预警卫星等工具来提前发现、分析和判断敌人的进攻信号,并把这种进攻信号的威胁程度报告给指挥部门,以提前采取应对措施。军事预警在社会政治宏观管理与环境保护、经济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自然灾害方面,有地震预测预警、台风预警、泥石流预警等。主要通过先进的预测工具对地震波、热带气流、泥石流多发区的暴雨和地质变动进行探测和分析,如果是成灾信号,则利用电信号与地震波、台风、泥石流的时差向受灾区发出警报,通过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抗风险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在社会宏观管理和环境保护领域,有城市安全减灾预警、失业预警、干旱监测预警、耕地生态经济预警、环境预警等。

在经济领域,预警包含宏观经济预警和微观经济预警两个层面。后者主要是指企业预警。经济预警(Economic Early-Warning)的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主要是西方经济统计学界对宏观经济波动问题的监测研究。如法国学者在1888年巴黎统计学会上,对经济进行气象式研究,用不同颜色描述经济运行状态。法国政府在1911年建立常设的经济恐慌委员会,美国学者1909年开始编制经济活动指数,1919年开始定期发布“美国一般商情指数”(哈佛指数)。从严格系统意义上讲,经济预警的正式产生应该是在20世纪30年代所发生的资本主义第一次全面深刻的经济危机之后。因为是从这个时候起,西方经济学家才开始普遍承认资本主义也有大危机,资本主义经济也会产生警情。一些学者开始利用财务比率对企业的经营成败进行单变量实证分析。1937年,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选择了21项指标构成超前指数。他们还系统详尽地研究了一系列涉及景气监测方法的问题。

60年代起,经济预警系统方法逐步走向成熟。1966年,美国商务部正式在其刊物《经济循环、发展》上逐月以数据和图表两种形式提供宏观景气动向的信号。研究机构与政府机关的合作使研究迅速向前发展。到了1968年以Altman为代表的学者,开始使用多变量分析方法创建企业经营成败的预警模型。此后多变量分析法被引入金融预警系统的研究中,并陆续提出许多新的预警模型,为金融监管当局提供了金融预警系统的构架。最早正式提出金融预警系统概念的是Sindey(1975)。在这一时期,预警已经有以下几方面的发展:①经济预警的基本方法有了较大进展;②合成指数的引入;③景气调查方法的引入,拓宽了景气监测信息源;④分析报警的信号指数的出现。70年代末期,预警系统本身已日趋成熟,但在信息识别和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仍在不断发展着。1979年,美国经济研究局(NBER)与哥伦比亚大学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ycle Research)合作,建立了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西德、意大利、日本等七个发达国家为基础的“国际经济指标系统”(International Economic Indicator System,IEI)。该系统主要有4个基本功能:①检查是否存在全球性衰退或复苏;②度量正在发生的全球性衰退或复苏的范围、程度和不平常特征;③评价对外贸易前景;④对通货膨胀的加剧或减速提供超前信号。该项研究在经济预警方法、结果与其他经济理论结合上也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为使景气监测结果更具超前性,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NBER)、国际经济循环研究中心(CIBCR)等机构还着手研究长期先行指标(Long Leading Indicators),将原来先行指数半年左右的超前期扩展至一年或一年以上,便于政府和企业及早地为将要发生的周期波动作出反映,使反周期波动政策的抑制作用进一步增强。此外,现代经济学中的新理论,如新古典均衡理论、货币主义、新供给学派理论、理性预期理论、非均衡理论,以及传统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系统动力学模型等模型理论都在与景气预警方法相结合进行研究探讨。在1990年召开的国际IFAC大会上,已有人将系统辨识中最新理论——人工神经元网络理论用于景气预测,取得了较好的拟合效果。总之,经过近百年的发展,其中包括失败冷落,预警系统方法等已经越来越成熟,并将更加完善。现今全世界近8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这项工作的事实已说明这一方法的作用与魅力。

中国的经济预警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预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经历了一个从宏观经济预警渗透到企业预警、从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点预警到状态预警转变的过程。其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1988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这期间以引入西方的经济发展理论和经济波动的周期理论为主,并对我国的经济波动及其动因进行分析。同时开始了对宏观经济监测预警系统进行研究。这一阶段的研究可概括为两个方面:第一是研究了我国经济循环波动的长度,第二是研究了形成我国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后便迅速转向了经济波动预警理论与实证研究。从1988年开始到现在为第二阶段,主要工作是寻找我国经济波动的先行指标。如,1988年,袁兴林与黄运成运用DI和CI方法计算了我国工业生产景气循环的基准日期(显示循环转折点的峰与谷);1989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宏观经济监测与分析研究组在35个月度经济指标中,选出了13个先行指标,13个同步指标,9个滞后指标,并运用DI法对三组指标的运行轨迹进行测算,找出了三组指标各自的基准循环日期;同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宏观经济监测课题组设计了六组综合监测预警指数,并把指数的运行区间划分为五个灯区,显示经济循环波动过程中的冷热状态。进入90年代,这股预警之风席卷全国。一些单位和部门相继开展了宏观经济的景气调查和监测预警的分析工作,把对宏观经济预警问题的研究推向高潮。1990年,毕大川、刘树成主编出版了《经济周期与预警系统》一书,是我国宏观经济周期波动问题从理论到应用进行全面研究的第一部专著。199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了《经济监测预警系统》的研究课题,并且完成了综合性的软件系统,应用于经济发展趋势推断,经济运行预警预报,经济变量间协调和政策效用分析等研究。1992年底,由张泽厚主编出版了《中国经济波动与监测预警》一书。随后全国一些省市、地区相继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系顾海兵等人进行了粮食生产预警系统研究,并在1992年出版了《中国工农业经济预警》一书,1993年12月出版了与俞丽亚合著的《未雨绸缪——宏观经济问题预警研究》一书,总结了预警的理论与方法。1997年,顾海兵在《宏观经济预警研究:理论、方法、历史》一书中,对我国宏观经济预警研究进行了阶段划分。刘志强曾总结国外预警金融危机的四种方法。目前,从事宏观经济景气调查和分析的主要单位和部门有:由国家计委综合司、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和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采用经济景气综合指数和灯号系统进行景气预警分析、判断经济景气状态、景气动向和波动趋势;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每月、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按季分别对全国5000家企业进行景气调查。

在微观经济领域,随着企业所处环境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增加,危机管理的兴起,企业预警系统得到了人们的重视。我国企业预警研究大致可以按照企业预警原理与总体经营趋势预警、行业企业预警、职能预警进行归类。

(二)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金融预警机制(Financial Early-Warning Mechanism)主要是指各种反映金融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指标体系和预测方法等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它以经济金融统计资料为依据,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是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和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预警机制具有金融管理及经营状况诊断双重作用,其意义在于依据相关金融业经营管理原则,选定一组变量,并建立一套预警函数(function)、指针(indicator)或基准值(critical value),运用预警模式后,如发现有不符合规定或逾越警戒范围的状况,即显示出警讯,给监管机构提供及早采取金融监管的措施,并要求金融机构限期改善其风险,以保证稳健经营。

金融预警机制主要功能是:①可随时掌握金融机构动态,并有效评估其风险;②可及早发现问题金融机构,并凭以采取适当的监管措施;③为实地检查重点及检查频率提供参考,以降低监管成本,提高金融监管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