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的必要性
为了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根据经济形势的需求致力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协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下面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互关系的角度来分析两者配合的必要性。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联系
1)政策调控最终目标的一致性
虽然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有各自的政策目标,且各有自身的工具和手段来实现目标,但从宏观经济角度看,两种政策的最终目标都是实现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使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并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
2)政策实施主体的一致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反映政府的经济政策,体现政府的意志,因此政策实施的主体归根结底都是政府。具体地说,财政政策的实施主体是财政部,货币政策的实施主体是中国人民银行。
3)政策作用形式的一致性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通过货币资金的运用形式来实施的,都属于货币宏观调控。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
1)侧重点不同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对总量和结构进行调节,但在资源配置和经济结构上,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结构特征,而货币政策的重点是调节社会需求总量,具有总量特征。
具体来说,由于税负及支出规模的调整涉及面大且政策性强,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分配关系,并受实现国家职能所需财力数量的限制。因此,由此引起的赤字或结余都不可能太大,这就决定了财政政策对需求总量调节的局限性。而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货币工具来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量,必然受到资金运动规律的制约,因此中央银行不可能将大量的贷款直接投入经济发展的滞后产业上,因而货币政策在改善社会供求结构及国民经济比例关系方面的作用相对有限。
2)调节范围不同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以调节社会总需求为基点来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的政策,但两者的调节范围却不尽相同。具体表现为:财政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税收增减、发行国债、调整支出规模和结构来实现的,其主要在分配领域实施调节;而货币政策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流通中的货币量来实现的,其调节行为主要发生在流通领域。这就说明,无论哪种政策,其在另外一个领域对社会总供求的调节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必须相互配合。
3)时滞性不同
在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上,财政政策的变动需要通过立法机构、经过立法程序,最后交由有关执行单位具体实施;而货币政策的变动通常由中央银行决定之后,就可以立即付诸实施。因此,财政政策执行时间的时滞一般比货币政策要长。但是从效果时滞来看,财政政策则可能优于货币政策。因为财政政策直接影响到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所以它能够直接影响社会的有效需求;而货币政策主要是影响利率水平的变化,通过利率水平变化引导经济活动的改变,不会直接影响社会总需求。从这一点分析,出台后的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所需时间要长。正因如此,在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时,应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运行态势有选择地采用各种政策,并使其达到良好的配合效果。
总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各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异,这就要求将这两者密切配合起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以实现宏观调控的总目标。
二、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配合方式的选择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如果按“松”、“紧”(即扩张性政策、收缩性政策)两种情况的组合方式划分,可以分为两类四种,即:“松”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前两种属于一类,即“双松”、“双紧”的同方向组合;后两种属于一类,即“一松一紧”的反方向组合。
1.“双松”政策的配合及适用条件
松的财政政策通过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等手段来增加总需求;松的货币政策则通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扩大再贷款等松动银根的措施,促使利率下降,进而增加货币供给量、刺激投资和增加总需求。
一般情况下,“双松”政策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因此,当经济出现萧条情况或严重通货紧缩时,适宜使用此种配合方式。
2.“双紧”政策的配合及适用条件
紧的财政政策是通过增税、削减政府支出等手段,限制消费和投资,从而抑制总需求;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贴现率和收回再贷款等措施,使利率上升,以减少货币供给量,抑制总需求的过度增长。
“双紧”政策,通常是在经济过热,需求过旺和通货膨胀压力下采取的对策,目的是调整经济,压缩需求,抑制和消除通货膨胀。
3.“一松一紧”政策的配合及适用条件
1)松的财政政策与紧的货币政策的搭配
松的财政政策在投资乘数和政府支出乘数的作用下,可以有效地扩张总需求,从而起到防止经济衰退和萧条的作用;紧的货币政策通过控制信用规模来控制货币供给量的增长,从而防止通货膨胀。这种政策搭配的结果是:在防止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率,但如果长期运用这种政策搭配,会导致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
2)紧的财政政策与松的货币政策的搭配
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总需求膨胀和经济过热;松的货币政策则可以使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长率,因此,这种政策搭配的效果是在保持一定经济增长率的同时尽可能地避免总需求膨胀。但因为执行的是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的总闸门处在相对松动的状态,所以难以防止通货膨胀。
在财政信贷统一平衡的前提下,如果财政出现了赤字,银行就应收紧银根,回笼货币,即“松”财政、“紧”货币的政策;反之,如果银行贷出大于存入,货币发行过多,出现了信贷差额,财政就应增加收入,紧缩开支,力争财政结余,即“松”货币、“紧”财政的政策。
【本章小结】
1.财政政策是政府根据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为实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准则。财政政策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财政政策主体,也就是财政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二是财政政策目标,它是政府制定和实施财政政策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三是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国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根据财政政策对社会经济总量的影响,可以将财政政策划分为三种类型: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是否是自动的,可以把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财政政策的长短期目标,还可以将财政政策分为长期财政政策和短期财政政策。财政政策的特征有:稳定性与变动性相统一;直接性与间接性相结合;经济性、法律性和行政性相协调。
2.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在金融领域内所采取的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的各种金融措施的总称。货币政策主要由三个要素组成:一是货币政策目标,即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所要达到或实现的目的;二是货币政策主体,是指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即政府或代表政府的中央银行;三是货币政策工具,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实现货币政策目标而使用的各种调控手段。根据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对比关系,可以将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均衡性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可分为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和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三类。
3.为了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既要根据经济形势的需求致力于各自目标的实现,又要注重协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发展。
【复习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财政政策 扩张性财政政策 紧缩性财政政策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扩张性货币政策 紧缩性货币政策 “双松”政策
“双紧”政策 “一松一紧”政策 财政政策工具 货币政策工具
二、简答题
1.1998年以后,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我国实施了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的积极的经济政策,1998—2003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使GDP一直保持7%以上的增长速度。请问:该经济政策属于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目标是什么?使用的政策工具都有哪些?
2.应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进行调节?
3.为了抑制通货膨胀,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发展,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作出了坚决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势头的决定,中央银行也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1个百分点,冻结资金1500亿元。请问:该方法运用的是国家宏观调控中的什么政策?还可以用其他何种政策工具来解决上述问题?
4.中央银行为什么要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在选择中介目标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常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