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底油田开发与地质封存长期地震监测实例

海底油田开发与地质封存长期地震监测实例

时间:2022-0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践已证明,长期地震观测对监测海底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流体的运移、CO2地质存储在地下的分布以及CO2注入量估计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对烃类资源充分利用以及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底油田开发与地质封存长期地震监测实例_海底科学观测的国

7.2.1 挪威北海Valhall油田油气开发过程海底长期地震监测

挪威北海Valhall油田位于挪威北海的南部,平均水深70m,该油田于1982年使用注水法进行开采,目前预计其开采生命可延长至2048年。2003年开始对该油田开发进行海底长期地震监测,在海底布设了120km的海底电缆,共2500个接收站,为世界上第一个Lo FS系统(图7-9),从2003年至2009年共进行了13次主动源地震观测。图7-10和图7-11显示了从Lo F1期至Lo F10期地震长期观测揭示的地下油水运移情况,为油田优化开发方案、提高采收率提供了依据。

图7-9 挪威北海Valhall油田永久式海底电缆长期地震观测

红线显示120km长海底电缆,共2500个接收站;蓝粗线为油气储层范围,蓝细线为钻井轨迹(Ges-tel et al.,2008)

图7-10 Lo F2,3,4, 5与Lo F1(基线)地震观测双程走时差异,揭示了地下流体运移情况

图中蓝线代表注水井轨迹,大红点代表垂直开发井井位,小红点及其连线代表水平井轨迹(Gestel等,2008)

图7-11 Lo F6,8,10与Lo F1(基线)地震观测振幅差异,揭示了地下油水运移以及分当前的油水分布情况

图中蓝线代表注水井轨迹,红线代表水平井轨迹(Gestel,2008)

7.2.2 挪威北海Sleipner油田CO2地质存储长期地震监测

挪威北海Sleipner油田CO2地质存储始于1994年,在注入过程中先后分别于1994, 1999,2001,2002,2004,2006和2008年开展7次主动源地震观测(海面拖缆),以监测CO2注入后在地下的分布情况,并根据反射地震估算CO2的注入量。图7-12显示利用长期地震观测揭示了地下流体的运移、当前的气水分布状态以及CO2注入量等(Chadwick, 2010)。

图7-12 挪威北海Sleipner油田CO2地质存储长期地震监测

上图为不同年份地震监测获得的地震剖面,下图为不同年份地震监测获得的储层定面地震振幅切片,显示了注入CO2在地下空间的分布 (Chadwick, 2010)

到目前为止,在美国的墨西哥湾、挪威北海、西非岸外、澳大利亚岸外、我国南海、渤海以及南黄海都进行过海底节点地震观测。实践已证明,长期地震观测对监测海底油气田开发过程中流体的运移、CO2地质存储在地下的分布以及CO2注入量估计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对烃类资源充分利用以及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海底长期地震观测技术已经从OBC和OBS走向机器人节点飞行节点,预计在未来5年内,FN可以走向实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