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半年回顾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半年回顾

时间:2022-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央行再次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这些应对危机的措施合理而且及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快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效。因此,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过猛,在一季度末就到了有必要微调的时候。一季度末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中国式调整。他们的行动向市场表明:货币政策的重心已从“宽松”转移到“适度”,货币政策正在回归适度宽松的轨道。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半年回顾[1]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为了在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和衰退的世界经济中维持中国经济比较高的增长速度,中国政府在2008年10月开始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

为了确保马到成功,该计划本着“宁大勿小、宁过勿亏”的原则,不仅把财政赤字从0﹒8%一举提高到3%,而且首次在货币政策中使用“宽松”一词。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配合,央行再次取消了信贷规模控制,这些应对危机的措施合理而且及时。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很快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效。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紧缩的货币政策往往能够立竿见影,但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不会马上见效。也就是西谚所谓“你能把马牵到河边,但无法迫使它喝水”。但在中国,地方政府有促进经济增长的冲动,国企有投资扩张的冲动,国有银行从下到上都有扩大市场份额的冲动。宽松货币政策和加大放款力度的窗口指导迎合了制度性的扩张冲动,一轮信贷高增长也就顺理成章了。

最迟在2009年一季度末,货币政策就显现出过度宽松的迹象。中国的银行业新增信贷余额在3月再创“天量”,达到1﹒89万亿元;同时,一季度信贷增长总额也创出4﹒58万亿元的历史纪录。即使按照第一季度完成全年信贷增量70%的比例计算,全年新增信贷也将达到6﹒5万亿元,与之对应的广义货币(M2)年增长率接近21%。比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17%左右”的适度宽松目标高出4个百分点。

早在2009年一季度末就可以预知,上述计算还是保守的估计。以往存在信贷规模限制的年度,银行为了多收一些利息,尽可能在年初多放款。下半年额度用完,只好把客户和项目储备起来,留到下一年初,用新获得的额度集中放款。现在规模控制已经取消,银行放款进度势必平均化,所以2009年下半年放款进度必定快于往年。

因此,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执行力度过猛,在一季度末就到了有必要微调的时候。微调并不是对前期货币政策的否定,而是把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拿捏得更加精准。货币政策是短期政策,央行必须时刻关注市场和货币政策执行情况,不断校正力度甚至方向。

一季度末的货币政策出现了中国式调整。在一季度经济金融形势通报会上,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要求商业银行“要高度关注银行放贷冲动下的风险隐患积聚,防止不审慎行为,坚守风险管理底线”。加强监管的成效是四五两个月信贷增速回落到“适度”的数量。实际上,信贷“井喷”的制度基础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不彻底。在改革不能一蹴而就的前提下,一个次优选择是加强监管,督促商业银行控制风险。这个转轨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控手段既可以维护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又可以把长期制度建设与短期宏观调控统一起来。

由于商业银行和资产市场误读了6月的货币政策信号,当月信贷出乎意料地高达1﹒53万亿元。同时A股市场在已经反弹50%的基础上,发力加速上涨。反映资产价格的金融、房地产板块和反映资源价格的有色、钢铁、煤炭板块构成领涨排行榜,被命名为“通胀之花”,显示通胀有成为市场共识的趋势。

土地市场也一反数月的萧条,“地王”频出。某些新出让地块的商品房地价(分摊到房价中的土地价格)已高于周边的现房价,显示开发商看高2010年房价,导致周边房产惜售、房价上涨。

央行提前公布了6月信贷数据并及时增发央行票据约束市场流动性、控制商业银行过度扩张;银监会也及时重申放贷政策,强调风险控制。他们的行动向市场表明:货币政策的重心已从“宽松”转移到“适度”,货币政策正在回归适度宽松的轨道。

【注释】

[1]2009年7月27日发表于《中国经济时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