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力资本概念解析

智力资本概念解析

时间:2022-11-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虽然对智力资本的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已有近20年,但迄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对智力资本定义。Stewart认为智力资本是能够被用于创造财富的智力材料,包括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等。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全部智力资产总价值的“产权”。智力资本概念顺应当今研究组织问题的生物学的新视角,将智力由个体层面拓展到组织层面。组织智力建立在个体智力基础上,但不依赖于单个的个体,同时又会反过来影响组织中个体智力。

第二节 智力资本概念解析

虽然对智力资本的研究从世界范围来看已有近20年(Guthrie and Petty,2000),但迄今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对智力资本定义。这里我们通过综合与分析国内外不同的定义,来提出自己的理解。

一、智力资本的内涵

1.国内外的不同界定

在国外,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之给予了不同的界定。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John Kenneth Calbraith)于1969年最早提出这一概念,他认为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后简称IC)不仅是指纯粹的知识形态的智力,还应包括智力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智力资本不只是静态的无形资产,还是一个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这说明IC不仅具有无形性,而且也具有动态性。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智力资本倍受关注,许多学者以及组织机构纷纷对之进行界定,较早系统地界定智力资本内涵的是美国学者Thomas.Stewart,他在20世纪90年代发表了一系列专著探讨智力资本。Stewart(1997)认为智力资本是能够被用于创造财富的智力材料,包括知识、信息、知识产权和经验等。

英国的安妮·布鲁金(Annie Brooking,1996)把智力资本归纳为“企业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用公式表示为“企业=有形资产+智力资本”。[2]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

Edvinsson(1997)将之定义为:企业拥有的支撑其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知识、经验、职业技能、组织技术、顾客关系等。

Johan Roos(1998)认为应更深入地理解IC,它实际上意味着企业在保持市场领先、销售增长和创造股东价值方面的软的、无形的驱动力(soft and intangible drivers),引入这一概念的目的不只是改变公司语言,更重要的是改变员工的行为。[3]

会计界也加入了对IC内涵的讨论,如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8)认为IC可以被视为公司所拥有的知识基础的权益总额。加拿大管理会计师协会(SMAC,1998)认为:智力资产是公司拥有的、将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基础的项目(knowledgebased items),它包括技术、管理、咨询过程和已获专利的知识产权。这些定义表明了会计界也在力图认识与捕捉企业所拥有的、决定其竞争优势的无形的知识与能力。

在国内,运用智力资本概念时有两类理解,一类与上述国外宽泛的IC的理解基本相似,如也认为IC是企业的技能、诀窍、经验及创新能力的知识资源型资源(郝丽萍,黄福广,1999);智力资本是以知识为基础的,以智能和开拓创新为特征的,给单位带来竞争优势和巨大财富的资本(朱学义,2004)。

复旦大学芮明杰教授(2002)认为,从广义的角度看,IC是企业内所有因知识和智力的积累而形成的资源,如专利、规章制度、商标、诀窍、经验、价值体系,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IC要素都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依据IC的属性,可将其划分为显性IC与隐性IC两类。所谓显性IC是指不具有知识产权的、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的IC。隐性IC是指存在于员工头脑或组织关系中的知识、工作诀窍、经验、创造力、价值体系等,与显性IC相比,隐性IC更具有本源性和基础性,是创新的源泉,是一切显性知识的基石。[4]

余绪缨教授(2004)认为,智力资本从总体上作为能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从数量上看,是与依存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的各种形式的智力资产的总价值相对应的。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现为全部智力资产总价值的“产权”。一个组织的智力资产包括隐性和显性两大类。

隐性的智力资产是指“人才资产”,是深藏在具有超常智力的人才大脑中属于经验、构想、诀窍、灵感、创意等方面的精神财富。它们如果不进行脑外物化表达,外人无法感知,因而也不可能用计算机进行编码和加工处理,属于不可编码的资产。

显性的智力资产又可大致地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个体化的由人才的超常才智物化在某种物质性载体如书稿、光盘等实物中的显性智力资产,如版权、专利权、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等。

另一类是组织化的由较长期的集体经营而形成的独特优势。它可进一步区分为以下几个小的类别:

市场资产,是企业生产经营以市场为导向而形成的经营优势,包括品牌、顾客的忠诚与满意度、可靠的销售网络以及同上、下游企业协作配合的稳定性协议等。

基础性结构资产,是保证企业整体上得以高质量有效运行的员工权责规范、企业内部各个环节的运作程序以及合情合理的奖、惩制度等。

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经营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它既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亲密无间的凝聚力的精神财富,也是企业向社会外显良好形象和信誉或商誉的精神源泉。

上述显性智力资产的第一类,由于具有一定的物质性载体,是可以运用计算机进行编码管理的;而第二类中的很多方面是属于软性的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属于不可编码的智力资产。[5]

在我国,也有很多学者对IC给予了一个较为狭窄的界定,认为IC是智商高、专业知识深、创新能力强的智力人才型的价值表现(李玛,2000)。在我国会计界,部分研究者对IC的理解也属于这一类,如谭劲松教授(2001)认为IC是人力资本的核心,是高级的人力资本,即拥有科研创新能力与资源配置能力的人力资本。[6]

2.本书的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IC的内涵,我们将IC分为“智力”与“资本”两个子概念来作进一步的分析。

智力首先属于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一个概念,一般均从个体层面对其进行理解,认为智力就是人的能力、智能。《辞海》对智力所下的定义为:智力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智力是一种创造性存在,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智力资本概念顺应当今研究组织问题的生物学的新视角,将智力由个体层面拓展到组织层面。与个体相似,组织也具有智力,它是指组织作为一个活跃的、不断成长的集体所具有的整体创造与发展能力。组织智力建立在个体智力基础上,但不依赖于单个的个体,同时又会反过来影响组织中个体智力。

资本在会计学中是指资本金,即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金;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是指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从西方经济学的角度看,资本被广泛地理解为一种生产经营要素或资源,类似于会计学中的“资产”的含义,如美国经济学家萨谬尔森和诺德豪斯对资本的定义为:“资本是一种生产出来的生产要素,一种本身就是经济的产出的耐用投入品。”我们认为,智力资本中的资本既可以指西方经济学中的资本,即资源(或资产),也可以从会计学的角度理解为权益。

沿着“智力”、“资本”两个思路加以思考,综合国内外对智力资本涵义的研究成果,本文从IC具有的资产和权益属性两方面来理解其内涵。从其资产属性来看,IC是指组织拥有或控制的、尚未体现在实物资产与货币资产中的、知识基础的、无形的经济资源,包括员工的能力、管理制度以及客户关系等,它代表着组织知识基础的价值创造能力。从其权益属性的角度来看,IC意味着对知识资源进行投资的个人与组织的权益或经济利益。

在上述IC的界定中,我们强调应从组织而非个体角度来界定IC,这不仅因为当今主流的IC界定是组织视角,而且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从个体角度对IC进行狭义界定,也不利于全面发展企业IC,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因为任一时期,企业竞争优势均是人与组织及其组织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不能仅仅依赖于高级人力资源。

二、智力资本的构成

Edvinsson and Malone(1997)认为,IC是人力资本和结构性资本的耦合,即:

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

结构资本则包括顾客资本与组织资本。他们设计出了著名的Skandia价值图(Skandia Value Scheme,见图1-1)[7],来说明企业市场价值的来源以及IC的具体构成。

img1

图1-1 Skandia价值图

Stewart(1997)提出,IC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humancapital)、结构性资本(structural capital)和顾客资本(customer capital)三者之中。他称之为智力资本的H—S—C结构。

Sveiby(1997)则将智力资本的构成分为三个方面:雇员能力(employee capability)、内部结构(interstructure)和外部结构(extrastructure),这就是智力资本的E—I—E结构。

Bontis(1998)认为,研究者们对IC构成的认识正在趋同,基本上认同企业运用的资本包括两大类:财务资本和智力资本。可以说,企业的全部价值就是通过这两类资本表现出来的。企业的财务资本可分为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即企业中以有形状态表现的资本。无形的智力资本可分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和结构资本(structural capital)两大部分。而结构资本又可以进一步地划分为组织资本(organizational capital)或内部结构资本(internal structure)、关系资本(relational capital)或外部结构资本。因此,一般认为IC包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与关系资本。

其中,人力资本是指企业员工和经理人员的个人能力、知识、技能和经验以及组织在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中的动态学习能力,它们是最基本的智力资本,一般以潜在的方式存在,是个人所受教育、经验、对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及遗传等因素的综合体。

组织资本指工作日结束后仍然留在组织里的知识,包括组织中的所有非人力资本的知识存量,它包括知识产权(专利、版权)和基础结构资产(如管理过程、信息系统)。组织知识主要表现为企业的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过程、信息技术系统、企业惯例规程等。组织知识是企业结构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系(顾客)资本主要是指企业所拥有的关于市场渠道的知识和所建立的与外部的关系。外部对象主要包括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和相关的产业协会等。其实质就是体现在企业与外部关系中的知识。关系资本是指体现在组织与其顾客、供应商、股东、战略联盟伙伴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中的知识(如企业联盟、大额合同、特许权协议等)(Bontis,1998)。IC构成及其具体要素见表1-1。

表1-1 IC构成及其具体要素

img2

在IC的这三大构成部分中,人力资本创造结构资本,但人力资本只有经过对结构资本的整合才能上升为有效的智力资本。进一步地看,人力资本创造组织资本,二者又共同创造关系资本。因此,这三大资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并与财务资本一起,共同创造组织价值。如果说用这三部分来表示IC的话,则不应是三者的简单相加,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三者的乘积。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函数式(1.1)来表示:

IC(t)=F(∑H(t),∑O(t),∑R(t))   (1.1)

上式中:IC(t)代表时刻t企业的智力资本;∑H(t)代表时

    刻t企业的人力资本集合;

    ∑H(t)=H1(t)+H2(t)+…+Hn(t)(n>1);

    ∑O(t)代表时刻t企业的组织资本集合;

    ∑R(t)代表时刻t企业的关系资本集合。

∑H(t)、∑O(t)、∑R(t)与IC(t)之间的函数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可以用公式(1.2)具体化:

IC(t)=∑H(t)·∑O(t)·∑R(t)  (1.2)

这说明企业管理要同步增加这三类资本,才能使IC价值大幅度提高,其中任何一类资本的减少,都将对IC的价值产生重大影响。

将IC分解为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虽然仍是无形的,也比较抽象,但符合实用主义的观点,因为这三部分均是管理者和投资者容易理解的组织IC的三个不同侧面,它们可以作为组织投资与管理的目标。另外,这种构成划分及其对各类资本要素的进一步确认,比之先前笼统的无形资产或商誉而言,更便于设立IC账户,进行IC的计量、报告与管理。

三、智力资本的主要特征

智力资本是一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无形资本,除开与传统资本之间的差别外,它仍然具有资本的某些特征。既然作为一种资本,智力资本就要像其他有形资本一样,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企业运营中去,经过组织内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要素运作,创造企业价值。但是,智力资本作为一种崭新的资本形态,与传统的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相比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我们在理解智力资本的时候,应该把握以下一些智力资本的特征,以更准确地理解智力资本的内涵。

1.智力资本的无形性

区别于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IC具有明显的无形性,其组成要素都是无形因素。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感觉到。它有可能转化为有形的财富和传统意义上的资本,传统的财务报表未能在账面上对其给予充分反映。

2.智力资本的收益递增性

对于一般实物资本来说,普遍存在着投资的收益递减规律。收益递减规律起作用的前提条件是传统的自然资源依赖型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如农业、采矿业和传统的资源依赖型工业等。而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活动中,收益递增规律则起着主导作用。收益递增规律指的是对于某一特定知识资源的投资来说,随着投资的持续增加,收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逐渐增加,类似于“马太效应”的情形,直至被另外一种全新的知识资源替代为止。IC的收益递增性表现为其在流动过程中不断自我积累与增值,而且还可以通过自身的能动作用使传统资本增值。

3.智力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

与传统资本具有较确定的价值不同,IC在其生成与运用过程中,其初始价值是潜在的,不确定的。一般说来,IC价值的实现有一个由潜隐到显露的过程,但由于受外界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IC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均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而且IC时刻处于动态演进的过程中,这使得大部分IC的使用期限难以准确确定。

4.智力资本的组织依附性

IC对于组织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因为,很多IC是与特定的组织相联系的,如组织的声誉、顾客的品牌忠诚等,并不被特定的员工所掌握。而且部分IC是被不同的员工共同掌握的,如团队合作精神等,唯有被员工共同使用时才能发挥作用。另外,员工所掌握的组织专有知识,如组织特有的操作规范等,只能在该组织发挥作用,其他组织并不需要这部分知识。也就是说,离开了特定的组织权属主体,相当一部分IC便毫无意义。

5.各智力资本要素间的相互依赖性

企业的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关系资本等IC各要素之间是互为因果、不可分割的,它们之间是一种非线性的相互作用关系。因而对其中某项资本的投资必定连带性地要求对其他各项资本进行相关投资,否则,将会由于投资瓶颈的存在而导致整体组织价值增值目标难以实现。如我国许多企业强调人力资本,大量引进人才,但由于缺乏组织管理创新,它们未能充分意识到IC价值的创造以至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和维持是人力资本与结构资本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仍然效率低下。

四、对智力资本、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等相关概念的认识

要对智力资本的概念有一个更清晰更深入的理解,就必须对与智力资本关系密切的一些概念加以辨析,例如智力资本与知识资本、人力资本、无形资产等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目前国内外关于智力资本的研究在这些方面至今仍没有做出清晰的辨析与界定。这里谈谈本书的理解。

1.IC与知识资本

在国内,我们认为这两个概念主要是由于对“intellectual capital”的译法不同以及不同研究者的使用偏好而产生的。这两个概念本身可以混用,但我们倾向于使用“智力资本”这一提法。本文认为从其本质上进行把握,应该把“intellectual capital”翻译为“智力资本”,智力资本强调的是组织对知识的应用,是组织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拥有。若使用知识资本概念,则重点强调的是组织的静态的知识存量,而非动态的组织能力,这一概念的管理意义就会大打折扣。

2.IC与人力资本

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包括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是体现在人身上的技能和生产知识的存量。贝克尔指出,“人力资本是通过人力投资形成的资本;……用来增加人的资源、影响未来货币和消费力的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实质上,人力资本是企业人力资源中所蕴涵的知识和能力,指员工个体所拥有的知识、价值观以及表现出来的个人能力,是个体意义上的人力资本,它有两个主要特征:一是产权特征,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具有不可分离性(周其仁,1996);二是流动性特征,个人资本随着其资本所有者的离开而流动。人力资本是组织重要的资源,虽然不为组织所拥有,但是一旦人力资本进入企业,就与企业不可分割。同时人力资本的技能素质和动机态度会通过生产过程而物化到商品和服务之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而智力资本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性知识和能力。借鉴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组织的智力资本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第一是组织智力本身,可以看做是组织内的员工个体智力的综合;第二是组织长期发展中积累的规程,这些形成了组织的经验和对事物的认识和处理的方式,其中也包括生产、服务的方式;第三,组织环境要素,主要是组织与顾客和供应商的关系,与股东、债权人等利益紧密群体的关系以及组织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及其他群体机构的关系。因此,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关系资本构成。

由此可见,智力资本的外延要比人力资本大得多,智力资本不仅包括人力资本,而且还包括为实现人力资本价值所必需的其他资本。如:蕴含在组织机构,制度规范,信息系统,组织文化中的结构资本以及包括品牌、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关系资本。其次,智力资本比人力资本更强调在企业层面进行价值的分析。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在微观层面发展和深化的产物。智力资本比人力资本更全面地指出了企业持续竞争力的根源所在。

本书认为,智力资本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和构建持续竞争优势的动态性知识和能力。智力资本以人力资本为基础,以关系资本为补充,以组织资本为支持和保障,三者组合促进个体知识的创造和共享,共同为企业创造利益和价值。智力资本的使用者和所有者不是个人而是企业,衡量企业智力资本贡献大小的依据同样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的多少。

3.IC与无形资产

人们通常通过无形资产的外延来定义其内涵。无形资产的外延往往通过列举法来定义。美国著名的会计学家Hatfield在其著述《会计学原理与实物》一书中指出“无形资产的含义是指专利权、版权、秘密制作方法和配方、商誉、商标、专营权以及其他类似资产”。我国首次对无形资产作出权威完整的解释是在1993年的《企业财务通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中。《两则》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的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非专有技术、商誉等”。2001年财政部制定与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对无形资产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有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在无形资产在该资产产生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并且该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对其加以确认。企业自创的商誉,以及未满足无形资产确认条件的其他项目,不能作为无形资产。因此,能够被目前财务会计确认的无形资产很少,特别是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只有在企业购并时才能被笼统确认为商誉。

国际上主要的涉及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例如国际会计准则IAS38、美国会计准则APB17、英国会计准则FRS10等,对无形资产也给予了较为苛刻的限定。无形资产的外延仍然较为狭窄,并没有包括诸如人力资源、顾客忠诚度、管理系统、计算机与网络系统、公司声誉等,也就是说,前述IC的这些组成部分均未包括在内,而这些因素如果管理得当,必将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主要动力(Niamh Brennanetal,2000)。

因此,较之现有会计准则所认定的无形资产而言,IC是一个更具有包容性的词汇,能够概括更广泛的知识要素。或者说,现行无形资产仅考虑了一部分按历史成本原则来反映的IC(专利、版权、商标等),忽略了企业更多的、也同样十分重要的无形的资源与能力。1994年,智力资本领域的奠基人之一Leif Edvinssion在Skandia的公司年度报告中第一次运用智力资本代替了会计学上的术语“无形资产(广义)”。这一概念的更新得到了众多理论学者的支持与认同(Edvinssion and Malone,1997)。

实际上,IC即为广义的无形资产,二者从本质上来讲不存在区别,但由于当今会计界对无形资产的界定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就本书所涉及的宽泛的内容来看,不宜使用这一概念。但从经济管理实践的需要出发,我们认为可以突破这一限制,故我们使用IC概念。另外,在进行管理会计的创新与发展的研究中,使用IC而非无形资产概念的理由还在于,这一概念已被当今经济管理领域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新概念接受和运用,这当然有利于IC会计(尤其是IC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运用。历史地看,管理新思想和新概念均对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智力资本概念的理论意义

智力资本从本质上说并非新事物。因为企业员工的能力、组织结构以及客户关系历来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可以说,作为这些因素交互作用而体现出来的智力资本,一直就在我们身边,只是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等关键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以及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的市场价值与企业无形的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明晰,这就越来越需要有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下把企业无形的知识与能力有序地涵盖进去。以至于有必要将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提出来。从这个角度来讲,智力资本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当今经济理论界认为IC概念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在传统的经济理论中,只有物质资本(包括实物资本与货币资本)才是资本,舒尔茨的人力资本概念第一次将资本的内涵从一般资本理论推广到了人力资本分析上来。智力资本理论是在人力资本理论对一般资本理论进行革命性拓展的基础上的又一次富有深远意义的拓展。因此,智力资本概念并非是对传统企业资本理论的根本否定,而是对其有效的扩充。它将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物质资本和非物质资本以及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等多对概念统一起来,揭示了对企业和其他组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即以员工和组织的技能和知识为基础的资产,从而为企业管理指出了正确的方向。

IC概念的创新在于其有效地揭示了人力资本与结构性资本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出了企业价值的创造依赖于人力资本、结构性资本以及物质资本之间的有效互动,这对当今我国企业管理实践无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一些科技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人力资本优势,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结构性资本的支持,其人力资本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虽然一些企业用高工资、高福利、高报酬网罗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知识人才,但是整个企业却难以为他们个人知识的实现提供必要的组织制度、组织设施和组织文化方面的支持与保证。因此,在结构性资本与人力资本不相匹配的情形下,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低于预期收益将是难以避免的结果。企业在评估有关人才的绩效及人力资源投资收益时,往往会因此怀疑人力资本投资的必要性和意义。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应全面推行知识管理战略,对人力资本与其他组织资源进行充分、有效的整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