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股权分置还是国有股减持

股权分置还是国有股减持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国有股减持”到“股权分置改革”,名词的改变并未改变问题的实质。对于这个现象的界定、研究所引发的争议,贯穿于整个中国证券市场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股权分置的提法出现于2005年,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却是在证券市场诞生之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股份制试点时期就已经存在了。正是因为如此,目前所称的“股权分置”在2005年之前被称为“公有股保持控股地位”和“国有股减持”。

第4章 股权分置还是国有股减持

从“国有股减持”到“股权分置改革”,名词的改变并未改变问题的实质。因为2008、2009年的维稳政策,使得“限售股”进入二级市场流通的实质性行为,从虚拟的“解禁”变成为实质的“减持”。这样问题就戏剧性地回到了历史的原点,2001~2002年流产的“国有股减持”,在2008~2009年蜕变成了“大小非(限)减持”,这是一种历史的荒唐和幽默。

用政府动员和号召的行政方式,简单地采取一种经济学和民法学意义上的方法去解决一个政治和意识形态争议所导致的历史遗留问题,结果可想而知……

img37

循环

在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历史上长期存在着一个最重大的心结,这就是占市场总股本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的存在,这三分之二的非流通股本中绝大多数都是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而这三分之二的国有股的流通受到种种严格的限制。

国有股不能流通这个问题的实质,是指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股份被历史性地分为两类性质:一类是社会公众购买的公开发行股票,可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成为可流通股;另一类是上市公司公开发行前股东所持股份(其中绝大多数为国有股),只能通过协议方式进行转让,称为非流通股。

这三分之二的国有股的不流通使得诸多学者和政府决策者长期将中国的证券市场视为不健全的股市。

对于这个现象的界定、研究所引发的争议,贯穿于整个中国证券市场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股权分置的提法出现于2005年,但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中的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却是在证券市场诞生之前的20世纪80年代中股份制试点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当股份制改革试点出现了国有企业改制的试点时,国有股的流通问题就成了股份制试点推进和证券市场存在的意识形态正当性的关键。正是因为如此,目前所称的“股权分置”在2005年之前被称为“公有股保持控股地位”和“国有股减持”。

究竟对这个现象如何认识?对非流通的国有股如何界定?对产生这个现象的历史背景如何揭示?对此应该如何定义并以此作出正确的政策应对?……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企业改革的历史沿革中去寻找正确的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