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重量问题

关于重量问题

时间:2022-1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民国七年八月,旧财政部《币制节略》说:“中国向用一文铜钱,无所谓本位单位问题〔按单位问题即单位货币重量问题〕。单位为钱,本位则铜也。自通商以后,外国银元渐次流入,粤省乃仿造七钱二分之银元,然银铜币各随市价上下,初无所谓法偿,不定银或铜为本位。”[8]关于银币重量在清末发生争论的情形,伪财政部钱币司长戴铭礼有一简单的叙述。[15]银币重量问题发交各省复议。

(三) 关于重量问题

民国七年八月,旧财政部《币制节略》说:“中国向用一文铜钱,无所谓本位单位问题〔按单位问题即单位货币重量问题〕。单位为钱,本位则铜也。自通商以后,外国银元渐次流入,粤省乃仿造七钱二分之银元,然银铜币各随市价上下,初无所谓法偿,不定银或铜为本位。”[8]

关于银币重量在清末发生争论的情形,伪财政部钱币司长戴铭礼有一简单的叙述。他说:“中国用银,本以两为单位,惟自外洋银元流通以来,七钱二分沿用成习。光绪十三年,粤省铸造之银元,每元重库平七钱二分,因是,当时最有力之单位约分二种:曰七钱二分,曰一两,浸假遂亦成为争论之中心。先是光绪二十五年冬,军机处电询各省,银元应否改铸一两、五钱、二钱、一钱四种。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闽督许应(复电均请仍旧。是为争论单位之始。自此各省鼓铸银元,因循者凡六年。及光绪三十年,张之洞又请在湖北试铸一两银币。翌年,那桐与直督袁世凯商币制,亦力主以一两为单位。于是财政处遂于三十一年奏请铸造银币分量成色行用章程折,以库平一两为单位,未能实行。三十三年,度支部复奏准改定银元单位为七钱二分,但是年七月奏准新币分量成色章程,而单位问题又起。清廷乃举以询各省,而主张用一两为单位者占多数(主张用一两者十一省,七钱二分者八省,七钱者一省,主两元并用者三省)。度支部乃具说帖驳之,延而未决。此三十四年春间事也。其年九月,既决采用银本位,复决定单位为库平一两,由是争论多年之单位问题暂定,然未尝实行也。宣统改元,度支部复议币制,结果,由部设币制调查局司其事。二年,制定币制则例,复用七钱二分为单位,今流通之大清银币即遵照则例所铸造者也。”[9]

兹将争论详情引述如下:

盛宣怀首先主张一两银币。光绪二十二年(1896),太常寺少卿盛宣怀奏:“近来中外臣工多议自铸银元,广东、湖北、北洋、南洋先后铸造,分量轻重悉准墨银。臣愚以为国家圜法,自古及今,皆自为制度,随人趋步,各国所无。既不能废两为元,各库出入仍需元宝,必致无银可铸。……今宜在京师特设银元总局,以广东、湖北、天津、上海为分局,开铸银币,每元重京平九成银一两。”[10]

刘坤一、张之洞主张七钱二分。光绪二十七年(1901),江督刘坤一、鄂督张之洞会奏:“或谓中国用银皆以两计,各国洋银皆系七钱二分,宜每元改为一两,方为整齐适用。此论未尝无见,特是钱币之制,权量之法,必先有雄厚之力,乃能操转移之权。中国财窘商弱,不能自为风气,以后尤甚。若银元轻重,恰与洋元相同,尚可依傍洋银而行。设改为一两,与洋银数目参差,恐沿江沿海洋行不肯行用。商埠不行,内地必阻。故仍须铸七钱二分者,方有畅行之益。”[11]

银币过重的问题。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一月十六日,北洋铸造银元总局开铸。“初,银元议铸每重一两为一枚,托日本正金银行代刻祖模,已而询诸日本造币厂,据谓,各国通例,直径分度视周缘之厚宜增十四五倍,视中心则十七八倍。今铸一两重银元,在五洲银货中为最巨,其直径宜增于七钱二旧式者十之一,一以防新旧混淆,一以防过厚音浊,奸民且易于作伪之弊。至是镕银饼二试之,果薄清而厚浊。因请于直督,将圆径增十之一,遂命试铸。其后铸成凡六七千枚而未发行。嗣发行者仍重七钱二分,今所谓北洋造者是也。”[12]

张之洞又主张一两。光绪三十年(1904)八月,张之洞奏请自铸一两银币折:“查从前各省所铸银元,均依照墨西哥银元之重,合中国库平七钱二分。中国从前尚未有定划一币制之议。所铸龙元,专为行用各口岸,抵制外国银货进口起见,并未为厘定通国国币起见,本属一时权宜之计。……臣前年与坤一会奏,曾经陈明七钱二分重者,系依赖洋银办法。……查光绪二十五年冬间……庆亲王奕劻、军机处、户部及盛宣怀与臣屡电询商。上年臣在京时,财政处、户部复与臣询商及此,臣均持改用一两重银币之说,而议者或虑一两银币难于通行。不知各国币制,皆由自定,彼此不相因袭。中国一切赋税,皆以两钱分厘计算,而地丁漕项,为数尤为至纤至繁。……若改两为元,实难折算。折算较宽,则花户以为增加,必然滋闹。若折算过紧,则积少成巨,州县岂能认此赔补之数。种种窒碍,断难全国通行。……兹拟试铸银币,共分四等,最大者重足库平一两。”[13]

度支部主张七钱二分。光绪三十三年(1907)三月二十八日,度支部奏,请先行试铸通用银币以利推行折:“原拟一两银币与各省旧铸龙元重量不同。奏定以来,外间多以为不便行用。货币关系重要,迟回审慎,遂延至今。近臣部侍郎臣陈璧奉命考察各省铜币,在鄂来函,称,鄂厂银币前照一两分量试铸,未甚行用,旋即收回镕毁,似此情形,自未敢坚持成议。近日详细筹议,佥以为立法固贵乎因时,便民即所以利国。……因民所利,则下令如流水之源,似不如改从七钱二分之制以便推行。”[14]

实行铸造七钱二分银币。光绪三十三年(1907)七月,度支部奏陈新铸通用银币,并议定成色分量章程折:“新式银币成色分量,均按从前各省所铸银元铸造,以期暂时通用。查现在中国通用银元,以化学法分之,实得纯银不过六钱四分零。今铸造银币,拟定每元用九成化净纯银六钱四分八厘,配合净铜七分二厘,其重量适合七钱二分。”[15]

银币重量问题发交各省复议。光绪三十三年(1907)十一月二十六日,上谕:“币制关系甚重。近来内外臣工,有谓宜铸一两暨五钱重十足银元以为主币,一钱暨五分重九成银元以为辅币者,而主七钱二分之说者,意在不用两钱分厘名目,只须以枚计算,与他国之币相通。二说相歧,莫衷一是。……何者宜存?何者宜废?”“此旨发后三个月内,各省均有复奏,计主用一两者十一省,主用七钱二分者八省,主铸七钱银元者一省,主两元并用者三省。若以多数论,当以主用一两九成或减成者为断。度支部具说帖驳之,谓欲顺商民之习惯,求货币之流通,似不如七钱二分之为便。”[16]

政务处主张用一两。光绪三十四年(1908)九月,会议政务处、资政院会奏,遵议划一币制,通用一两银元,并拟铸造成色折:“度支部前奉奏准,试铸七钱二分银币,意取顺民所习,轻而易举,以为暂时通用之法。若议划一币制之法以垂久远,臣等熟权轻重,向来习用之两钱分厘,势难改废。币制重量自以库平一两较为合宜。”[17]

最后决定用七钱二分。宣统二年(1910)四月十六日,上谕:“上年度支部奏称,币制重量,宜策万全,当即谕令会议政务处妥议,提经复奏,准予饬部设局调查。兹据该部具奏,厘定币制,酌拟则例,缮单呈览,及筹拟旧币办法各折。朕详加披览,所拟各节,尚属切实可行,亟宜明白宣示,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曰元,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元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1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